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實生物擬“3+H”,融資18億還在虧損

君實生物擬“3+H”,融資18億還在虧損

第三家“3+H”公司浮出水面,不出意料,又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

融資18億搞研發

5月22日晚間,君實生物(833330)發佈公告稱,為滿足公司經營發展的資金需求,實現公司可持續發展,提升公司國際化水平,公司擬申請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

同日,君實生物宣佈終止2018年第二次股票發行方案。該方案發行對象為高瓴二期基金和君實生物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熊俊,其中高瓴二期基金以不超過2.00億元(含)認購不超過1110萬股股份(含 ),熊俊以不超過1800萬元(含)認購不超過100萬股股份。

資料顯示,君實生物主要從事生物醫藥的研發,並提供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諮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於2015年8月13日掛牌新三板。

君實生物2017年年報顯示,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5449.98萬,同比增長817.65%;淨虧損3.17億,相較上年同期虧損1.35億,2017年虧損幅度再度擴大。

君實生物表示,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增長主要是 UBP211 項目合作開發前期成果轉讓導致本期技術轉讓與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1290.71%;製劑銷售收入 583.15萬元,同比增長 167.19%。

值得注意的是,君實生物已經連續虧損多年。2014年至2016年,君實生物分別實現營業收入580.19萬、288.68萬和593.91萬,分別實現淨利潤-2317.51萬、-5797萬和-1.37億。

君實生物表示,為加快公司重點產品JS001上市步伐,提升產品競爭力,公司2017年相繼開展晚期黑色素瘤、晚期尿路上皮癌、晚期胃癌、晚期腎癌、晚期食管癌、晚期鼻咽癌等10餘個適應症的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JS002、UBP1213、UBP1211 亦分別進入不同階段臨床試驗。

同時,為擴大公司產品管線,增強公司發展後勁,JS003、JS004、JS005、JS006、JS007、JS008、JS009、JS010、JS011、JS012 等新產品已經立項並相繼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

掛牌以來,君實生物在新三板市場頗為活躍。

定增方面,2015年以來,君實生物在新三板共完成六次股票發行,累計融資16.18億元;2018年2月23日,君實生物完成2018年第一期雙創可轉換公司債券的非公開發行,發行規模為2億元。

二級市場交易方面,君實生物自掛牌以來持續攀升,從最初4.38元/股,截至今日,報收21.42元/股,暴漲近4倍。

創新藥企如何選擇?

對於創新藥企,目前上市的選擇基本分為A股、新三板、香港市場、美國市場。

從四大市場的情況來看,A 股市場整體上市難度最大,新三板市場相對最易。

從財務要求的角度,A股市場重盈利,境外市場重市值。 港交所新政若落地,無盈利生物科技企業也可上市。

從流程耗時角度,美國上市和新三板掛牌耗時較短, A 股最長。 2017 年 A股平均耗時 536 天,新三板平均耗時 133 天。備案制下境外市場週期較短,香港耗時約 1 年,美國約 2~4 個月。

從上市費用角度:新三板掛牌費用最低, A 股、香港、美股市場的費用率隨融資規模浮動;從估值角度,四個資本市場,A股醫療保健行業估值居首位。

A股

2017 年國內 A 股醫療保健行業上市狀況總體向好, 上市數量自 2013 年以來快速增長。 2017 年 A 股總上市企業數量共有 438 家, 其中醫療保健新增上市企業 42 家,約佔總行業的 10%。 從 2017 年整體市場看,已上市醫療保健企業共 282 家,占上市企業總量的 8%。

目前在 A 股上市的醫療保健企業中,涉足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企業約 50 家,佔比約 18%。

美國市場

美國市場醫療保健行業企業數量佔比達 19%,為各市場之首。 2017 年美股上市企業中醫療保健行業有 70 家,佔比高達 19%,明顯高於境內市場( A 股 10%、新三板 6%) 和香港市場( 5%)。

美國中概股中醫療保健企業多選擇納斯達克市場。 美國中概股的企業數量自 2012 年開始震盪上升,2017 年共有 27 家中概股上市,較 2016 年大幅增加 125%。 在整體美國中概股市場中共有醫療保健企業 12家, 佔比 7%,且其中有 9 家是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其餘 2 家在紐交所、 1 家在美交所上市。

