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叛乱的动机是什么?

用户61404424

谢谢诚邀!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大唐由兴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只是说他是安禄山自己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它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首先我们说说安禄山这个故人,相传安禄山特别肥胖,且在唐玄宗杨贵妃面前乖巧可爱,由于肥胖,平时走路都不方面,但是呢在唐玄宗面前可以飞快的跳胡舞,而且还尊称杨贵妃为母亲。而且一进皇宫就先去拜见杨贵妃,因为随胡人母系社会习惯,而唐玄宗知道后,不以为怒,反以为乐,可以说安禄山这个人表面上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其实往往越阿谀逢迎的人越可怕,因为他内心的世界不会在表现出来一点点,所以导致唐玄宗对他特别信任,特别宠爱,别样的恩宠给了安禄山最大的信心。

第二我们要说的是安禄山的对头杨国忠,安禄山受宠,则杨国忠受到了排挤,于是杨国忠便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尤其是安禄山势力越来越大后,拥兵好几万,而且没有唐玄宗的指示,安禄山就单独行动去追击契丹人和奚族人。这给杨国忠一个借刀杀人的借口,于是杨国忠说安禄山迟早要叛乱,安禄山知道这条信息后,就算没有叛乱之心,但是害怕唐玄宗杀他,也不免提高了警惕。而且在叛乱的时候打的口号就是除君侧,以杀杨国忠而起兵。

第三自古英雄爱美人,我们不得不说一下杨贵妃这个人,杨贵妃或许也是水性杨花之人,竟然当着唐玄宗的面和安禄山搞起了暧昧,叫他儿子,而安禄山也叫杨贵妃娘,我想安禄山或许叛乱的死因之一就是为了得到美人杨贵妃吧。英雄难过美人关!

第四就是权利的争夺,皇位的争夺!在古代想当皇帝的人太多太多,无数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皇权正统之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天大的诱惑,别说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了。安禄山叛乱最大的动机就是为了当皇帝。在历史上他真的当了皇帝,也是他自己的土皇帝,国号燕,但是随着安禄山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他的被刺,就是他的集团走向下坡路的开端,后来史思明也为了争夺安禄山集团的内部皇帝,杀了安禄山的儿子。到最后这个集团土崩瓦解。大唐在郭子仪等人的力挽狂澜下又平息了战乱。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请留言评论)






万盛文化传媒



安禄山


叛乱的动机最大原因是为了得到大唐第一美女杨贵妃。我们知道,安禄山是胡人将领,当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深受唐玄宗宠信,杨贵妃认他做干儿子,用一个大大澡盆给安禄山过洗儿礼,又让宫女抬着安禄山在宫中游玩,杨贵妃非常开心。两人母子关系,关系自然十分亲昵。



安禄山虽说大大咧咧,但极端狡猾。他进了皇宫,先给杨贵妃叩头,唐玄宗为他为何这样做,他说“胡人只认母亲不认父亲”。安禄山有300多斤,健壮肥硕,唐玄宗问他“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赤胆忠心。惹得唐玄宗对他特别赏识,对安禄山和杨贵妃的亲昵举止也哈哈一笑。

安禄山虽说肥硕,但胡旋舞跳的那叫一个精美绝伦,连杨贵妃这样的音律舞蹈行家都
眼界大开叹为观止。杨贵妃的霓裳羽衣也是天下一绝,正是共同舞蹈爱好让安禄山和杨贵妃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

由于唐玄宗放纵,安禄山经常出入宫廷,给杨贵妃送荔枝送各种珍奇珠宝。一来二去,就有瓜田李下嫌疑。当时唐玄宗正和杨贵妃的两个美丽妖娆姐姐偷摸弄鬼云雨高唐,安禄山杨贵妃就大胆好事成双了,甚至有史料说安禄山把杨贵妃乳房都抓伤了。

