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財教授勞幗齡:助農的著力點不應全在營銷上——蘋果“悲情營銷”的思考

巧的是,就在前幾天,筆者剛剛在另一個電商平臺上購買了三箱陝西禮泉的蘋果,也是滯銷,也是同樣的悲情,也是為了助農,營銷方法幾乎一樣,甚至用詞都差不多。只是幸運的是,這個不是造假滯銷,是真滯銷。前天收到的貨,說句真心話,大小規格不一,壞果爛果不少,對著質量只能說“呵呵”,但對著價格可以說“划算”,最後告訴自己“這是做公益”,但同時也在心裡嘀咕“這樣的公益還會有下次嗎”。

不錯,發揮電商平臺的優勢,實行全網銷售,的確是解決產品區域性、品種化滯銷的有效途徑。作為時下破解農產品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有效途徑之一,農產品觸“電”不但是一種時髦的方式,也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解決方案。很多地方的滯銷產品通過電商渠道,不但找到了很好的銷路,還賣了一個相對較好的價錢,避免或者減少了農業種植者的損失,亦是平臺優勢的極好體現。

但農產品營銷(其實其他產品也是如此),重點是品質、品牌,而不是悲情。悲情可以博得一時同情,卻無法贏得長久的解決之道。

對於蘋果產地臨猗而言,經過“滯銷”假消息的折騰,造成了蘋果價格的不合理波動,影響到了絕大多數果農的錢袋子;而另一個負作用是,給消費者留下了“果品質量差”的壞印象,這種槽糕的第一印象可能導致其日後不再會選擇該產地的水果。

再回到筆者購買的蘋果產地禮泉,陝西蘋果歷來有名,很納悶為何會滯銷。查找資料後發現,禮泉的秦冠蘋果曾經以“個大、色豔、果肉香脆、多項理化指標優於美國蛇果”而聞名,禮泉還因此成為“蘋果之鄉”。但是隨著紅富士蘋果的興起,消費者喜好開始變化,市場發生了變化。據說禮縣果農也想引種,但是紅富士卻在禮泉水土不服、生長不好,果農只能繼續種植秦冠蘋果。同時,前些年禮泉蘋果價格曾經在高位運行,讓果農養成了不願早賣的習慣。所以,禮泉甚至其他蘋果滯銷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下面三點:

1、蘋果品種老化單一,不受消費者和市場待見(任何產品都有生命週期,這個規律必須尊重);

2、果農惜售心理嚴重,採收後想等到價格升高再賣,結果卻越等越低(把握合適的銷售時機,至關重要);

3、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蘋果市場供大於求,市場飽和,在這樣的情況下,豐收或許就是煩惱,因為比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市場供求的平衡,不能無視;如何時候,質量是第一生命線)。

這段時間正好在做上財千村調查十年大數據的分析,記得在第六篇 《上財大數據告訴你:千村十年,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調研暨建議》中,因為涉及的是與蘋果有同樣特徵的生鮮農產品,筆者曾寫過這麼幾句:

2017年8月23日,商務部、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於深化農商協作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通知》,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順應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充分發揮商務、農業部門協作協同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突破制約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和問題,加快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生產流通消費高效銜接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

線上線下融合,建立起生產、流通、消費三者高效銜接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這才是農產品電商真正要突破和解決的瓶頸問題。而這裡,牽起生產和消費這兩頭的流通企業責任重大,通過互聯網技術提高流通效率,指導生產、引導消費,實現全產業鏈的數字化協同,這就是今天數字化時代農產品電商、或者我們平時常習慣從城市的視角稱之為生鮮電商要做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不僅僅是用“營銷”這“最後一招”來促銷售,而是要“建立起生產、流通、消費三者高效銜接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體系”,通過互聯網技術提高流通效率,指導生產、引導消費。

換句話來說,農產品銷售的“倒在最後一公里”,或許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病在最初一公里”。從需求側的標準倒逼供給側改革,把市場的信息傳遞給產地,把新西蘭佳沛奇異果“工廠化生產”的理念傳遞給農民,讓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實現提質升級,讓農產品的質量有更高的保證,這才是助農的真正著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