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從瓷器釉面來辨別真偽的幾個小技巧!

陶瓷鑑定,從瓷器釉面來辨別真偽的幾個小技巧!

元青花罐底(右為仿品)

陶瓷鑑定,從瓷器釉面來辨別真偽的幾個小技巧!

元青花獅耳罐(右為仿品)

看了有何感想呢?是不是很相似又有很大區別?是不是讓人恍然大悟的感覺?

根據行業人士總結出幾個特點是:溫潤如玉,肥如堆脂,青白閃黃,多有橘皮

1、溫潤如玉─即如一塊古老的和田羊脂白玉一樣溫潤柔和,撫摸時有光滑潤澤的手感,即所謂“玉質感”。若無光澤、不光滑的所謂古瓷,很可能是做舊所致;

2、肥如堆脂─好像豬的板油一樣肥,又好像新的樹脂漆器上發出的肥潤,並有光滑感,即所謂“油脂感”。以上兩點極為典型。

瓷品的釉面玉質感和油脂感,今天高仿產品難以達到的主要原因是:

①、景德鎮明代以前是龍窯燒瓷,明代早中期燒瓷改用方形馬蹄窯和葫蘆窯,晚明以後多為鴨蛋窯(又稱鎮窯),燒成時間均在20小時左右,還原成瓷階段的時間較長。這種長時間的燒成制度,亦可使釉酬巴潤。而今天的液化氣窯燒成時間在8~10小時,不及柴窯可把釉面燒得如此肥潤。

②、21世紀前,燒瓷的燃料是松柴或雜柴,燃燒時硫含量少,而景德鎮的釉自古以來是重鈣釉或重鈣鹼釉,氣氛中硫少,使這種易吸菸的釉不易吸菸。以高鈣和氧化鉀、氧化鈉為助熔劑的釉,在高溫下可更好地幫助氧化硅熔融成玻璃,使釉面更肥潤;

③、古代的釉,用水細細淘洗後,再經過“140目”的馬尾篩篩選,可提高釉中鉀、納的含量,加上古代的釉果石多淺層開採,風化程度較好,鉀、鈉含量比深層的高;

3、青白中閃黃:燒柴窯時,在歇火前夕要停火3分鐘左右,俗稱溜火,可使釉面光亮、溫潤,也會使充分還原好的青白釉面帶來二次輕微氧化,造成釉面青中微微閃黃。另外,土中久埋或長期使用也會吸附土氣和髒物,產生閃黃現象。成瓷階段還原氣氛不濃,也會使釉面產生青中閃黃;

4、橘皮釉產生的根本原因:窯爐溫度燒至約1400°c時釉面幵始熔融,坯、釉中各種鹽類分解產生氣體揮發,使釉裡不斷出氣泡,當氣泡衝出釉面時溶洞隨之產生。故瓷品燒好停火,窯內溫度快速下降,熔融狀的釉面流動快速停止,導致釉表溶洞來不及被流釉填平而出現橘皮現象。面造成釉面橘皮嚴重的原因主要有:

①、釉的顆粒度大,即釉較粗,也可增多釉面橘皮;

②、欠燒致使釉在歇火前的流動性差,釉表溶洞不易被填平產生釉面橘皮,如宣德青花釉面橘皮嚴重的主要原因是欠燒;

③、歇火後降溫加速;

④、釉中鹼性物質增多,即鉀、納、耗等助熔劑增多,可使以硅為主的胎、釉在高溫下熔融,併產生大量的氣泡揮發;

更多詳細信息請自行查閱相關資料或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