安禄山一直都有叛乱心事,他羡慕唐玄宗宫廷华丽耀眼,更觊觎杨贵妃的美丽无双。宰相李林甫是个狠角色,他收拾安禄山很有一套手段,安禄山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李林甫死了,杨国忠继任宰相。不知道杨国忠这厮犯了哪根筋,天天嚷着安禄山要造反,非要唐玄宗收拾安禄山。安禄山一看时机成熟,就就撕下了忠于大唐王室的假面目,驱动十五万虎狼雄师,伏击哥舒翰撞开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唐玄宗逃到马嵬驿,禁军暴动先杀死了杨国忠,后逼着唐玄宗逼死杨贵妃。安禄山一听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死了,痛哭失声。安禄山从此开始消沉,后来眼睛也瞎了,被儿子安庆绪糊里糊涂送上了西天。安禄山杨贵妃一场惊天艳遇葬送了大唐王朝,我不知道,杨贵妃对安禄山这样一个深爱自己又亲手把自己送上不归路的男人到底是爱是恨。安禄山为满足自己私欲,给无数生灵带来沉重灾难,他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永远!




蝉鸣梧桐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人,呃,谁不想当皇帝。

很多人都说安禄山是因为杨玉环而发动叛乱的,说的那是真真的,跟自己看到的似得,还说什么安禄山抓坏了杨玉环的胸,还说杨玉环给安禄山洗澡,净瞎扯,你媳妇给别的男人洗澡,别说那么大的干儿子了,就是给那么大的亲弟弟洗,估计你都不能干吧,更别说皇帝了,古代抬头看皇帝的媳妇都是要杀头的。



不过安史之乱确实同杨玉环有关系,根据《新唐书·则天武皇后杨贵妃传》有载:“禄山反,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意思就是安禄山谋反的口号是先杀杨国忠,后杀杨贵妃,因为杨贵妃祸国殃民了。所以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安禄山就是为了皇位,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主义,为了爱情。

而且记载安禄山同杨玉环有私情的都是野史,富含人们大胆的猜测,可惜并没有小心的求证。而且根据记载的年份,杨玉环给安禄山洗澡的事情,是发生在天宝十年,而那个时候是唐玄宗专宠杨玉环的时候,两人形影不离。“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所以说安禄山根本就没有机会给唐玄宗带绿帽子。

野史里记载的唐玄宗傻里傻气的,真实的他有过大名鼎鼎的开元盛世之经历,而且他识人方面非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提携的几个宰相对国家的帮助都特别大,这样一个人物,野史写的他对于自己最爱的女人有可能给他带了绿帽子都不闻不问,还给赏赐,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根本不喜欢杨玉环,而这种可能是不存在的,爱杨玉环到骨头里了都…



所以其实安禄山就是为了当皇帝,有机会谁不想搏一搏未来,毕竟一人之下不如万人之上,皇帝啥都说的算啊,不用看脸色。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历史叨叨团

总体概括可以这么说:那就是一条会咬人的狗恰巧被逼急了,于是就开始咬人了。

这里面主要原因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判断出现错误,而且安禄山对自身实力的判断也出现错误,于是乎出现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讲一下帝王驭臣之术,那就是制衡;唐玄宗通过制衡朝臣之间的势力来达到一个大致的平衡,这样自己得利最大。这是唐玄宗一手安排的各方势力之间互相制衡的产物,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他们之间互相牵制,他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有能力的人为自己和帝国服务,又能很好的控制他们,让他们不敢不忠于自己。

于是,唐玄宗让安禄山兼任三个节度使,一方面是对外让他在边疆开疆扩土,对内也可以利用它牵制朝臣宰相,因为以杨国忠为首的政府班子对安禄山的厌恶是公开的,这样安禄山就会拼命讨好唐玄宗以抗衡杨国忠为首的权贵势力。仔细想一下,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呢,多聪明啊。

而且大唐一共60万兵力,安禄山虽然兼任三个节度使兵力达14万之多,但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都是安禄山的死对头,安禄山反叛的话这两个人也不会积极抵抗,安禄山一个人的实力是不足以抗衡整个大唐帝国的,按理说这种制衡效果很好,应该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些都是唐玄宗一个人所想,安禄山和他身边的谋士们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理智,而且杨国忠这个人只会一味的简单粗暴的打压安禄山,不会李林甫那样一打一拉,安禄山作为一个胡人,那懂得这么多汉人脑子里面的曲曲绕绕啊,什么卧薪尝胆啥的不存在的,哪里想这么长远,理念就一句“不服就干”,一看身边有这么一票人马,那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打呗。

