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政經說系列——中國利率政策走向

利率問題

中國利率政策如何影響經濟商業活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如何引導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利率調節與貨幣供給之間關係如何,為什麼利率調節工具基本被擱置,經常性公開市場買賣證券如何充當政策引導以達到部分替代利率政策,在當前全球利率政策出現分歧的前提下,中國利率政策如何應對,利率決定基礎在哪裡,利率水平對社會資金配置影響機制怎樣,什麼條件下利率調整政策趨於失效。利率政策是貨幣政策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利率是貨幣價格表徵,而價格在市場機制中發揮重要資源配置作用,因此,利率可充當價格傳導效應,向市場傳達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意向,至於市場對此採取什麼行動,國家下一步應對行動又是什麼,看起來與博弈無差,短期內可能存在誤解甚至反向理解的可能性,但一般而言,長期內只要政府與市場溝通充分,明確表達政策走向,而且說一不二,獨立理性去引導市場,這樣也能達到最大化政策效應。

利率本質

利率,簡而言之,就是貨幣商品化價格,但由於貨幣本身媒介屬性,並無內涵價值,就如同物理學上光子本身無質量,但充當光能量傳導媒介。對於無價值貨幣本身,如何賦予其價值呢,或者說價值是否可以通過人為指定並從中調節呢。現代化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壟斷貨幣信用,強制性賦予貨幣與商品等價對換,從而賦予貨幣人為賦值賦能,正如月亮盜取了太陽之光,貨幣也襲取了商品價值。正由於其價值無定性與衍生性,貨幣自身價值變得漂浮不定與類病毒式自我繁殖,因此,作為貨幣價格表徵,利率水平本身也是漂浮不定的,因此也是容易受到人為操控,容易被蒙上一層面紗,若不用心潛入探討,往往會自失其中,將利率當作真實價格。為此,經濟學人引入人類思維固有二元悖論,將利率分為名義與實質兩種,以求透過名義利率面紗察看實質利率,而名義利率也就是市場博弈結果,國家與市場雙方進行永續循環討價還價式博弈,最終是否可達到一個類納什均衡呢,背後又涉及雙方對當前市場產業形勢判斷,雖然國家力量相對更集中些,但面臨浩如煙海市場個體組合力量也未嘗不會感到疲於應對。而實質利率更多是作為理論研究的理想類型,真實利率水平很可能就如同康德哲學裡的自在之物,人類純粹理性批判能力可能無法到達,或者面臨理性越界悲哀。而大多理論經濟學模型從歷史數據過濾出時間趨勢以作為真實利率水平,其實也是無奈之舉,畢竟時間趨勢背後很多基礎性變量並沒被捕捉到,因此這些變量是否生變導致模型不適用呢,雖然盧卡斯理性宏觀經濟學預期表明人類自我適應理性能力,但人類也是易於犯錯並自我陶醉的群體,美國次貸危機信用評級模型崩潰也是歷史數據背後假定不一致惹的禍害。總而言之,利率本質難以捉摸,只能憑藉人類獨立理性思考能力去捕捉一二表象,但是否切近內在機理只能讓時間去證明。

利率政策

利率悖論

而當前全球主要國家在危機後拼命調低利率水平,接近零水平甚至採取非常規負利率政策,以極大釋放市場流動性,刺激低迷經濟,但大家可能忙於應對短期經濟動盪而忽略政策長期效應,或者疏於思考背後經濟增長結構性要素,比如經濟增長為啥如此低迷乏力,即使給予更多劑量外在刺激,就如同非常虛弱病體命在旦夕,過多刺激似乎喪失效用,是不是由於全社會人口老齡化、資本過剩無法溢出,科技創新速度減緩,革命性變革成果愈見稀少,全社會進入類死寂狀態,就如同進入生命週期末期紅巨星,外強中乾,最後崩塌成黑洞,如此說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潛力與極限到底尚存多少,對利率水平長期均衡值影響重大。畢竟企業借錢進行投資,要考慮項目投資真實收益率,低利率雖然降低了利息償還成本,但無形中也助推貨幣貶值,兩相權衡之下說不定真實投資收益率還更低,自然而然企業沒有動力去投資。此時若政府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自己去投資公共項目,試圖在社會起到榜樣引導作用,如此一來或許可以穩定社會投資信心,就如同銀行擠兌時也要開門迎客以樹立公眾信心,信心如氧氣,失去投資信心的社會便會表現為投資消費同步低迷,經濟增長乏力,所謂哀莫大於心死。至少政府可以幫助社會恢復信心,讓私人部門恢復投資,讓社會生產機器恢復如常。按理說,政府需求管理政策有時確實可以奏效,但面臨特殊時期,資本風險偏好極度謹慎,即使在金融同業內空轉甚至情願揹負負利率成本,此時利率刺激效應銳減,政府投放再多流動性也自動被吸納,只不過並沒下滲到實體投資項目,而是儲存起來任其貶值也在所不惜,這往往表明社會結構性阻塞因素太多,或者債務負擔實在太高以超出人類心理忍受範圍,或者整個社會進取心完全丟失,這無論是階層固化還是奮鬥無望安於平庸。

利率中國

中國貨幣政策歷來偏穩健中性,以配合實施財政刺激政策,在前期利率管制時期,商業銀行機構存貸款利率基本被鎖定,因此保住了商業銀行淨利差穩定,順利讓其從壞賬爛泥中爬起並轉型求存。當前國家推動市場化改革,放開利率管制,基本形成利率浮動定價機制,允許其上下波動,以反映市場資金豐瘠程度。公開市場買賣融通短期證券也成為重要貨幣工具,種種政策工具使用都是為了形成合理貨幣價格,並從中觀察市場交易動向,以此作為貨幣政策決策指導。近期金融底線風險防衛戰推動金融嚴監管,市場資金對此變得更為謹慎,政府又從中順勢提高利率水平,直接導致商業銀行淨利差收窄,盈利水平受限,反應在近期銀行股票破淨率高企,即市值低於股權淨值。利率攀升還會抑制一切不合理融資需求,不管是過剩產業融資還是房地產融資,而合理融資需求比如中小企業融資則受到政策特殊照顧,如通過定向降準,給予個別銀行政策優惠以促使其採取合意行為。至此,中國利率政策預期也趨於偏緊,不至於與美聯儲政策方向偏離過大,從而減少資本外流或迴流壓力。在貨幣總量已非常高的前提下,貨幣價格調節作用尤為重要,如果貨幣價格機制失效,使得市場無法體會理解或捕捉到相應政策意圖,可能反而促使貨幣供給進一步增加,增加未來金融或房地產市場泡沫風險。那麼到底中國利率水平保持在什麼水平才是合理的呢,或者合理波動範圍又是多少呢。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連續多年維持高位的中國經濟增速一直引世人矚目,表明中國經濟社會尚處於壯年期,資金對利潤追逐還尚未疲憊,不太適合給予過多利率刺激,更遑論負利率政策等超常規做法,相反應該是適當提升資金成本,收窄社會資本收益差,以使得市場合理評估投資機會,珍惜投資資本,而不是盲目投入無效率無回報項目。一般而言,國際合理長期利率水平在5%左右,短期利率水平在3%左右,尤其是中國經濟增速已然降至中低水平,未來長週期內有望穩定在5%左右,基本與長期利率水平相當,意味著長期資金成本基本與社會平均收益率相當,這算是比較合理預期,畢竟投資過熱或過冷將增大宏觀經濟不必要波動,當然正常波動仍是可容忍,畢竟市場需要彙集信息並進行消化,期間反覆錯愕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