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为何易被狗咬,家长该做些什么?

5月2日,上海浦东新区一只流浪狗接连咬伤8人。

5月1日、2日,湖南湘潭大学两名女生相继被流浪狗咬伤。

4月30日,湖北黄冈一名3岁男童被流浪狗扑倒,全身多处被咬伤,共缝合100余针。

4月22日,安徽合肥接连抓伤、咬伤两名分别为23个月大和17个月大的幼儿。

...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就有多起流浪狗伤人事件。作为家长,尽早掌握如何预防被狗咬后的方法,不仅能保障自身安全,更能保护孩子免遭恶狗伤害!

宝贝为何易被狗咬,家长该做些什么?

最近这段时间,被狗咬伤的患者多吗?为什么孩子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每年春、夏季收治的动物咬伤病例都会增多,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

原因可能在于:

1、一部分动物在春季进入繁殖期,易出现攻击性行为。2、人在夏季衣着单薄,户外活动增多,增加了受意外伤害的风险。

儿童是否更容易受到攻击,其实是缺乏数据说明的。但是儿童缺乏防范意识,好奇心强,有时甚至主动激惹动物,那么就更容易遭受攻击。

另外,儿童的伤情往往很重,有几个原因:

1、抵抗能力弱,伤口数目多。

2、身材矮小,容易被扑倒,常伤及头、面、颈部等要害部位。(成人多四肢)

宝贝为何易被狗咬,家长该做些什么?

“医生,我家小孩被家里的小狗咬了,没出血,要去打疫苗吗?”

“医生,小孩被狗抓伤了,但是耽误了一天才打的疫苗,有没有事啊?”

“医生,我家小孩的手上有伤口,被狗的唾液溅到,会得狂犬病吗?”

“医生,小孩去注射疫苗的时候,伤口被另外一个被狗咬的人的唾液溅到,会得狂犬病吗?”

不难看出,大多数朋友对于孩子被狗咬了有很深刻的恐惧,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多少?大家第一时间一般都是什么反映?

是的,患者本身或儿童家长遇到伤情以后心情都是比较焦急的,因为平时对这些方面的医学知识了解有限。

主要的问题集中在:

2、伤口怎样才能尽快得到处理?(到院后挂急诊外科。根据患者的年龄、伤情、术前饮食情况而定。如果成人、轻伤,可以尽快安排局部麻醉手术。如果伤重或是儿童不配合,则需要全身麻醉,麻醉前需要6~8小时的胃排空时间,并不能马上手术,所以建议受伤后就开始禁食。)

宝贝为何易被狗咬,家长该做些什么?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很多朋友还很关心的是孩子被咬了之后经过专业的处理后会不会留疤的问题?

是否遗留瘢痕主要与伤情本身有关。皮肤分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如果仅伤及表皮、真皮浅层,比如浅表的抓伤,一般不会留瘢痕。如果伤及真皮深层、皮下组织,甚至更深,则会留瘢痕。整形修复技术只能减轻瘢痕,而不能消除瘢痕。

措施:如果伤口条件允许,采用整形外科技术手段即时缝合伤口,瘢痕相对较轻。伤口愈合后尽快使用硅酮制剂,包括敷贴、凝胶,有抑制瘢痕的作用。如果伤口情况较差,必须采取延迟缝合或自然愈合,瘢痕会比较明显,只有再二期修复,但难以达到一期愈合的效果。

宝贝为何易被狗咬,家长该做些什么?

孩子如何避免被宠物咬伤?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

1、 儿童好奇心强,防范意识弱。儿童多是以下两种情况:

(1)父母不在场,

(2)去亲戚朋友家做客,被他人的宠物咬伤。

所以在有动物的场所,最好有家长陪同保护。平时也要教导孩子注意自我保护,与陌生动物、大型犬保持距离,更要避免激惹动物。

2、 养家庭宠物要给宠物接种狂犬疫苗,保护动物、保护家人、保护他人,是一种社会责任。也可以给家庭成员提前进行预防性接种。有数据显示,约一半的狂犬病患者是被家养动物所伤。所以只要被动物所伤,不论是否家养,都一定要就医处理。

3、 每个家庭最好有一个意外伤害的处理预案。这就包括:

(1)储备一些简单的医疗用品,(比如活力碘、无菌的纱布、棉签。不建议酒精,因为酒精不适合粘膜,且是易燃物。);

(2)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受伤后需要禁食、水,对麻醉风险的正确认识,受伤后不要用所谓的偏方来处理);

(3)掌握可靠的就医途径(提前了解一下周围哪些卫生机构可以注射疫苗)。

这些误区你有吗?

  1. 健康犬也带病毒?

答:健康犬可能只是表面健康,有可能是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所以被健康犬抓咬伤也是需要医学处理的。

2. 病毒能潜伏几十年?

答:引用2016版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潜伏期是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3. 被咬后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吗?

答:暴露后预防处置应立即开始。5针法程序:第0、3、7、14、28天各接种1针,第0天就是伤后24小时内。

4. 被狗舔舐伤口必须要注射疫苗?

狂犬病毒可由唾液经过伤口进入人体内,所以被狗舔伤口属于3级暴露,要注射疫苗、处理伤口、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5. 疫苗只能预防一次,再次被咬还需要注射?

疫苗的有效期是6个月。若6个月后又被狗咬伤,仍然需要再次注射疫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