唐玄宗的意思是给你14万兵马,刚好开疆扩土够用但是反叛则不够;但是这个事儿到了安禄山这里就变成了“卧槽,我居然有14万兵马,要不反叛一下试试,咱也尝尝做龙椅的感觉”。

安禄山成为唐玄宗的宠臣后,也多多少少的了解了整个大唐帝国的腐败情况,再加上身边谋臣的吹嘘,安禄山果真认为自己能造反成功,于是就发动了安史之乱。所以说,这就是明显的皇帝和臣子频率不在一个线上,信息无法完全对接。


你懂得zyt9573

本来唐朝有个节度使出将入相的潜规则,节度使当久了就要入朝,就不会有节度使坐大。结果李林甫为了自己的权位,给唐玄宗讲道理:

边地节度使都是大老粗,怎么能做朝官!

唐玄宗一听觉得有道理啊,于是出现了安禄山这样长期在任的节度使,甚至还是三镇节度使。

这不算强的,之前还有四镇节度使王忠嗣呢,当然王忠嗣不造反。

地雷是李林甫埋的,但李林甫在位的时候,这个雷炸不开,因为李林甫有能力,安禄山怕李林甫,怕他对自己不满意,不过还没怕到李林甫失势了也不敢落井下石的地步。

等李林甫换成了杨国忠,就镇不住李林甫埋下的雷了。李林甫给安禄山提供了犯罪的资本。这时候安禄山还感玄宗之恩,想即使造反也要等玄宗死了先。之前玄宗跟安禄山说肃宗是太子,是自己以后的传位对象,安禄山说自己只认皇帝,不知道太子。

没想到,有人等不及了,希望安禄山赶紧反。

而且这个人不是希望到时候跟着安禄山图富贵的弟兄,而是安禄山的政敌!

《资治通鉴》:安禄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殆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驾然后作乱。会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反,独与孔目官、太仆丞严庄、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密谋,自馀将佐皆莫之知,但怪其自八月以来,屡飨士卒,秣马厉兵而已。

杨国忠的目的是:预言安禄山会反,再刺激安禄山反,证实自己有先见之明!

其他也有人认为安禄山必反:

《资治通鉴》:

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  春,正月,己亥,安禄山入朝。是时杨国忠言禄山必反,且曰:"陛下试召之,必不来。"上使召之,禄山闻命即至。庚子,见上于华清宫,泣曰:"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无日矣!"上怜之,赏赐巨万,由是益亲信禄山,国忠之言不能入矣。

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

初,户部尚书安思顺知禄山反谋,因入朝奏之。及禄山反,上以思顺先奏,不之罪也。

有记载安禄山是拖油瓶,其继父是安思顺的叔叔,理论上安思顺当得起安禄山一声堂兄。

这样安禄山也就不客气了。如果真的要等玄宗驾崩,那还得7年呢,指不定杨国忠怎么诬陷他挤兑他,不反也得反。

纸包不住火。755年,《资治通鉴》:

二月,辛亥,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上命立进画,给告身。韦见素谓杨国忠曰:"禄山久有异志,今又有此请,其反明矣。明日见素当极言;上未允,公其继之。"国忠许诺。壬子,国忠、见素入见,上迎谓曰:"卿等有疑禄山之意邪?"见素因极言禄山反已有迹,所请不可许,上不悦,国忠逡巡不敢言,上竟从禄山之请。他日,国忠、见素言于上曰:"臣有策可坐消禄山之谋。今若除禄山平章事,召诣阙,以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则势自分矣。"上从之。已草制,上留不发,更遣中使辅璆琳以珍果赐禄山,潜察其变。璆琳受禄山厚赂,还,盛言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上谓国忠等曰:"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藉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事遂寝。循,华原人也,时为节度副使。

