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丕、刘备都相继称帝,为什么孙权等了8年?

宝蕴斋万题方


汉朝衰败之际,各地都有了新的实际上的统治者,如曹丕据北方,刘备据蜀地,孙权据东吴。大家都有称帝的迫切愿望,也都在静观其变。曹丕和曹植的立嗣之争,让曹丕觉得一切来的都不容易。曹操死后,曹丕显得迫不及待。在做了一些面子工程,巩固权位后,终于于公元220年代汉称帝。由于他父亲曹操立下的不世之功,以及他自己也做了一些功课,他的称帝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刘备一直以刘氏后裔、汉室正统自居。得知曹丕代汉之后,自称汉中王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国号“汉”。因在蜀地,一般人都称其为“蜀汉”。所以说,刘备称帝也是占领了道义的制高点。蜀汉一直将北方的曹魏作为主要敌人,势不两立。


最后再来看东吴的孙权。孙权作为东吴的实际统治者,地位是非常牢固的。他也想称帝,但是没有称帝的条件和理由,最好的办法就是给称帝找一个最恰当的时机。时机终于在公元229年来临。当时魏明帝刚好继位,吴蜀联盟关系融洽,国内也十分稳定。孙权一看,时机成熟,马上称帝,建立了吴国。足足比刘备晚了八年。

事实证明,孙权晚点称帝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以前不但称帝的时机不成熟,国内的事情也很多。曹丕称帝前夕,为了建功立业,亲自率大军南下征讨东吴。孙权因为刚刚和刘备争荆州,导致兵戎相见。现在曹丕南下,为避免两面受敌,只好用珍奇玩物,奇珍异宝等讨好曹丕。并向曹丕称臣,曹丕也没有打败东吴的底气,同意了孙权的请求,册封其为吴王。



孙权向曹丕称臣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权宜之计。曹丕也不是傻子,就让孙权把他的儿子孙登送到魏国作为人质,孙权当然不干。公元222年,曹丕以孙权不送人质为由,攻打东吴。孙权一边调兵遣将,一边派使臣到白帝城向刘备求和。刘备夷陵之战败后,当然也愿意议和,这样孙刘再次联盟,孙权造势以疑兵之计退魏国之兵。


孙权晚称帝的8年里,东吴随时遭受魏蜀两国的同时进攻的危险,这时候夹起尾巴是正确的。公元223年,群臣就多次劝孙权即帝位,孙权均拒绝,群臣不解,最后没有办法,孙权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何尝不想早日称帝,只是过早称帝,会招致魏国征讨,蜀兵犯境,如他们同时进兵,我们腹背受敌,就会很危险了,请诸君理解我低屈的本意”。这样一来,孙权晚8年称帝就不难理解了。


西从头越


就两字

不敢

要知道,曹丕首先称帝,那是受汉帝禅位,明正而言顺,乃天下正统。

刘备称帝,打得是兴复汉室的旗号,诛尽曹贼,还于旧都,这是占据大义。

所以曹丕、刘备先后称帝,都是各有各的理由,在天下臣民的面前都说得过去。

而他孙权。

拿什么理由称帝?

孙权本身就是汉帝册封的吴候,魏受汉禅位,代汉而立,孙权从名义上就应该是魏国的臣子。

如果此时孙权也效仿曹刘,悍然称帝,势必就会遭到天下百姓的口诛笔伐。

民心可畏啊

孙权不可能将自己放到天下大义的对立面去,这是其一。

其二,孙权对于魏、蜀两国的实力还是颇为忌惮的。

孙权担心自己一旦称帝,会不会招致魏蜀两国的围攻?再加之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就开始频繁对魏国用兵,孙权心中也存了一种观望的态度。

看看魏、蜀两国的发展形势,自己再作定夺。

但是孙权心中也着急啊,必定作为一位割据天下的雄主,必然不甘两位昔日敌手纷纷称帝,而自己只能委曲求全的称臣。

终于,时间来到了公元228年,爆发了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石亭之战!

周鲂断发赚曹休

一战之下,魏国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魏国大将军曹休更是折戟于此,孙权顿时信心大涨。

西北地区蜀魏相持不下,而东吴却能一战击溃曹军十万大军

这就说明魏蜀吴三国之间,军事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嘛!