在美國市場 12 家中資醫療保健股中, 有 6 家企業進行創新藥研發和生產。 包括再鼎醫藥、萬春藥業、和黃中國醫藥、百濟神州、 惠普森醫藥、 科興生物。 2016 及 2017 年上市的 4 家均為創新藥企業,且都是一開始就立足於創新藥研發、以研發創新藥為核心業務的研發型企業。

港交所

香港市場醫療保健行業上市數量平穩增長。 2017 年在香港完成上市的全部企業共有 168 家, 其中醫療保健企業 9 家。 2017 年底醫療保健企業累計 117 家,佔全行業 5%。

目前共有超 1000 只中資股在香港上市,香港市場對於中概股的依賴性逐年增長。 目前香港中概股中醫療保健企業共計 64 家,佔總行業的 6%, 其中開展創新藥研發業務的企業佔比超20%。 香港中概股中創新藥企業以綜合型大型製藥企業為主,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強勁的研發實力和豐富的研發管線,主要包括石藥集團、復星醫藥、麗珠醫藥等。

新三板

新三板醫療保健行業掛牌企業數量從 2013 年起呈井噴式增長, 2017 年出現首次下滑。 2017 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共 2138 家,較去年減少 54%,其中醫療保健企業共 119 家,同比減少 53%。 從整體市場看,2017 年底新三板已掛牌醫療保健企業共 685 家,佔新三板掛牌企業總量的 6%。

目前新三板掛牌醫療保健企業中, 涉足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企業約 30 家( 佔比約 4%~5%),大部分為研發型企業。 新三板的創新藥企業中,大部分是以創新藥自主研發為核心業務的研發型企業,如君實生物、澤生科技、諾思蘭德等等,且該部分企業大多還未有成熟上市產品,故盈利為零甚至為負,主要通過融資來過渡創新藥的前期研發階段。

生物企業“3+H股”指南

那生物公司要如何藉助制度紅利實現兩地上市/掛牌?未盈利生物企業赴港上市還有哪些“隱形”門檻?

首先,未掛牌生物公司需滿足新三板掛牌要求,已掛牌生物公司擬赴港上市需符合香港聯交所上市要求。

符合要求的生物公司可以提交上市/掛牌申請,對於未達到聯交所上市財務要求的生物公司,聯交所開闢了“綠色通道”。根據4月30日生效的上市新規,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可以豁免傳統的財務指標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聯交所為生物科技企業開闢“綠色通道”的同時也設置了相應的門檻。

概括來說:其一,產品至少已通過第一階段臨床試驗;其二,上市前獲得過來自資深投資者的相當數額的投資;其三,預期市值不低於15億港元。

所謂“資深投資者”,聯交所在補充指引中指出,專門的醫療健康或生物科技基金(或旗下有專門或側重於投資生物製藥領域的分支/部門的大型基金)、大型的製藥/醫療保健公司及其旗下的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資產總值不少於10億元港元的投資基金或金融機構等,以上任一投資者可視作資深投資者。

而“相當數額的投資”,聯交所補充指引中也做了解釋:“就市值介乎15億港元至30億港元的申請人而言,投資金額不少於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份的5%;市值在30億到80億港元的申請人,投資金額不少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3%;市值超過80億港元的申請人,投資金額不少於申請人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1%。”

突破上述門檻是未實現銷售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的關鍵。

除此之外,已掛牌的新三板生物企業發行H股除了無需在新三板摘牌及全國股轉公司不設置前置審查程序及特別條件的利好之外,還應注意以下事項。

其中,信息披露工作是較為棘手的難題。全國股轉公司在對掛牌公司培訓中強調,掛牌公司發行H股要及時披露CSRC受理材料、向HKEX遞交A1、CSRC核准等重大信息,全國股權公司還要求兩地信息披露同步,且披露內容從多、披露要求也會從嚴。

之後,國內生物企業想要發行H股並在聯交所上市還需要通過中國證監會行政審批及聯交所審查。證監會行政審批包括國有股權管理,外資准入與宏觀調控及產業政策,合規經營,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及與本次發行相關審批。

香港聯交所方面還要審查包括盈利或市值或現金流要求,管理層及控股權的延續,公眾持股比例,信息披露(行業發展、業務介紹、關聯交易等),財務資料及經營業務或行業的上市“適合性”。

(綜合犀牛之星、E藥經理人、新三板在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