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去年,我們報道了關於青海省本土小說《封禁界碑》的作者格桑花下的一些趣事以及小說的內容。歷經長達半年之久的時間,小說《封禁界碑》已經完美收官,這是屬於青海首部具有商業價值的小說,眾所周知,青海省的小說都是以紀實文學和詩歌為主,小說類的更是甚少,《封禁界碑》除了打破固有的本地元素之外,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堪比是一部具有時代性的文學作品。那麼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小說《封禁界碑》小說作者格桑花下,進行了一次網絡專訪,讓我們一起聽聽他關於創作的點滴吧。

主題詞:如果說起九層妖塔 我更傾向於這部《封禁界碑》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其實當時是在甘肅省廣播電視學校讀書,畢業之後是在當地的一家公司實習,因為我本人很是喜好影視文化,但是西北地區的文化產業在當時來說其實發展上還是很有限制的,而我自己又不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正好在網絡上已經與北京的一家影視公司進行一些劇本的合作,所以,一鼓作氣,就打算拼一把,就這樣,離開了蘭州,去了北京。其實來到北京之後,到現在自己創業之前,基本來到北京之後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溫飽首先是一個問題,所以只能將追求夢想作為輔助,而找一個可以與這個行業相關的公司,先滿足溫飽,每年來到北京的奮鬥者數不勝數,這幾年,也是見到了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現狀,人生只有六七十年,對於奮鬥來說,這何嘗不是一個開始呢。

高喜順:對,其實在這三家公司中工作的時候,便已經開始構思這部小說。一直想寫出來,直到最後自己開始創業的時候,終於一鼓作氣,將這部小說寫了出來。光構思階段就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其實要說起九層妖樓,在影視作品中其實是進行美化和模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九層妖樓,在影視作品中其實並未體現出具體是在什麼地方,而且就交代來說也只是一筆帶過。既然是作為一個地道的青海人,我想應該讓青海的這種旅遊文化通過另一種方式走出去,對於我而言便是文字了。九層妖樓其實是在都蘭,都蘭的血渭一號大墓便是這真實存在的九層妖樓。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很強,基本都是用紀實故事的虛擬手法來表現出青海的文化,甚至是旅遊景點,比如說青海湖龍吸水、消失的吐谷渾王城、九層妖樓、都蘭檔案館,在《封禁界碑》中基本都是經過語言加工的。所涵蓋的地域範圍,從西寧市到都蘭、到剛察縣,到青海湖,乃至沙島,其實這些都是青海聞名的旅遊景點,當時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也正是將這些旅遊景點進行文字加工,這樣一來,不僅僅是青海的本地人,即便是外來旅遊的朋友,看到這部小說,那麼更是身臨其境了,這也就是當下最流行的沉浸式的一種推廣模式了。做一部本土作品,無非就是將本土的文化、家鄉的文化推廣出去,這也是一個傳媒人應該做的,更是一個作家的職責。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親身經歷不敢言,但是就這部小說的書名來說,卻也是一個機緣了,當時在青海省沙島的時候,看到一碑,便有感而發。其實這部小說的情節設置上,除了緊湊的文風,還有就是細膩的情感。畢竟一切文學載體必須要有血有肉,裡面主人公所經歷的這一系列事件,其實基本都是從一個小事開始,從遇見假冒的仁青阿爺,到最後地下室中的都蘭資料,一步一步,乃至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這一切是早有佈局。小說中的主人公五個人,並不是緣分將他們聚在一起,來做一件驚天動地的探墓大事,而是這五個人,追根溯源,從祖上留下的,便是這富可敵國甚至是可以改變這世界的財產。五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的身世,卻在尋找的過程中,從猜忌到團結,從分崩離析到共同對外。這除了是情節的緊湊,懸念的設定,也是考驗人性的時候。就這部作品的情感走向來說,我可以說,人性是第一位的。詭詐心機、深藏不露,窺探的是人性,更是這個社會的人情冷暖了。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其實文學體量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罷了。我不看重數字,更不看重字數。現在的網文中,水文很多。因為網站一般都是規定你必須寫多少字,你原本講述的東西就很少,然後字數又規定,那麼這樣一來,情節鬆散、水分文章是更為廣泛了,這是當今網文市場的一個通病,所以,用適當的字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量,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緊湊,這就足夠了。至於當初為什麼選擇青海來作為文學做為新作品開啟,首先來說,青海是我的家,人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記初心,都不能忘記為家鄉做貢獻,雖然貢獻的方式不同,但是滿足青海、乃至西北的文娛市場,我想也是應該做的。影視作品中,很少有對青海的作品,有,那也是取景,通過文字的這種方式,雖然說這部《封禁界碑》是一部探墓尋蹤、人性糾葛、正邪較量的一部作品,但是對於我個人來說,它更是青海的一張名片,就像之前所說的那些景點,這部小說其實是按照景點來進行創作,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正是這個原因了。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其實我是很期待的,但是這是一個持久戰。小說作品目前是已經完結,除了尋找出版方之外,當然也是要通過各個渠道找到可願意為青海影視文化產業而投資的片方,或者是得到當地的支持,這更是期待的。其實之前在青海拍攝的微電影,比如《路過叢草深處》《暴走青春》《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等,其實這三部作品在製作來說,不是那麼成熟,但是像《路過叢草深處》這部微電影來說,裡面的演員娜仁高娃的演技還是值得稱讚的,熱衷於舞蹈,而年齡十歲左右,但是演技可以說在剛察縣可算是佼佼者了,從這點可以看出,人才還是蠻多的,藝術這塊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其實《彝鄉情》的成功,對我來說是一個臺階,更是一份責任。您所說的發掘一些青海本地的逸聞趣事來作為創作思路,其實一直是在進行的。當時除了進行《封禁界碑》這部小說的創作之外,其實還寫了兩個電影劇本,《還有詩和遠方》以及《崑崙塔》,目前這兩個劇本項目均已完成。