于是乎,在石亭之战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悍然称帝。

此时蜀国全力北伐,无暇他顾,再加上掌权的诸葛亮主张孙刘联盟,便承认了孙权的地位。后世之所以不承认蜀汉是汉室正统,或许就和蜀汉承认了吴国地位有关。

而魏国一方面被蜀国纠缠,另一方面又新败于东吴,只能坐视孙权称帝。


盗帅夜留香YE


首先,你有称帝的理由吗?看看曹丕和刘备是怎么称帝的。曹丕在他老子曹操死后没多久就逼迫天子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皇帝让给我做的,不能怪我);而刘备呢,是皇族血统,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称帝,有合法的理由;反过来看看孙权,你有什么理由称帝?好吧,那就先抱曹魏的大腿,接受吴王的封号,虽然是王,称帝只是个称谓,暂时先过渡下。

其次,东吴的实力也不是最强的,如果也贸然称帝,曹魏和蜀汉断然不会允许,而且东吴内部的士族,心还是向着汉室,也都认为你孙权还是一个诸侯而已,内部外部的条件都不成熟,他孙权也只好暂时作罢。不过养精蓄锐的东吴更是凭借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分别大败蜀汉和曹魏,实力也渐渐做大了起来,而一心北伐的诸葛亮似乎帮了东吴一把,就在蜀国与曹魏激战正酣,都无暇顾及东吴,而东吴呢,自然笑纳这个机会,于是在等待八年之后,孙权如愿登上帝位,现成真正的三足鼎立。


农夫说历史


曹丕称帝的时候,孙权和刘备因荆州问题反目成仇,战争一触即发。孙权为避免两面作战,向曹丕称臣。后来曹丕果然没有介入夷陵之战。

次年,刘备称帝。这个时候孙权虽然力量强于刘备,心里当然也想称帝,但他不敢,因为刘备准备大举进攻东吴。夷陵之战孙权击败刘备,但孙权仍然不敢称帝,一方面孙刘敌对关系没有破局,另一方面孙权名义上仍是曹丕的臣子,一旦称帝必然会遭致魏国讨伐。

孙权明白,称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修复吴蜀同盟关系,二是军事上打击魏国。第一点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政之初就已经实现。第二点孙权必须等待机会。

公元228年,这个机会来了。东吴鄱阳太守周舫向魏国大将曹休诈降,曹休中计。东吴与魏国发生石亭之战,大败曹休,此役扭转了魏吴之间攻守之势,魏国很长时间没能组织对吴大规模战事。蜀国也在策应吴国北伐魏国,孙权有很好的内外环境,称帝的时机成熟,次年孙权正式称帝。


羽书迟


  • 曹丕220年称帝
  • 刘备221年称帝
  • 孙权229年称帝

之前我们在许多话题中都提到过,人的野心是逐渐培养起来的。到了曹丕时期,天下局势已定,曹孙刘三分早已有了称帝之心,就看谁迈出第一步。很明显,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实力和资格第一个称帝。

魏国占据天下大半,实力最强,且有献帝在手,于是曹丕迈出了称帝这一步。在平衡了内部势力和利益之后,经组委会决定,曹丕当选称帝。

曹丕称帝后,刘备的机会才到来。因为刘备集体的政治口号一直是匡扶汉室,如今汉室不复存在,作为汉皇后裔的刘备自然就担起了再造大汉的重任,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也在第二年当上了皇帝。


然而孙权却没有称帝,而是向魏国称臣,封吴王,直到229年才称帝。【为何拖了这么久?】虽然孙权提领江东多年,政权各方面都十分稳固,但孙权没有任何称帝的理由。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因为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在大家心中就决定东吴存在感很低。其实真实情况是南北魏吴之间常年发生战事。【曹丕登基后也大举南下伐吴】

若孙权也跟着凑热闹一起当皇帝话,无疑只会增加来自魏国的军事压力。

那为何229年的时候孙权就敢当皇帝了呢?

那我们就要看一下那时(229年)的局面。229年的时候,曹丕已经病逝多年(226年病逝),而蜀汉方面也在227年开始着手准备北伐,228年正式出兵【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声势最大的一次】


随着蜀汉的北伐,魏国方面便把军事重心转向西北方面。此时正是东吴的机会!此时的东吴该做什么?要么配合诸葛亮出兵伐魏,要么趁着蜀魏交兵,自己先把梦想实现了【称帝】

孙权选择了出兵,石亭一战大败魏大司马曹休。【各方面时机都已经成熟了,又在军事方面重挫魏国。此时魏蜀交兵,蜀国要依赖孙权,魏国也无暇东顾。此时称帝正好】


左将军


我们先看看孙权称帝的时候,自己怎么说的吧: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有四世,历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权生于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时行罚,举足为民。群臣将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惟尔有神飨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这是孙权称帝的时候,发布的一个告天文。孙权自己说的很明白了:曹丕篡了汉家天下,曹丕死了之后,曹丕的儿子曹睿继续“淫名乱制”,所以,我孙权也要成天意,当皇帝了。

换句话说,孙权是趁着曹丕死了,曹睿年幼,认为曹魏内部弱乱,才趁机称帝了。这时,离曹魏曹丕称帝刚好八年。

事实上也是如此。曹丕公元220年称帝。刘备在公元221年旗帜鲜明,反对曹丕篡汉,自己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称帝。剩下的孙权比较尴尬。