安禄山归至范阳,朝廷每遣使者至,皆称疾不出迎,盛陈武备,然后见之。裴士淹至范阳,二十馀日乃得见,无复人臣礼。杨国忠日夜求禄山反状,使京兆尹围其第,捕禄山客李超等,送御史台狱,潜杀之。禄山子庆宗尚宗女荣义郡主,供奉在京师,密报禄山,禄山愈惧。六月,上以其子成婚,于诏召禄山观礼,禄山辞疾不至。秋,七月,禄山表献马三千匹,每匹执控夫二人,遣蕃将二十二人部送。河南尹达奚珣疑有变,奏请"谕禄山以进车马宜俟至冬,官自给夫,无烦本军。"于是上稍寤,始有疑禄山之意。会辅璆琳受赂事亦泄,上托以他事扑杀之。上遣中使冯神威赍手诏谕禄山,如珣策;且曰:朕新为卿作一汤,十月于华清宫待卿。"神威至范阳宣旨,禄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圣人安隐。"又曰:"马不献亦可,十月灼然诣京师。"即令左右引神威置馆舍,不复见;数日,遣还,亦无表。神威还,见上,泣曰:"臣几不得见大家!"

这时候就不是安禄山反不反的问题,而是啥时反的问题了。

而且杨国忠也很配合,为了促成“安禄山反了,我有先见之明”这个结果,坚决不把握任何把安禄山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机会,蒙曼百家讲坛讲过这一点。

造反这件事安禄山也有一定的期望值,因为起兵后他曾经面临前有潼关、后路被断的死局,气得安禄山迁怒手下“你们让我反的,现在这情况我后悔了!”理论上归他管的三镇只有范阳是死心塌地跟他反的,而且他留守范阳的贾循也被义士颜杲卿策反了,只因行事不密被他铲除,不然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一个镇也没了。

但是,唐玄宗出昏招怒送潼关……当然,这就不是题主的问题范围了。


顺便,那个造反是为了杨贵妃的回答真心是吓呆我了。


我不是Henry

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创造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举世无双的辉煌和无上荣耀。但安史之乱的发生彻底打破了大唐的盛世美梦,并把中华民族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回顾历史,做为胡人出身的边疆守将安禄山从觊觎大唐江山到举兵做乱,整个过程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人为的主导?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重大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呢!

历史背景

自唐中宗起年间,朝廷开始在边镇设置节度使,作为长设的军事长官。开元年间,节度使的设置越来越多。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全国共设了九道节度使,领兵40万。节度使逐渐成为集行政、财政、军事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长官,因此埋下了藩镇做大的祸根。

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政(也就是藩镇),这些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很大不仅带领军队,还监管行政和财政。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有被调到朝廷当宰相的可能。


李林甫掌握朝政大权后,不仅排挤打击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就有著名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等人。李林甫借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就派人向唐玄宗污告王忠嗣想拥立太子谋反,王忠嗣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命运倦顾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在这些胡人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欣赏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悍匪出身

安禄山为营州,今辽宁朝阳人。父亲是湖人,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她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

野心家的手腕

安禄山经常收罗奇珍异兽、珍珠宝贝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许多卑劣的手段,又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到军营来喝酒。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士兵杀了,又割下他们首领的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的手段,逢迎拍马讨唐玄宗的喜欢。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又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高兴的不得了。

狼子野心

安禄山得到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做了范阳平卢两镇及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分地区。他秘密扩充兵马,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又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囤积粮草磨刀霍霍,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造反。



机会与历史重合

没过多久李林甫病死了,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借着他的外戚地位继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越闹越僵。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会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幸安禄山自然不相信他的话。

公元775年农历十月,安禄山做了周密准备以后,决定发动叛乱……


纵观整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是一个极盛而衰的过程,只不过是某些人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禄山造反的动机恰恰是顺应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金元世纪

有的说是安禄山叛乱的动机是因为垂涎杨玉环,也就是杨贵妃。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认为动机根本是自己想当皇帝,当了皇帝美色就不是问题。这也告诉我们,养寇自重,养虎为患是不可行的。

