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军用重型越野汽车虽然只是一种运载工具,但在各国武器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大量用于牵引重型火炮,是炮兵的重要装备:另一方面它还是导弹、雷达等武器和作战器材的主要运输工具。此外各国还利用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底盘开发了大量的轮式装甲车辆。如今,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已成为各国兵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1966年以前,在中国的汽车产品中,重型军用越野汽车还是空白。当时,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重型火炮的牵引车有两种:一种是当时比较落后的60式履带牵引车;另一种是进口的轮式越野汽车,如贝利埃公司的GBC(6×6)越野车。使用履带车牵引轮式炮既无法发挥履带式车辆的越野优势,在公路上行驶时速度又赶不上汽车,而且对路面的破坏也很严重;进口车辆价格昂贵,国内又缺乏零配件,不能适应战备的需要。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1966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以法国GBC越野汽车底盘、捷克斯洛伐克太脱拉风冷发动机为基础,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其它车型的成功经验,于8月16日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军用重型越野汽车,命名为东方红LT665。1967年月10月该车投入小批量生产,1970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实现了小批量出口。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1964年,根据与法国贝利埃汽车公司签订的关于引进贝利埃公司GBU(6×6)重型越野汽车技术与部分关键生产设备的协议,并考虑到利用重庆地区重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我国开始在重庆双桥建设四川汽车制造厂,生产国产8吨级重型越野汽车。

自1966年起,四川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完全由国内承担,同时对引进的车型也进行了部分改进。1974年该厂开始生产红岩CQ260重型越野汽车。随后,CQ260被CQ261所取代。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1968年,根据三线建设总体安排,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北京汽车齿轮厂组建的陕汽成为中国又一个重型越野汽车生产基地。1975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载重量5吨的延安牌(后陕汽牌)SX250(6×6)军用越野汽车在此投产。

70年代未至80年代初,中国从原联邦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引进了奔驰2026(6×6)8吨级越野车装备部队用于牵引重型火炮。由于该车的载重牵引能力和行驶速度等性能比部队原先使用的国产和进口重型越野车有显著提高,使用单位反映良好。为满足部队和国内石油钻探等民用部门的需要,根据原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全国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方针”试行通知的精神,自80年代初开始,以重庆西南车辆制造厂为主的四川省11家有关企业以奔驰2026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开始研制中国新一代重型越野车“铁马”。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1982年底,铁马XC2200(也称TM-SC2030)(6×6)7.5吨载重越野车样车研制成功,并一次试验成功。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重型车辆的性能水平,1985年,经国家批准又从原联邦德国引进了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ZF机械变速箱及KHD413系列风冷发动机技术,随后这些技术被用于XC2200。1986年,XC2200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TAS5380是90年代初由山东泰安特种车辆制造厂研制并投产的我国新一代8×8重型越野车。它采用了功率的风冷柴油发动机。越野爬坡能力强(爬坡度达35%);车速高(公路行驶速度达70公里/小时以上)。满足了部队对大载重量、高速运输车辆的需要,成为我国WM-80式新型273毫米远程火箭和地地战术导弹运载发射车的底盘车,其中地地导弹发射车曾参加1996年南京军区组织的联合军事演习。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近几年,是我国卡车技术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逐步跟上了发达国家技术的步伐。重型汽车在车辆轻量化、车载电子应用等方面进步很快;汽车电子广泛应用到发动机、变速器、驾驶室、车身控制和车桥ABS等多个方面。

中国军用重型越野汽车的研制历程

30年多年来,我国的军用重型越野汽车从无到有,从仿制、引进技术到自行研制,已发展了两代、若干车型,在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