自己称帝,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反对曹丕篡汉,那就要和刘备一起,归附刘备,毕竟人家刘备可是刘汉的血脉。但是归附刘备,一则没有什么太好的下场,马超就是个例子。再则,恐怕孙权也不甘为刘备服务。

如果立即反对曹丕,恐怕会招致曹丕的扫灭。因此,当曹丕称帝后,首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是接受了的,也就是说,孙权是接受了曹丕的改制称帝的。

曹丕年纪轻轻的,突然死掉了。大家都措手不及。蜀国的诸葛亮看到了机会,立即开始了北伐。

孙权也看到了机会。利用魏蜀交战期间筹备称帝。并于229年在武昌正式登基,国号吴,改元黄龙。


烟花三月09


孙权为何在曹丕称帝后九年才称帝,这话千绕万绕绾个缳,仍然在荆州问题上。


刘备与庞统去西方找地盘时,把荆州交给关羽诸葛亮。不想庞统死在落凤坡,诸葛亮就走了,荆州就由关羽自己来治理。由于东吴要讨,关羽不给,一来二去就结了"梁子",孙权恨死关羽了。吕蒙白衣袭荆州,捉住关羽,立即杀掉。

刘备大怒,要为二弟报仇。此时他己当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称帝,谁都劝不住。孙权百般求和,刘备不许。孙权为避免西方(蜀汉),东方(曹魏)二线作战。不得己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孙权就一直委屈地当了几年吴王。


曹丕称帝,所有条件都具备,他老爹曹操己经把通向帝制的路扫干净。所以,这曹丕就首先称帝,灭了大汉几百年烟火。刘备一向以"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所以,为了光复汉江山,他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哭了一通之后,不得已登上帝位。本以为图天下为本职的,谁想,他一上任却要顾私,废公济私,要为二弟雪仇,任了谁也劝不住。

孙权看他二人都称帝了,曹丕无礼索要宝物,刘备执意强兵压境。他顾都顾不过来,还敢去称什么帝?


再说,己经向曹丕称臣,曹丕不听刘烨灭吴上策,接受孙权投降,也对得起孙权,孙权当煞投桃报李,不会在曹丕活着时称帝。

此时,刘备死于白帝城,刚入葬之后,南中叛乱。当年刘邦手下的"仇人"雍齿",因为丰地问题,让刘邦恨得牙痛,每每想杀掉,又因功劳大,没敢下手,后来分封到什方,作了什方侯,他的后代雍凯就在此时唆使南中酋长孟获,高定等趁吴蜀争战的间隙叛乱。诸葛亮急得不行,派人结好东吴孙权,又在国内准备钱粮兵员,准备南征。


曹丕死后,明帝上位,曹休同东吴恶战一场,东吴打胜了,打胜了之后当然就该有所作为,才对得起朝臣百姓。孙权这时既无蜀汉之忧,又无北方压力,乃于公元229年称帝。

曹丕于220年称帝。

刘备于221年称帝。

孙权于229年称帝。

至此,三国真正鼎立起来。走向相持稳定阶段。诸葛亮北伐,常找孙吴在东方策应。孙权也就不伤筋动骨地动一动,算是应承了盟友之请。而他却在平稳发展,不似蜀汉过早衰败,也不像曹魏养虎为患,替人作嫁衣。


劉一千五


三国时期,曹丕称帝第一是因为曹操为他扫除了大部分障碍。第二曹丕作为新一代对大汉没有多大顾忌。第三曹丕生活在曹操的权力之下,有想要掌握权利的欲望。

刘备常以汉室自称。当曹丕称帝后,作为正宗汉室的刘备也不甘落后,也要称帝。第一可以借汉室的名义吸收人才。第二可以和曹丕的地位相等,在政治上平等。

孙权称帝这么晚是有原因的。其一:孙权没有正当的名义去称帝。曹丕通过汉献帝禅让,而当皇帝可以算是名正言顺。刘备说自己是皇叔,自己也算名正言顺。而孙权只是一个吴侯,没有正当理由去称帝。 等曹丕刘备死后,天下百姓也差不多接受了。孙权才称帝的。其二:当时刘备出兵攻打孙权,为了得到曹丕的帮助,孙权不成称帝而称吴王。第三是孙权的地盘还没有稳定,经常有人作乱,孙权需要时间平定。





秋风流月



史事显微镜


曹丕废汉称帝,是大势所趋,曹操已经帮助曹丕称帝铺好路,九锡魏王,北方大定,天下九州已得大半,汉献帝早就是傀儡一名。刘备一直以汉室正统自居,曹丕称帝,刘备肯定要立刻称帝表明自己汉室正统立场,而刘备称帝后第一个命令就是东征,此时孙权如果称帝,曹丕肯定不会帮忙,只有当孙子做吴王,为什么8年后称帝,因为濡须口之战孙权获胜才有底气称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