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懷信心奔小康——白銀平川區實施“精神扶貧”見聞

“我們合作社今年主要種植500多畝馬鈴薯、玉米、藜麥、高粱、紫花苜蓿,再有幾天時間就全部種完了。”馮海江高興地說道。

幾年前,馮海江一直漂泊在外地打工,由於生活拮据,結婚多年還沒有蓋起住房,只能和父母擠在一起。

2015年,通過精準識別,馮海江被確定為貧困戶。幫扶幹部多次深入他家瞭解情況,向他宣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優惠政策,特別是在全區開展的“精神扶貧”行動,讓馮海江獲得了極大自信和支持。

平川區一方面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利民方針政策,另一方面全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開展以“四感念四增強”為主題的感恩教育活動,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精神動力的獲得,讓馮海江放手幹了起來,當年就實現了脫貧。後來,幫扶幹部協助他成立白銀糧友種植合作社,馮海江在乾旱山區闖出了一片天地,在小康脫貧路上實現了華麗轉身。

今年,平川區精心制定“精神扶貧”實施方案,積極組織特邀講習員、理論政策講習員、技術骨幹講習員、典型模範講習員深入農民群眾中宣傳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扶貧脫貧政策、思想道德文化、科學技術知識等,引導和鼓勵貧困群眾大力弘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時代精神,不斷提升自主脫貧和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觀念轉變。同時,創新互助組“幫帶”機制,鼓勵致富帶頭人、種植大戶、養殖能人結對幫帶貧困戶,既傳授致富技能,又幫助貧困群眾克服自卑自弱、人窮志短、自甘貧困、等待救濟等心理上的“貧困”,進一步增強主動脫貧的信心、決心和鬥志。

正是基於這樣的機制,馮海江成為了當地貧困戶學習的榜樣,而他也樂於用自己的事例鼓舞還未脫貧的群眾。他說:“通過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好政策,我不但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去年又當選為川口村村主任,下一步我要帶頭做好脫貧戶的榜樣,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幫助貧困戶早日脫貧。”

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王維清說:“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既掙到了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

和王維清一樣,村裡貧困戶有20多人在合作社務工,每年收入10多萬元,這些農戶都實現了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