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

1983年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村。著名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那幅题为“我要上学”的希望工程海报成为一个时代的影像记忆,黑白照片中,苏明娟手握铅笔,浓密的黑发、尖尖的下颏,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摄影师解海龙拍下那幅著名的照片是在1991年的春天。那时,苏明娟只有8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如今,35岁的她坐在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的办公室里,身穿粉色外套,短发齐肩,略施粉黛,眼睛仍然那般明亮。身为这家银行的团委副书记,她身上散发着金融白领女性特有的职业干练。关于那张照片的故事,她一定已经给很多人,讲了很多次。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那是一个春天,我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看到有一群人走进我们的校园,然后走进我们的教室就拿着照相机在我们教室拍拍拍!”

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

安徽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这里山多地少,历来非常贫困。苏明娟家一家四口人,每年来自土地的收成仅够吃上几个月,父亲不得不起早贪黑上山砍柴,下河打鱼,贴补家用。1990年,苏明娟进入张湾小学读一年级,每个学期六七十元的学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虽然有些困难,但父母还是希望我能上学,能够学到一点知识。因为在那个时候,可能觉得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径吧。”

当时贫困地区基层财政捉襟见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九年。但是贫困之下,部分地区辍学率超过了90%。父母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而读书的路却并不好走。

苏明娟:“我们那个校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是以前一户人家的祠堂改建的,都没有窗户,也没有玻璃,是薄膜纸糊起来的,冬天的时候风都吹破了。教室里也没有电灯,也没有取暖的设备,我们都长冻疮。一个班三四十个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只有桌子和黑板,我们坐的板凳都是自己带过去的。”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此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全国上下迫切感到: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强国的根本途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大眼睛》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

1989年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帮助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完成学业。苏明娟想必不知道,就在她上学的那一年的5月,就在金寨县,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正式成立,徐向前元帅亲笔为“金寨县希望小学”题写校名,全国希望工程由此开端。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金寨县希望小学 图片源自新安晚报

1991年5月,摄影师解海龙来到金寨,他的相机让苏明娟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1992年4月,青基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解海龙2000张关注贫困地区教育的照片分发给媒体,其中就包括这张《大眼睛》。1994年,这张照片被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也直到这个时候,苏明娟才第一次通过报纸看到了自己的这张照片。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苏明娟:“但当时我并不知道我张照片拍的这么出神,然后这么好,后来还是过了三年,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收到一份报纸,上面有我这张照片,说这张照片已经是被作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画了!”

这双大眼睛震撼了千千万万中国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市民,从花甲之年的老者,到幼儿园的孩子,纷纷为希望工程慷慨解囊。邓小平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天津小学生周桐捐出自己准备买变形金刚的27元零用钱,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苏明娟所在的学校也得到了资助。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来源网络

苏明娟:“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这个张湾小学就建了新的校舍,是一栋3层的小楼,后来学校接受了很多资助,校舍、各种硬件设施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电脑……都有。”

她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

苏明娟的生活轨迹也因为“希望工程”而改变:一位天津的退休老人不仅对她进行资助,也为她打开了一个“外面的世界”。

苏明娟:“他对我特别的关心,不光对我进行物质上的帮助,还经常给我写信,教育我、打开我的精神世界,告诉我外面的一些精彩的事情,过年过节经常给我弟弟寄一些糖果和好吃的。”

后来又有其他捐助者试图捐助苏明娟,善良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在捐助人拒绝收回捐款的情况下,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7年,14岁的苏明娟成为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赴北京参加大会,整个大会堂的与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大学期间的暑期社会实践,苏明娟走上希望小学的讲台

2002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金融专业。

苏明娟:“在我家乡的小学读的小学,读的初中,然后到县城里读的高中。我自身还是很想上学,我觉得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知识还是对以后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上大学后,苏明娟通过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却将青基会提供的助学款转赠给其他贫困大学生。2005年参加工作后,她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之后每年定期捐款,从未间断。

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初步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204亿元,占GDP比例超过4%,这也是我国连续6年实现这一目标。

今年秋天,苏明娟的女儿就要上小学了。有一天,她会在自己的语文课本上读到一篇课文,题目叫《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那是妈妈的故事。

童声朗读):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

苏明娟:我个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见证

见证者说

“我小的时候,身边的小伙伴经常因为家庭贫困而读不起书,初中就辍学了外出务工。而现在我们国家早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每个孩子都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教育。我个人的一小步其实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大步。”

——苏明娟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场深刻改变中国、深刻影响世界的伟大变革中,有多少波澜壮阔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踏着40年历史轨迹,寻访到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记录他们的回忆、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国之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特别报道

《见证》

本期内容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魏漫伦

审稿:高岩、季苏平

音频制作:王敏

旁白:郭静、智鹏

往期回顾

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章|见证

严金昌:小岗村为何进行了“二次土改”?|见证

郭凤莲:从“农业学大寨”到“大寨学全国人民” |见证

温元凯:我的建议,邓小平只拿掉了四个字|见证

章华妹: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诞生|见证

年广九:因为卖瓜子被邓小平提到三次|见证

龙永图:中国开放,美国一点都没吃亏|见证

梁广大:邓小平用七个字回应了社会对特区的非议|见证

赵启正:擦亮一颗东方明珠|见证

刘向东:外国游客来曾在走廊搭床,赚外汇从建合资饭店开始|见证

濮继龙:一分钱没有,大亚湾核电站是怎么建成的?|见证

柳传志:挺过了很多不安全的时刻|见证

丁磊:马化腾、雷军曾经都是我“网友”,那时每天只能上网3分钟|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