唐朝从经济整体国力来说是强大的,但从文化道统来说是脏唐。僭越是家常便饭,人伦乱套了。李世民带领着开了头,逼父退位,杀兄建成。李世民心里极度不安,不踏实,于是派玄奘到西土取经,为阵亡将士与太子超度亡灵。李世民虽然作了一些功德来洗涤自己的罪行,其僭位造成的恶劣思想在大唐撕咬着他的子孙。

李世民做榜样,他的后代子孙怎么就不能模仿了?他的儿子李治僭位娶了后妈武则天。后来发生大唐神器易位,武则天直接掌管天下,建立大周。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又娶儿媳杨贵妃,更是荒唐至极。安禄山认与杨玉环还能认个50岁的蛮子安禄山为干儿子,最后养寇自重酿至“安史之乱”。

以至到现在,我们有些人还在念念不忘大唐的辉煌。其实,中国的帝国辉煌在秦汉,而不是唐朝。

安禄山的父亲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所以安禄山是个外族,不是华夏族,也就是蛮夷。试想把一个蛮夷养的肥肥的,养寇为患,最后坐大一方,然后就有了造反的事了。

华夏盛世,正在归来,有你,有他,有每一个中国人。多攒钱,多生娃,多学习。


崇儒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3点

1.当时唐玄宗后期,政治奢靡,超纲腐败,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2.权臣杨国忠得势,和安禄山不和,若安禄山不叛乱,可能会被整死

3.安禄山本身不是汉人,获得唐玄宗暂时信任,不是长久之计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

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同年六月,遣军陷长安。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见安史之乱)所杀。

综上所述,安禄山发现晚年的唐玄宗已经沉浸于懈怠朝政、骄奢淫逸的生活。而与此同时呢,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又与自己多番争执,于是他不再犹豫,毅然起兵造反。从此,安史之乱爆发。


溪溪Dad

“安史之乱”爆发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75年。《资治通鉴说》安禄山“阴蓄异志,殆将十年”,说明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扰乱。都说安禄山是为了杨贵妃,我觉得这只能是文学作品里司空见惯的套路。固然,一笑倾国倾城更具有传奇色彩,但历史仅靠几个人来推动,显然是靠不住的。



安禄山虽然是胡人出身,但他作为一个拥兵自重的节度使,军事力量足可以跟朝廷抗衡,拥有如此强大的势力,想要让他不反也难,况且长安城中还有一个他朝思暮想的干娘美人。



安禄山在长期准备战争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少或停止对奚、契丹各族的敌对行动,而且变本加厉,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还在对各族大肆用兵,甚至曾俘掳了奚王李日越。当时,杨国忠等人一再揭发安禄山的“反状”,麻木不仁的唐玄宗却说:“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借其镇遏”。沉醉在“霓裳羽衣曲”中的李隆基一直把安禄山当做自己人,放松着警惕,他认为安禄山“必无异志”,有什么原因呢,就是安禄山还在帮李家江山镇守边关,所谓的“镇遏”,奚、契丹等还靠他在打压。

起兵之初,安禄山揭出的口号是“讨杨国忠”,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幌子,也就是封建史臣所说的,“词虽欲诛国忠,志则谋危社稷”。

关于安禄山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新唐书·安禄山传》这样记载:

  “时太平久,人忘战。帝(玄宗)春秋高,嬖豔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

《资治通鉴》也载:

  “禄山既兼领四镇,赏刑已出,日益骄恣。自以曩时不拜太子,见上春秋高,颇内惧,又见武备堕弛,有轻中国之心”。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唐的腐化、黑暗从内部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从而荫动了野心家安禄山的谋反念头。他在占领洛阳后,就迫不及待地立刻自称大燕皇帝。


光明大先生

孟子曰:“上下交征利而国危已。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安禄山,重利无仁之谓也。媚于玄宗,谄于贵妃,威于兵士,暴于边民,后官至节度,升无可升。时玄宗老而益昏,其不愿位于人之下,惟取而代之,方可使天下之利皆自口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