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區塊鏈到底是怎麼蹦出來的"一文,介紹了區塊鏈三項基礎的技術:

對稱加密與非對稱加密;

哈希算法;

Paxos協議。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現在,距離區塊鏈技術的產生只差一步。

1998年,WeiDai發表了匿名的分散式電子現金系統B-money,引入工作量證明機制,強調點對點交易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同年,Nick Szabo發明了去中心化的數位黃金系統Bit Gold(字節黃金),參與者可貢獻運算能力來解出加密謎題;

2005年,Hal Finney發明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Reusable Proofs of Work,RPOW),這樣就結合B-money與AdamBack提出的Hashcash演算法來創造基於密碼學的數字貨幣。

2008年底,一個叫做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神秘人士,發表了一篇文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文章獲取:https://bitcoin.org/bitcoin.pdf

比特幣就此橫空出世,而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也在中本聰天才的設想之下,成功實現了技術上的集大成,現身江湖。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更重要的是,從比特幣出現到現在,在無人管理無人負責的情況下,區塊鏈技術歷經9年而運行良好,這證明了區塊鏈系統的魯棒性……

2017年,為什麼比特幣在1盎司黃金價格的基礎上再度實現10倍的暴漲,核心就在於人們看到了區塊鏈的可靠性,也看到了其應用的前景和曙光。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區塊鏈,就別看什麼“3分鐘看懂區塊鏈”之類的皮毛文章和介紹,好好來了解比特幣到底是怎麼通過區塊鏈運行的。

所謂“區塊鏈”,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數據區塊的鏈接(見下圖)。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數據區塊分為兩個部分:區塊頭+區塊體。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其中,區塊頭包含的信息如下:

區塊編號;

上一區塊的哈希值;

本區塊的哈希值;

挖礦的隨機數;

區塊產生難度;

時間戳。

相對而言,區塊體包含的信息非常單一,就是這一段時間之內比特幣的所有交易信息——諸如A轉賬給B,X轉賬給Y之類的。

如上圖所示,每一個區塊頭中,都記載了本區塊的哈希值和上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這樣就確保所有的區塊都是鏈接在一起的——這就是所謂“鏈”的含義。

因為每個區塊Hash值都不一樣——前面的技術部分講過,如果區塊的內容變了,其Hash值一定會改變,而哈希過程不可逆,這就確保區塊鏈能夠實現數據透明,同時又不可篡改(見下圖)。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接下來要講的,是錢包!

很多人以為,比特幣錢包就是用來裝比特幣電子文件的容器!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錯!錯!錯!

比特幣錢包,不是用來裝幣的,而是用來裝密鑰的!

什麼密鑰?

就是我在“區塊鏈到底是怎麼蹦出來的”一文中提到的,標識某個用戶自己的公鑰和私鑰!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還記得那個情書的故事麼?

公鑰所有人都可以看到,所有人知道;

私鑰只有我1個人知道;

所有發給我的信息,只有我的私鑰能打開!

所謂“錢包”,其實就是專屬於你個人的公鑰和私鑰存儲器,其中:

公鑰被稱為“指紋”,就是你的錢包地址,用來加密別人發給你的信息;

私鑰,則只有你一個人擁有,能讓你能夠看到發到你公鑰裡的信息——特別強調,私鑰是你擁有你的比特幣的唯一憑證,無比重要,只能你一個人知道,一旦丟失,一切都玩完,如果別人知道了你的私鑰,也就相當於擁有了你的錢包……

講完了錢包,該講交易。

如果你想要買比特幣,你只需告知對方你的公鑰,即比特幣錢包地址,他人按照這個地址,自然會將相應的比特幣打入你的錢包。

如果你想賣比特幣,就稍稍有點複雜。

1)你需要提供上次交易的Hash值,以證明你的幣從哪裡來?

2)你要提供本次交易中買賣雙方的地址;

3)提供自身私鑰所生成的數字簽名。

交易雙方均不能寫錯公鑰地址,否則,要麼錢打給別人,要麼交易不能成功!

你該問了,賣的人的信息提交給誰?誰來記賬並確認交易?

