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春秋笔法,能不能举些例子?

多佛拉明哥

《春秋》有两大特点:一是记事极为简略(“言微”),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它只用一万八千多字就写过了;

二是有着较为固定的“词例”(用词方式),比如“弑”与“杀”不同,“攻”与“伐”不同,等等,不同的措辞对应着修史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不同态度,即“大义”。

以上两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春秋》的“微言大义”,也称“春秋笔法”或“春秋书法”。

过去认为,这是孔子“笔削”《春秋》的产物。

但是今人拿《春秋》里的文字与商代殷墟甲骨文对比,发现两者在许多词例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明显的承袭关系。

那么商代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影响《春秋》的呢?

《春秋》为鲁国的国史。鲁国的开创者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当伯禽受封东行时,从西周朝廷带去了一定数量的“卜筮巫史”之官(那时“巫史”不分)。这些“巫史”在商代即以家族为单位世代相袭,入周后继续其先祖传下来的职业,并由于西周的分封,散布于各地(尤其是姬姓诸侯国)。

据此可知,鲁国史书的特点,代表了周朝的记事传统,而这种传统可以上溯到殷商。故《春秋》的笔法,主要不是孔子的创造,而是鲁国史书的固有特点,是有传承轨迹可推寻的。(可参考刘源:《与殷墟甲骨文》,《光明日报》2013年8月12日第15版)

但孔子肯定对“春秋笔法”加入了新的创新。

所谓“笔法”,就是历史书写的“书法”,即如何认识并建构历史的方法。孔子删改《春秋》是“有方”的,他以所崇尚的政治观念为标准,对旧史进行了重新“整齐”,甚至不惜违背史实加以改写,形成了新的“笔法”。而新的“《春秋》笔法”,即“义理”灌注于修史的方法,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

比如周天子的权威只行于北方,在南方还有吴、楚等国,不服于周,自立为王,可是《春秋》硬将吴、楚贬为“子”,于是“吴、徐(楚)并僭,天下三王”的实态,在《春秋》里就呈现为一王(周天子)独尊;

又如《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凡遇尊亲贤者,皆为之“讳”。比如将周天子羞辱地参加诸侯的盟会,讳作“出狩”。

我在《“义理”之作:孔子为“经”的意义

(载《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27日05 版一文曾说:

“《春秋》最大的特点及创新价值,就在于前所未有地将儒家核心价值观(道、大义)系统地灌注于一个长时段的‘天下历史’中,并对其进行了重建与改造。

总的来说,《春秋》笔法既有悠久的传统,也有孔子的新创造。(皇帝不称朕/胡丹答题)


皇帝不称朕

“春秋笔法”这个词诞生于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曾经曰过:“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这句话很有意思,孔子本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后代人了解我,是因为《春秋》这本书;而后代人骂我,同样是因为这本书。

这本书有什么神奇的呢?

《春秋》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一,也是鲁国的国史。经过孔子修订后,语言简练,褒贬之意明显,因而后人称这种“微言大义”的写法为“春秋笔法”。

其实“春秋笔法”就是曲笔的意思,不直接表明作者的个人观点,而是用一些特定的词汇,迂回表达自己的态度,一字褒贬,含蓄地点评人事。

难怪孔子会那样说了。因为有自己的褒贬之意在文字里,后人就可以通过《春秋》这本书,了解孔子的思想,知道孔子的观点,这也就是“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正是因为有自己的观点,难免会被人不认可,甚至被人批评,这就是“罪丘者亦以《春秋》。”

孔子发明了这个记史方法,同样对这种方法的优点和弊端有很清晰的了解。也正是因为孔子修订过《春秋》,所以这部书可以作为儒家经典,代代流传。

孟子曾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为什么乱臣贼子会害怕《春秋》这本书?

就是因为这种春秋笔法可以“惩恶而劝善”(唐代史学家杜预之语),因为文有褒贬,做了好事,就是青史留名,而做坏事的,则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难怪乱臣贼子要害怕了!

这里兹举一例:

《春秋》有记载:“僖公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

如果不懂春秋笔法,看到这句话,还以为是天子在这一年到河阳狩猎玩呢。

而实际是什么呢?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这一年侵曹伐卫,取得了城濮大捷,帅诸侯会盟于践土。之后又会于温,周襄王来到河阳,诸侯朝。

就是这件事。天子听从晋文公的号令,去参加一个会盟,这在孔子看来,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事情,因此就曲笔隐晦地表达这件事,记载为“天王狩于河阳”。


熊二History

所谓春秋笔法,是从孔子作《春秋》这里来的。

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孔子作《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意在说孔子著史义例之严格和笔法之得当。

孟子也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按照传统说法,乱臣贼子们惧的是什么呢?就是孔子通过《春秋》而表达出来的道德评判,也就是所谓的“一字寓褒贬”。什么叫做一字寓褒贬呢?举例来说,《春秋》鲁哀公十三年,记载“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这里的吴子就是吴王夫差,夫差当时僭越称王,而《春秋》贬其为子,以示贬义。类似的情况又如,鲁哀公六年七月有“庚寅,楚子轸卒”。楚子轸是楚昭王,也是僭称王,所以《春秋》贬为子。

当然,还有其他答主回答的“天王狩于河阳”这样的例子。这样不直接批评,而使用暗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态度的写作方式,就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不过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如果“天王狩于河阳”是要表达“贬”的意思,而贬并非直接批评,只是用“狩”来表现,那么这到底是对于晋文公行为的批判,还是对晋文公行为的回护呢?如果没有三传作为参照的话,只看《春秋》的文字,只能看到曲笔,很难直接理解褒贬的意涵。这样的话,乱臣贼子怎么会惧呢?只能让乱臣贼子们更加无所畏惧吧?


pku小动物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一直让后人误解是曹操的座右铭,其实不然,一代操雄曹操的人生真实写照而是:好玩不过嫂子,漂亮不如姨子。

在历史记载中,曹操有8个夫人,一个昭仪,六个姬妾,而这15个女人都有一个特点,绝大多数都是别人的老婆。例如何进死后,他的儿媳妇被曹操霸占;吕布失败后,手下大将秦宜禄的老婆被曹操抢走;此外,还有袁绍的老婆、张绣的婶子;而剩下的杜夫人、尹夫人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还是一然不误曹操的爱好。

更奇葩的一次,曹操攻破邺城后,就立即下令把袁熙的老婆甄氏带来。没想到手下却回答:您儿子曹丕早就去了。曹操怒道:老子就是为了她才攻打邺城!曹操话里话外,都是先看上了甄氏才开打的,但没想到被儿子捷足先登抢走了。这曹操两父子的口味还真是一脉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