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理財風險,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分類

理財資金去了哪裡?基於對銀行的絕對信任,凡購買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可能從不過問,僅僅瞭解下期限和收益率而已。如果要分析理財產品的風險,必須首先弄清楚我們的理財資金去哪了。

無論哪一種金融(理財)工具,都必定匹配相應的資產,也就是理財資金的最終去處在哪裡。按照國家監管層的定義,這種資產分為標準化資產和非標準化資產,前者是指在銀行間市場、證券交易所等場所公開交易的資產,具有公開的交易價格,如股票、債券、公募基金;後者是指除前者之外的資產類型,如銀行信貸、信託貸款、融資租賃收益權、股權收益權等。

以標準化資產作為投資標的的理財資金,特點是:其收益率會隨著投資標的的波動而上下浮動,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流動性比較好,比如購買普通股,偏股型基金。而以非標資產作為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如銀行理財,信託計劃,契約型私募基金等,其特徵是期限確定,收益率固定,流動性相對較差(多以3個月到24個月為主)。

對於以標準化資產(如股票,公募基金等)為投資標的的理財產品,其風險收益特徵,我們都非常熟悉,賺錢了會很開心,賠錢了,雖然做不到心甘情願,但是也能接受。那麼,要是買了銀行理財,買了信託等非標產品,到期無法按時足額拿回本息,會怎麼樣呢?非但不可接受,簡直要鬧上天,必須至少要回本金才肯罷休。但是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實施(2019年底),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打破剛性兌付必將嚴格執行,投錯了買錯了,很可能血本無歸。作為非專業投資者,掌握基本的風險識別技能非常重要。

類固收產品的風險分析

本文重點要分析的是,如何科學的識別非標理財產品的內在風險。那麼,金融市場上有哪些常見的非標理財產品呢?從形式上來看,主要有銀行理財,信託計劃,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固收類私募基金,定向融資工具,p2p。

一、銀行理財。銀行理財資金的去處是對接信貸,甚至不良資產,也有部分購買信託計劃、債券、定向融資工具等。由於銀行自身的強信用,只要不是買了假的銀行理財產品,本息都是有保障的。不足之處是,收益率相對比較低。

二、信託計劃。信託業是受銀保監會嚴格監管的金融業支柱之一,但信託制度的強大功能是銀行機構所不及的。銀行機構的主營業務在於存款貸款,信託公司除了放貸功能外,亦可受託投資於資本市場,非上市股權。固收類的信託計劃,主要是借款給工商企業、地方政府、房地產公司等,收取利息。截止2017年年末,信託業總規模26.25萬億,僅次於銀行理財。近幾年也發生數十起延期兌付事件,由於剛性兌付的約束,也僅僅是延期兌付,並無真正的違約情況發生。況且,信託業整體不良率只有0.50%,遠低於銀行業。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購買信託計劃還是相當安全的。尤其是實力雄厚的信託公司發行的固收類主動管理型產品,採取組合投資策略,安全性更勝一籌。

三、券商和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其功能與信託計劃類似。這類產品的交易對手(或融資方)是誰非常關鍵,假如是實力雄厚、財務穩健的著名公司,那麼,風險就相對可控。對於這類產品,抵押物就是最重要的風控抓手,抵押物要充足、易變現。投資者可要求資管機構提供相應信息。

四、固收類私募基金。這類產品及私募基金管理人接受中國基金業協會的規章約束,管理人要登記方能開展業務,私募基金產品要進行備案。從實務操作看,有些公司對接民間借貸資產,甚至不法分子藉此運作高利貸,其交易對手往往資信差,無確定還款來源,風險極大。規模較大、運作規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公司),其產品以信託資管收益權和類金融資產收益權作為底層資產,資產真實,抵質押物確定,並簽有擔保及回購協議,風險較低。目前這類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數量近兩萬家,魚目混珠,投資者要擦亮眼睛,不可盲目介入。

五、定向融資工具。定向融資工具的流程和投資者經常接觸到的信託資管流程不同,它的發行人即為融資人。發行人有融資需求後找到承銷商,雙方確認好交易結構、風控措施、還款來源等,再到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所中心備案,備案成功後會收到接受備案通知書。之後就可以正式發行定向融資計劃。定融工具的發行人實力和信譽是整個定融工具安全與否的關鍵。

六、民間借貸理財(P2P)。這種理財方式,國家並無明文規定和監管,交易對手通過主流融資或借貸方式借到資金的可能性很小,還款來源不明確,多以個人房產和車輛做抵押,資金成本很高(年化20-30%),理財端多數按月付息,到期還本。導致壞賬的概率極高,不建議投資者大額配置,可少量參與。

七、要警惕互聯網理財的風險。3月28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了一個足以影響整個互聯網資產管理行業的重要標誌性文件,這個文件就是《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到依託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管產品,必須取得中央金融監管部門頒發的資管業務牌照或產品代銷牌照,否則便違規。並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18年4月到6月為驗收階段,對於期間已經補辦資管業務牌照的,視為通過,而未能獲得資管業務牌照獲得代銷牌照的,則整理存量,逐步退出。

專業理財師的顧問價值將日益凸顯

收益是相對的,風險是絕對的,任何一種理財工具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風險,只看收益不重視風險因素,或者追求絕對的無風險收益,都是不客觀不正確的理財觀念。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業內俗稱的“資管新規”。

該資管新規明確規定了資管機構不得約定保本保息、不得剛性兌付,“賣者盡責,買者自負”,將成為資管機構和投資者之間的常態,就像公募基金管理人和認購公募基金份額的投資者之間的受託管理關係一樣。

金融市場的運作是複雜的,專業性要求極高,要求非專業的投資者具有“火眼金睛”般的敏銳,完全洞悉理財產品的交易結構、底層資產質量及蘊含的風險,簡直是天方夜譚。投資者也要認清自身在專業上的侷限性,不可“自不量力”,完全靠自己的判斷,很多時候會釀成盲目投資的嚴重後果。要知道即便在各自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的那些超高淨值人群或企業家,在投資過程中也時有風險案例發生。

“術業有專攻”。投資者要主動尋求正規金融機構的資深理財師的幫助,這樣可以過濾掉很多看似深奧、模糊的風險,甚至是陷阱。真正有水平、有職業素養的理財師(在西方發達國家又叫私人銀行家),可以有效幫助投資者分析家庭資產負債狀況,合理安排資產配置,保障家庭財務安全並實現家庭財富的穩健增長。就像生病了尋求醫生的幫助一樣,醫生通過診斷病情,並通過自身的醫療技能(比如手術、康復等)和運用藥物治癒患者。“投資者—理財師—金融產品”這一結構,將成為未來的趨勢。(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