現在,有請礦工出馬,開始他們的挖礦表演。

所有比特幣交易的數據,都會在瞬間發送到“比特幣礦工”那裡,接下來礦工就需要做如下工作:

1)找到上一筆交易,確認賣方比特幣來源;

2)算出賣方公鑰的指紋,確認與其錢包地址一致;

3)使用賣方公鑰解開數字簽名,保證私鑰屬實;

4)確認交易,並將其寫入某個數據區塊。

礦工們確認交易,並將其記錄進某個區塊就完了麼?

No!

萬里長城,礦工們這時只走了第一步!

確認每一筆交易之後,礦工需要把大約2000筆的交易寫入一個數據區塊裡,接下來才到了所謂的“挖礦”環節。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哥挖的不是礦,其實是算謎題——計算這個區塊的哈希值,最先計算出滿足條件的哈希值的礦工,才有資格將自己的區塊添加到比特幣的“區塊鏈”之中。

正是因為礦工們計算此區塊的Hash值,就像在海量的沙子裡找金砂,所以叫採礦。

一旦某個礦工添加一個區塊進入區塊鏈中,接下來,一將功成萬骨枯,他將享有此區塊的全部收益,其他所有記錄了這裡面任何一筆交易的礦工將一無所獲……

你該問了,為什麼願意有人做礦工?

當然是因為有錢賺啦!

根據比特幣設定的協議,每10分鐘誕生一個區塊,每次礦工添加1個新區塊:

2009年7月-2012年7月,可獲得50個比特幣獎勵;

2012年7月-2016年7月,可獲得25個比特幣獎勵;

2016年7月-2020年7月,可獲得12.5個比特幣獎勵;

……

以後,每四年減半,最終比特幣的上限停留在2100萬個。

現在,要告訴你那個最悲傷的事實了。

世界上其實從來沒有任何一枚“比特幣”存在過!

所謂“比特幣”,其實就是區塊鏈系統記錄並告知所有人你所擁有的某個數字,在這個系統中,大家都認可你擁有這個數字,並且可以轉讓和交易……

礦工的表演完成之後,就是點對點(P2P)的事情了。

因為比特幣對全世界的任何人開放,只要你擁有服務器,就可以加入比特幣的區塊鏈節點,每個節點都包含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全部信息(目前其大小約100G左右),而且在採用P2P技術之後,所有節點都在同步更新信息。

任何一筆交易或支付,節點都會互相告知,直至傳遍網絡,而礦工收集交易、打包區塊、寫入區塊鏈、獲得獎勵,也都會在全網進行廣播,新區塊一旦寫入成功,就會成為區塊鏈系統的最新版本,其他節點都會自動複製新增區塊,保證全網一致。

至此,區塊鏈的技術信息已經基本給你彙報完畢。

接下來想回答的,是你最想問的那個問題——

從來沒有存在過的比特幣,為什麼可以充當貨幣?

嗯,這涉及到了核心問題——貨幣到底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思維共識。

更簡單的說:不管什麼東西,只要大家認可和接受,他就可以作為交易媒介。

下面這張圖,是南太平洋上雅浦島上,一位土著撫摸著他的一大筆錢——

世界上從來沒有1枚比特幣存在過!

嗯,沒錯,就是一大塊石頭!

雅浦島上的土著,千百年來一直使用採自另一個遙遠島嶼(帕勞島)的石輪作為交換媒介,因為石頭太重了,特別大筆的交易他們很少會去搬動石輪,但大家都知道這塊石頭的歸屬,知道某個人有多少錢,這就夠了。

更神奇的是,曾經有人在帕勞島採集了石頭,但在運回雅浦島的途中遭遇風暴而沉入大海,回到雅浦島之後,同船的人都證明他確實曾有過一大筆錢,最終得到島民們的一致認可——

嗯,他連石頭也沒有,但大家都認為他確實擁有那麼一大筆錢……

區塊鏈基礎之上的比特幣,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要繼續問,為什麼比特幣能漲到這麼高?

這個答案可就稀鬆平常了——

因為它稀少而且可以流通轉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