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香港银行的内地业务持续强劲增长,或象征其风险偏好正上升

惠誉:香港银行的内地业务持续强劲增长,或象征其风险偏好正上升

6月6日,惠誉表示,2017年外资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规模创新高,并且今年有望进一步增长。已公布的香港银行业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持续、强劲增长。

惠誉认为,银行对内地相关贷款的业务本身并非不好,但该业务快速增长或象征银行的风险偏好正在上升——在放贷对象是信用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如果内地相关贷款业务的增长缺少适当的控制和充足的资本金,则相关银行的评级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外资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在2017年实现了强劲、持续的增长,经历两年的复苏,规模已超过2014年的峰值。惠誉汇编的数据显示,2017年外资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增长16%,达1.9万亿美元;上半年的增幅尤其强劲,达13%,下半年回落至3%。

中国境内流动性趋紧或将在2018年继续推动境外贷款上升。从长期来看,贸易增长、香港和内地银行系统一体化及一些银行本地业务的利润前景低迷都将助推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的增长。

2017年外资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香港的银行:香港银行的内地风险敞口约占全球外资银行内地风险敞口总规模的一半。这些银行的中国内地风险敞口已增长21%,其中对非银行企业放贷的敞口增长了15%,对中国内地银行的债权增长了40%。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这些银行对非银行企业放贷的敞口同比增长了14%。

香港的银行系统整体数据反映了几家最大香港银行的发展趋势。惠誉认为,大型香港银行对中国内地风险敞口的风险偏好低于小型同业。但是,各家香港银行的内地业务战略和客户基础不同,并且处于执行和增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香港银行之间的情况差异很大。

香港银行内地相关放贷的主要对象仍是国企,但对国企的风险敞口在香港银行中国内地风险敞口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从2014年第三季度的峰值(47%)降至2018年3月底的41%。相比之下,对内地民企的放贷规模增长较快,在香港银行中国内地风险敞口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从18%升至25%。发放给外企的贷款规模在香港银行中国内地风险敞口总规模中的占比已从35%降至34%。

各家银行的非银行类中国内地风险敞口的借款人组成差别很大。中资银行的一些香港分行和子公司的风险敞口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他大部分银行的非银行类内地相关贷款业务中最主要的是面向民企的放贷,占其规模的40-50%。只有少数银行向非银行类外资企业提供的与内地有关的贷款占其规模的20%以上。

鉴于香港银行有望在一定程度的监管下继续充分管理其内地业务,而且已保持充足的资本金,惠誉于2018年5月确认了所有受评香港银行的生存能力评级。但是,惠誉仍认为中国内地风险敞口是香港银行集中度风险的最大来源,虽然该业务目前为止表现良好。

惠誉近期下调了对香港银行的经营环境评估,以反映香港银行业增长与内地的强关联性所带来的经济、监管和法律层面的挑战。惠誉追踪的很多指标(包括不断扩大的信贷与GDP差距及房价上涨)也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为重点监测指标,并且是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逆周期缓冲资本比率评估的基础。HKMA是全球少数几家引入逆周期缓冲资本比率的机构,自2016年起一直将该比率设在最高水平——2.5%,以应对上升的风险指标。缓冲资本对港资行应对内地相关风险起到一定作用,因很多在香港使用的贷款都反映了香港和内地的关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