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產品研發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繼衣食住行這些人們日常生活幹需行業之後,教育行業和大健康行業日漸成為新興的幹需行業,結合互聯網+經濟,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團隊進入到在線教育產品的研發當中,從幼兒到成人,各個年齡段的在線教育產品已經見於互聯網,周邊做互聯網的朋友也有很多開始投身在線教育事業。

說真的,在線教育產品不容易做,至今行業內也沒有哪個巨頭形成了壟斷地位。已經入坑的,大家都還在深耕各自的領域,期待行業成熟、產品爆發的那一刻。準備入坑的,都在尋找一個比較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能讓自身少踩點坑。

教育行業原先相對比較封閉,觸網不多,近幾年受政策鼓勵,開放的力度加大,很多人開始結合互聯網,把線下的教育資源搬到線上,期待形成一定規模效應,然後用較低的邊際成本去攤薄當下高昂的研發成本。也正因為教育觸網比較晚,所以會出現“懂教育的人不懂互聯網,懂互聯網的人不懂教育”的現象。

產品經理是互聯網產品的靈魂,需要結合教育行業的特性去研發產品,才能使產品更接地氣。而在做產品之前,最好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目標用戶群體到底是哪類人

在線教育產品的用戶群體有兩大特性:

第一、使用者和付費者很有可能不是同一個人。特別是K12階段,一是學生還不具備線上支付的能力,都需要家長或者藉助朋友來完成支付;二是產品的客單價可能會遠大於學生擁有的零花錢;三是付費者在負責挑選和採購,使用者只是被動接受。

簡單點說就是目標用戶沒錢,這個問題成人教育也可能存在,取決於客單價的高低。目標用戶可能對產品沒有概念,很多信息只有一部分人能接觸的到,比如通過互聯網推廣的產品,可能都是家長先看到,然後購買了給孩子使用。

第二、干擾目標用戶決策的角色很多。假設目標用戶是學生,那麼家長、老師、校長、朋友、朋友的家長、網絡上的其他人都有可能對其造成干擾,本身這是一件很正常的時候,畢竟互聯網產品裡面經常都能見到分享推廣的套路,熟人的推薦對用戶的決策是有影響力的。但分享這件事的前提是相互之間都是產品的目標用戶才能有這樣的效果,但教育產品如果是給學生用的,那一般來說老師就用不了了,家長也用不了,但很有可能,老師和家長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的。

所以經常會出現讓老師去推介產品,而最終使用者是學生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老師認可或者有動力去推薦產品,就成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在線教育產品研發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內容取勝還是產品功能取勝

教書育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容,沒有內容的產品頂多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就變成了工具。所以說在線教育類產品是內容為王的,有了內容才有了學習的對象。那在線教育產品真的就是靠內容取勝了麼?為何不直接賣光盤或U盤?

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如果有多個網站都提供了免費觀看的服務,任何人都會選擇觀看流暢的、清晰度高的、廣告少的網站進行觀看,如果操作體驗很順暢,註冊簡單、觀看方便,有額外的收藏功能、斷點續看功能、快進功能、截圖功能等等,用戶肯定更願意選擇體驗好的產品。

內容確實很重要,但線上的產品,功能同樣重要。在研發的時候兩者是都要考慮的,在營銷的時候可能會更關注內容。

產品驅動教研還是教研驅動產品

在線教育產品顧名思義是需要用戶在線上環境完成使用和學習操作的,所以很多產品都在研究線上學習流程。但學習流程是需要內容來輔助的,有了內容的填充,線上學習流程才會豐滿完善起來。

產品驅動教研還是教研驅動產品,核心在於誰對學習流程的效果更有發言權。教研團隊的優勢在於線下教學的經驗豐富,對學習環節的設定和學習效果的把握有心得;產品設計團隊的優勢在於互聯網模式熟悉,習慣於基於標準化的思路去做事情,假如有標準化的學習流程,能很好的轉化到線上。

這裡的建議是如果教研團隊有比較強的研發能力,可以由教研團隊來牽頭,但如果教研團隊只有內容生產的能力,而對線上模式沒什麼概念的話,建議就由產品團隊來牽頭。

學習效果重要還是營收模式重要

學習這件事肯定是為效果埋單的,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學習效果是產品最末端的衡量環節,且沒有標準化的衡量方法。也有說法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以有部分產品迫於營收的壓力,會更傾向於在前期使用推廣階段就進行收割。

任何公司的成立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無可厚非,但做教育需要一點責任感,學習之後需要有效果,才會有口碑。在信息傳播速度這麼快的今天,但凡出現了差口碑,一下子全部人都知道了,再想從頭來過,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互聯網+教育的產品,既需要考慮好的營收模式,有需要考慮學習效果。

以上幾個問題最常出現,在做線上教育產品的時候,還是需要先想清楚再著手。不過這些問題也沒有標準化的答案,要根據團隊和業務的情況進行設定,有的人能力很強,既懂教育又懂互聯網,那有些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