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為何反對袁世凱稱帝,原因很簡單,見他就得磕頭

袁世凱想當皇帝有幾年了,作了不少鋪墊之後,尤其是在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總代表”的名義上“推戴書”,“推戴”他為“中華帝國大皇帝”之後,他只是在1915年12月12日假意推讓一番,便宣佈接受帝位申令,並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其實哪是民之所欲,而是己之所欲;哪是天必從之,而是袁必從之。

段祺瑞為何反對袁世凱稱帝,原因很簡單,見他就得磕頭

就等著1916年元旦實行登基了,可這一下子惹惱了天下人。孫中山痛斥他“以一姓之尊而奴視五族”;蔡鍔在雲南起義討袁;貴州、廣西也相繼宣佈獨立討袁;日、英、俄等國向他提出警告,並拒絕他的特使。他“無可奈何花落去”,不得已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83天的皇帝夢破滅。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在反對他稱帝的聲浪中,人們記住了孫中山的名字、蔡鍔將軍的名字,卻忘記了另一個名字,那就是段祺瑞——袁世凱最得力的部下。按常理,孫中山、蔡鍔的選擇人們能接受,而段祺瑞的選擇人們往往不大容易理解,因為段是袁世凱的鐵桿,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

段祺瑞為何反對袁世凱稱帝,原因很簡單,見他就得磕頭

可左膀右臂並不等於心腹,對心腹交代的事情,左膀右臂並不一定知道。就像袁世凱要當皇帝,外面傳得沸沸揚揚,段一開始還為之辯護。後來他叔問他:“老頭子有此意思,你看法如何?”“萬萬使‘不得!’”段祺瑞毫不猶豫地說:“此種事必遭天下人反對。”他曾就傳聞問過袁世凱,袁矢口否認。等帝制活動逐漸公開時,段祺瑞基於當年的知遇之恩,依然苦口相勸:“總統,祺瑞自小站跟隨總統,鞍前馬後,將近20年,總統知遇之恩,祺瑞沒齒難忘。如今,國勢危殆,倘有變動,後果不堪設想。祺瑞無知,赤誠可鑑,望大總統三思。”袁世凱也裝作推心置腹的樣子說: “芝泉,你是我的老部下,難道還不瞭解我嗎?我可以告訴你,皇帝我絕不做的。如今我這個大總統與皇帝有什麼不同?如為兒孫計則更不可。克定是個殘廢,其他幾個也都無此才能。你儘可放心,不要胡思亂想。”段祺瑞一片忠心,袁世凱卻在考慮由誰來接替他任陸軍總長。

段祺瑞為何反對袁世凱稱帝,原因很簡單,見他就得磕頭

袁世凱要當皇帝一時走火入魔,段還是要勸阻,別人怕他遭嫉恨,就勸他別去,他說: “個人進退得失事小,國家安危事大。”他不能眼見袁自取滅亡而不顧。

段祺瑞的虔誠被袁世凱認為是背叛。人有了不滿,總會被人看出,老段也不是一般戰士,哪能一點兒火候也看不出來。於是,在1915年5月31日段祺瑞稱病請假。袁世凱正愁沒有藉口趕他,他一請假,袁趕忙答應。假期一滿,老袁就把老段的職務給擼了。袁世凱登基大典他也沒去參加,只是在公館裡對自己的親信徐樹錚慨嘆:“項城作孽啊!”。

後來,叔叔勸段祺瑞說:“老頭子向來器重你,可你在帝制問題上卻一直頂牛,他怎能不生氣呢?何況,總統、皇帝還不是一回事,你何必太認真?”段祺瑞卻皺著眉說: “那可不是一回事。項城做總統,見面只要敬禮、拉拉手就可以了,如果做了皇帝,見他就得磕頭,話也得跪著說。我最恨這種長子變矮子的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