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扬州国宝,名扬天下。从古至今,印章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具有别样的意义,用印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一种凭信和文人的雅好。扬州博物馆馆藏的众多印章当中,有一枚女性印章与众不同:它1977年出土于邗江甘泉公社老山郑庄汉墓,40多年过去了,身上依然有一个未解之谜。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制作精良 造型精巧】

这枚印章是西汉“妾莫书”龟钮银印,它通高1.7厘米、边长1.9厘米,重31.4克,为银质铸造的方体。龟钮为写实造型,雕刻得非常逼真精巧,龟的姿态呈启目昂首状,四个爪子欲向前行,龟甲清晰可辨。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这枚印章印为白文“妾莫书”三个字,篆法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雅,气韵生动。在古代,“掌大印”就是达官显贵们拥有权力的象征。两汉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也是印章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一枚印章,往往诉说着主人的际遇。有时候,从一方印、一道刻痕,便可引申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印章身上的未解之谜】

那为什么说这枚印章身上有一个未解之谜呢?原来就是因为这个印文“妾莫书”。文化学者韦明骅介绍,“莫书”到底是代表人名还是官衔?至今仍然有疑问。扬州博物馆讲解员朱媛认为,“妾”是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这说明了这枚印章是枚女性印章,“莫书”则普遍被认为是人名。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然而,“莫书”为人名的推测却存在争议,有文物专家公开发表论文称,“莫书”为西汉的女官,这枚印章不是私印,而是官印。根据《汉书》等史料记载,西汉女性印章可以分为四类:帝后印、王后印、列侯后印、女官印。西汉帝妻称“后”,太子妻称“妃”,除此之外的“昭仪”、“婕妤”等女官皆为“妾”,因此称“妾”者应为王侯或列侯的后宫女官。

对此,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最早认为印文是叫“妾莫书”,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人们认为“莫”这个字可能辨识有误,有可能中间这个字是“算”。如果这三个子是“妾算书”的话,那作为姓氏并不常见,但却更像广陵王后宫里的一个官职,“算书”也就是计算的意思,可能是后宫里管理财务的女官所用的印,如果是这种可能,那对分析和了解汉代广陵国后宫关系是有一定用处的。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一枚印章就是一段历史】

两汉时期,扬州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繁荣。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和广陵王刘胥先后被封在扬州,扬州地区的西汉墓包括了荆国、吴国、江都国和广陵国时期的墓葬。邗江甘泉一带为广陵王陵墓区,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广陵王玺金印就是1981年从邗江甘泉东汉刘荆墓出土的,此印为国内首次发现的汉代诸侯王玺,是汉代印玺中极为罕见的珍品。因此,有专家推测,“妾莫书”墓应为广陵王的后宫墓,“莫书”即司广陵王夜读的后宫女官。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韦明骅介绍,有印章的女子肯定具备一定的文化,甚至还有一定地位。她可能是出生豪门,或者是在王府里面拥有官职,才有可能为自己刻一枚私章,并且在她去世后,她的后人还把印章随葬在墓里,这说明这枚印章对于死者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她身份的一个象征、一个佐证。

【小小印章,方寸之间显芳华】

抛开未解的身份谜团,“妾莫书”龟钮银印散发的文化光华更令人瞩目。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韦明骅介绍,古代人对“龟”的印象和文化解释和今天是不一样的。古人一向将麟、凤、龙、龟视为人间四灵,到了汉代更是将龟视为权威的标志和吉祥的象征。据东汉卫宏所著的《汉官旧仪补遗》记载:“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官印上方的印钮都雕成龟形,是官禄的标志,后来,龟钮被用作官印的代称。

背负未解之谜的扬州国宝,竟是这个样子!

同时,在印章上刻制“龟”,也是对印章主人的一种美好祝愿,是希望用印人能够健康长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篆刻于方寸之间的印章艺术,以刀代笔,将汉字的书法之美,展现于金石之上。每一方印章都是其主人身份权力、文化修养的象征,都有其独具时代特色的雕刻艺术和历史积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