vivo?餘承東透露內部計劃

華為要如何幹掉OPPO/vivo?餘承東透露內部計劃

文 / 騰訊科技 郭曉峰

Mate 9發佈前夕,深圳坂田華為總部,剛從國外回來不久的華為手機掌門人餘承東臉上略顯疲憊,不過,當接受騰訊科技專訪談及手機業務發展時,他又立馬精神抖擻,侃侃而談。

餘承東是一個非常坦率的人,回答問題總是直言不諱。採訪從最近新發布的nova開始,對於這個華為終端家族的新成員,外界多認為是衝著vivo、OPPO而來。那麼,華為將如何應對異軍崛起的vivo、OPPO,又如何構築自己的能力完成生態佈局?

內部要求學習“OV”

2016年,可以說是vivo和OPPO藍綠兩兄弟的幸運之年,有關兩家逆襲之途的媒體報道連篇累牘,定位年輕用戶、固守多年的線下渠道、持續的品牌營銷,是新貴崛起的公開秘密。

IDC最新數據顯示,第三季度,OPPO、vivo出貨量翻倍增長,OPPO更以2010萬部取代華為1800萬部成為第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新冠軍。由此可見,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一年比一年激烈,由於智能手機市場增長放緩,同時品牌越來越多,競爭已經變得十分殘酷。

半月前,已在海外發布的華為nova登陸中國市場。nova定位年輕旗艦系列,替換了原有的G系列,並與商務旗艦Mate系列、時尚旗艦P系列形成覆蓋多領域用戶群體的完整產品體系。

“中國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未來很多品牌會死掉。nova這個系列很早就有規劃,華為需要豐富不同層次的產品應對競爭。”餘承東對騰訊科技表示。

據瞭解,nova的渠道也是以線下為主。根據華為的規劃,nova不僅僅要在大城市覆蓋,還包括三四線城市以下更深入的覆蓋。據悉,從去年年底華為實施千縣計劃以來,目前已覆蓋了絕大部分重要縣市,累計銷售網點數量超過400家。

“明年我們會繼續加大線下渠道的投入,這也是我們零售環節的薄弱之處。”餘承東說。雖然華為沒有公開承認過Nova是用來應對“OV”,但不難看出兩者無論在產品、價格及渠道上都十分相似。

從產品對比來看,以晚於nova幾天發佈的OPPO R9s為例,兩者都採用高通625芯片,內存都是4G+64G,OPPO R9s攝像頭像素略比nova高,但2399元的nova 似乎要比2799元的OPPO R9s更具性價比。

數據顯示,2015年2000-3000元智能手機佔比總銷量36.9%,到今年這個比例已達45.7%。其中,國產品牌的佔比超過70%。

顯而易見,華為在中高端商務機之外,正在嘗試打造類似於OPPO、vivo,價格和配置都位於中端的時尚品牌。利用輕旗艦的nova,華為要與vivo、OPPO瓜分2000至3000元這個市場。

在應對市場競爭的同時,華為更注重反思。據內部員工透露,任正非已要求終端幹部去學習“OV”的模式,並汲取對方的長處優化自身的不足。

而在最近華為內部海外出徵誓師大會上,具有15-20年研發經驗的2000名高級專家、幹部被派往海外。隨著手機產業進入性能過剩、產品同質化時代,華為認為,研發人員閉門思考所謂的技術創新很難帶來太大改變,產品同質化下,基於市場的應用創新才是核心。

對於“OV”擅長的線下渠道,餘承東認為,一段時間內會是發展重心,華為也會加大在三線城市以下投入,但關鍵還是讓渠道獲利。“我們渠道利潤要比蘋果的零售渠道高不少,比國內的其他品牌也高出很多。”不過,餘承東沒有透露具體數據。

華為要如何幹掉OPPO/vivo?餘承東透露內部計劃

華為Mate 9

做長跑型選手

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過去幾年中國市場的行業洗牌速度一直在加快。

餘承東表示,中國市場幾年後會有一個洗牌期,很多品牌仍在虧損,現在市場領先的廠家,未來都會遇到自己的瓶頸,而華為要做長跑型選手。

從IDC的數據來看,vivo、OPPO屬於翻倍爆發式的增長,相比華為的穩速增長,有分析認為vivo、OPPO的出貨量基數原本就比較低,所以增長會明顯,但未來也更容易反彈。

線上渠道紅利趨於殆盡之下,vivo、OPPO抓住了用戶和市場的換機時機。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更多品牌加大線下投入,儘管模式上無法完全複製vivo、OPPO,但像華為這類長跑型選手,勢必會衝擊到vivo、OPPO的陣地。

2014至2015年,正是中國手機市場“遇冷”的兩年。當時,中國市場約有手機品牌540多家,至2015年底已減少為不到300家。而長期堅持研發投入和創新,讓華為在這一次“長跑”過程中異軍突起,實現了“彎道超車”,躋身世界前列。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華為的銷售收入約為601億美元,其中終端業務增長44%,達到200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超過七成。全年手機出貨量約1.04億部,首次突破1億部大關, 使華為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手機廠商,緊隨蘋果、三星之後。

