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橋”水梁也,從木,駢木為之者,是一種用來跨越障礙的大型構造建築,在 中國 古代建築中,橋樑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勤勞智慧的 中國 人修建了數以萬計的奇巧壯麗的橋樑。這些橋樑跨越在山水之間,便利了交通,裝點了河山,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標誌之一。

小七孔古橋

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小七孔古橋,橋長25米,橋面寬4米,拱高4米,建於清道光15(1836)年,昔為溝通荔波至廣西的重要橋樑,如今經歷了近200年的歷史,如今依然發揮它獨有的作用,水中漫泡了100多年的,已經牢固,橋面雖然沒有如今的路面平整,卻能經歷百年,橋頭上那棵老樹在訴說著古人的智慧。

泉州洛陽橋

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泉州和洛陽相隔千里,兩者之間卻有很多的聯繫,在西晉末年,大量中原士族為避戰亂舉家南遷,不少人定居福建,泉州 ,這些人為紀念故土,他們把新家前面的河流稱之為“ 洛陽江”,江上建造了“ 洛陽橋”。距今已有千年, 洛陽橋見證了宋元時期“東方第一大港” 泉州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繁榮歷史,今天的洛陽橋仍然發揮著它的交通作用。

百梁橋

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百根梁,稱為南塘河上第一橋,這座古橋距今已有900多年曆史,至今沒有出現倒塌的跡象,該橋全長77.4米,寬6.18米,六墩七孔,橋上建有瓦屋橋廊。因橋樑有124根大杉木架設而成,故曰“百梁橋”這裡的人們,閒來無事都會在老橋上坐坐,嘮嘮家常,這座橋已經陪伴他們千年,見證了幾十代人的的故事,也許這就是這裡的人經常在橋上坐坐的原因吧!

運河古橋

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運河古橋,位於塘棲古鎮之內,這座古橋是保存至今規模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從橋下拾級而上,感覺像是在爬山。走到橋頂可以看到古鎮的全貌。廣濟橋高峻挺拔,塘棲人把它稱為塘棲的龍鼻。以前,塘棲有“走橋”祈福的民俗。老人說,元宵節晚上人們會提著花燈在河邊在橋上游走,走的橋越多,得到的福分就越多。

中國古建築,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像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還有很多的古橋,我們不必沒有辦法全部說出來,小我看來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厲害,在哪個沒有機械化的年代,在一條條的河道上,架起一座座古橋,讓人們出行更加方便,我一直對古橋有很大的敬畏,在哪個年代,是什麼樣的能力,智慧能把一座古橋架在湍急的河流上,有是什麼的建築的造詣讓古橋經歷千年而不倒塌?歷經千百年風吹雨打的古橋,就像對我們訴說古人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