高喜順:沒錯,《還有詩和遠方》這部電影劇本,是關於青海保護湟魚的一部作品,打擊湟魚盜獵分子,這部作品目前還在招商階段,因為青海省自《可可西里》這種現實級別的環保題材電影不算很多,而青海湟魚一直是一個被關注的對象,那麼在背後默默為護魚而付出的人,他們更是值得一個被歌頌的對象了,在中國的大銀幕上,應該有一部真實而感人的家鄉作品。《崑崙塔》呢,其實是一部商業化的作品,它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首先它是發生在青海省,其次,是將目前影視市場最吸金的如軟科幻、正邪、動作等因素融入進去,其實也略有一些環保元素。所以,這兩部作品,一部是紀實文藝,一部是軟科幻,但是都是以環保為主。我想,這兩部作品,那就不僅僅是對青海的一種宣傳了,而是青海文化產業的一個標杆。

高喜順:潔身自好,不忘初心。

高喜順:未來的幾年,還是追求自己的夢想,夢想雖遠,但是還得堅持。但是最近幾年是想完成《還有詩和遠方》以及《崑崙塔》這兩部作品的招商乃至拍攝,一定要將這兩部作品孕育出來,雖然是一件難事,但是我想,做家鄉的東西,不僅僅是責任,更是使命,作為每一個在外拼搏的青海人,不管你有多少成就,就應該為家鄉做出貢獻,為家鄉著想,不能忘本。人生一生六七十載,不渾渾噩噩,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才不枉此生。之前進入影視圈的時候,便有這個想法,但是,現在我想應該成熟了。當然,我也希望得到各位青海老鄉的支持了和讚許。如果說是最大的困難,就針對影視項目來說,其實最艱難的一點莫過於融資階段,當然,我是保持樂觀的,因為好的作品,到最後,肯定會得到青睞。

專訪青海作家高喜順:小說《封禁界碑》背後的不忘初心

高喜順:感謝支持,最後我想說的是,夢想的道路是艱難的,但是如果你一旦選擇了夢想,就一定要堅持。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家人,還是對兄弟姐妹,任何事情做到問心無愧,不虧欠,就足夠了。不求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但是給這個世界增添光彩。

關於高喜順:

1990年4月出生,漢族,出生於青海省剛察縣,2003年開始創作,首發《把愛給你,我的智障朋友》於西海都市報、後創作《梨花雨下的秘密》、《再見青春》《傳奇》《青春季》等中、長篇小說。2011年進入影視圈,有微電影作品《今年的北京有些冷》《暴走青春》《請賜我個孩子》《淘氣幫日記》等。2015年跨導演、編劇於一身,執導首部作品《彝鄉情》《路過叢草深處》 等,並獲得共青團中央一級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獎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