作為長跑型選手,在研發上的持續高投入讓華為有足夠的籌碼。餘承東認為,華為在手機研發的投入遠遠高於中國的同行。“我們一家在終端上的研發投入大於中國所有同行的研發總和。”據瞭解,華為終端每年在研發投入佔收入比例大約11%,以去年終端200億美元收入計算的話,高達22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近150億元。

除此之外,華為多年來專注於積累自身的全球化研發能力。目前,華為在中國、德國、瑞典、俄羅斯及印度等多地設立16個研究所,集全球不同地區優勢,從產品概念化到硬件架構,從EMUI到各類實驗室驗證的支持,使華為新品的技術工藝不斷提升。

“2014年至2015年我們是為生存而戰,結果我們活過來了;2016年至2017年,對華為終端是上一個上升階段,這兩年做好了,我們就可以邁向全球領導者的位置奠定基礎。”對於華為手機目前的發展和未來的規劃,餘承東告訴騰訊科技。

不過,持續的規模產量、穩定的供應鏈、完善的公開渠道以及深化的品牌調性等一系列問題,都將是華為終端成為長跑型選手在耐力上所面臨的嚴峻考驗。

這從“今年1.4億部出貨量的目標是否完成”的回答上,我們也看到了餘承東的一些焦慮。“差不多可以完成,但因為缺貨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這說明我們的供應鏈水平有問題,基礎化能力有差距才會這樣,否則能做的更好。”

生態畫像

從硬件、情懷到生態,這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目前的競爭軌跡。小米、樂視等互聯網手機品牌的加入又讓生態競爭更具多元化,但真正做到生態並盈利的目前可能只有蘋果一家。

9月,華為視頻悄然上線,這個聚焦精品策略的華為視頻並沒有向其他產品大肆宣傳,更無人瞭解其背後的目的。

據瞭解,華為視頻依託華為WiseVideo視頻技術,與其他視頻網站最大的不同是,全片無廣告。

在外界眼裡,華為終端的生態畫像一直比較模糊。隨著華為pay、華為視頻的開放,也讓華為終端的生態逐漸清晰。

華為很早就通過雲服務來營造自己的生態環境。華為雲服務包括基礎雲服務、分發雲服務、內容雲服務和開放平臺為業務核心的雲服務體系。涉及遊戲中心、視頻、閱讀、音樂、天際通、Huawei Pay等重點產品。目前,華為雲服務已實現雲平臺的全球化佈局,以中國、亞太+拉美、歐美3大區域為中心,在全球部署數據中心13個。

餘承東說:“我們在中國構建了華為的雲服務,蘋果在中國有的東西,我們都有,華為pay、華為雲服務、音樂視頻,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華為在海外的服務能力還有所欠缺。”

餘承東給華為終端制定的目標是,未來兩年之內做到全球市場份額第二,實現這個目標海外市場是最關鍵部分。

在歐洲市場,消費者基本不存在首次購買智能手機的需求,而只有設備升級、以舊換新的需求,華為在這一環境下實現了增長,這說明原先使用其他品牌手機的消費者流向了華為。數據顯示,華為終端目前在歐洲市場份額為11%,而在去年這個數字還只有7%,西歐國家以及東北歐國家是其現在增長最快的市場。

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之前透露,這兩個市場的銷量增幅在50%~100%之間。“我們在芬蘭的市場份額最近已超過三星位居第一。”餘承東說。但如何穩定這些用戶,提升粘性,考驗的便是華為終端的生態服務能力。

有機構給出數據,蘋果的iPhone用戶粘性高達59.9%位列第一,也就是說有59.9%的用戶表示會在換機後仍然選擇iPhone,在更高的價格區間上反而擁有更大的用戶粘性,可見iPhone市場號召力之強勁,但背後起主導作用的是蘋果的IOS生態。

而在另一大智能手機市場美國,雖然榮耀已通過電商平臺進入美國,但在運營商渠道主導的市場,榮耀不太可能有大的增長,用餘承東的話來講,美國市場必須要搞定四大運營商,而這個時間至少還需要三年。

於是,除了手機產品之外,華為終端還推出了可穿戴設備、路由器以及今年新生的matebook筆記本業務等,甚至藉助華為多年積累的通信連接優勢,讓電視、洗衣機以及其他家居設備智能化、網絡化的產品,這便是華為生態的最終畫像。

從2010年至2015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分別為300萬部、2000萬部、3200萬部、5200萬部、7500萬部、1.08億部。對於今年1.4億部的目標,餘承東表示可以完成,但也有壓力,壓力來自缺貨和對供應鏈的管理有待提高。

“前幾年的壓力很大,這幾年已經在減少。2016年、2017年這兩年華為會繼續打基礎,2018年以後,我想我可能會輕鬆些。”對於未來,餘承東不敢輕言放鬆。

騰訊科技開通知乎機構賬號了!

你敢翻牌,我就敢答

在知乎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