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时,是否为玄武门之变中杀害的哥哥弟弟后悔过?

天宇的文史情怀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亲信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李建成死的时候三十八岁,五个儿子都被处死。李元吉死时只有二十四岁,五个儿子也一样被处死。不久,李世民又下令除去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属籍。

李世民登基之后,对两个兄弟的态度有所缓和,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同时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同时,又按照一定的礼节,为二人重新举行了葬礼。《旧唐书》中说,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到宜秋门,“哭之甚哀”。

此前,在玄武门政变的当天,李世民就曾经在父皇李渊面前放声大哭。手足相残的悲剧,李世民自己其实也是于心不忍的。但是,当时的局面并不是他完全能够控制的,政变的成败,不单单是他个人的事,也决定着他的众多亲信部将的生死荣辱。

《旧唐书》记载,到了贞观十六年的六月,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恢复隐王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称为“隐太子”。改封海陵剌王李元吉为巢剌王。两个人的谥号不变,仍然是“隐”和“剌”,都属于恶谥,但是,比起此前开除二人的宗籍来,已经是大大的缓和了,重新承认了他们在皇族中的位置。

同时,因为两个人的儿子都被杀光了,李世民让自己的两个儿子过继给二人为嗣,其中赵王李福成为李建成的嗣子,曹王李明成为李元吉的嗣子。

这样的举动,比起贞观初期的态度更进一步,但象征的意味要比实际的意味大得多,也不意味着李世民是为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了。更大的可能,李世民要给世人一个宽容、仁慈的印象,而且他非常重视历史的评价,希望后人对于他在玄武门政变的冷酷,能有更全面的评价。

此后的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出事,谋反、争太子位,差一点儿又搞出一个玄武门政变。到了这时,大概李世民多少会有一点悔意了。

这是于左的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


于左

恕我直言,李唐政权中的许多人,根本就不是什么注重手足之情的人,这既是历代帝王世家的共性,也与其具有部分胡族血统有关。我曾多次提到,唐代的权力更迭,很多时候都伴随着残酷的流血牺牲。我个人觉得,李世民并没有后悔。

宣武门之变,充分展示了李世民残忍的一面

李世民在宣武门之变中杀兄诛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都在这场斗争中殒命。其中,李建成是被李世民亲手射杀的,而齐王李元吉则是被尉迟恭当着李渊的面弄死的。在李世民的授意下,尉迟恭等人对李渊进行了逼宫,最终得以顺利继承皇位。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渊识时务,连他这条老命都得一并报废了。试想,一个不念及父亲感受,能对自己亲兄弟下死手的人,能有什么悔意?与权力和皇位相比,在李世民的眼中,这些人的性命都算不得什么。

兄弟喋血之后,李世民依然对竞争者的后人赶尽杀绝

李世民有多恨,并非常人可以想见的。他不仅在宣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而且还将两人的子嗣全部处死,以绝后患。可以说,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李世民已经是六亲不认,毫不顾及一丝一毫的亲情。

更为甚者,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中的女眷,还多被用于充实李世民的后宫。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不仅杀了人家男人,还霸占了对方的女人。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因年轻漂亮,而被李世民封为了妃子。

试想,一个能兄弟媳妇同床共枕的人,会后悔杀掉自己的兄弟么?

晚年恢复了李建成、李元吉的皇室身份,不过是故作仁慈的粉饰之举

有答友提出,李世民晚年时,曾对死去的李建成、李元吉进行了追认,从宗法上恢复了两人的皇室身份,并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李建成、李世民,以继承封位。这种做法,看起来算是“皇恩浩荡”了。

可是,当初被李世民诛杀的那十名侄子,却真的是刀下冤魂。而且,这种“恢复”又有和意义呢?说白了,还是想向世人展现一下自己宽仁的胸怀。

所以,我认为李世民直到临死时,都未曾后悔过自己当初的行为。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李世民在权力争夺时对手足不念情面,却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最为后人,又有何过于苛责之处呢?


我是老腊肉碣石樵子,希望与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学习!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补充。


碣石樵子

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就开始考虑自己哥哥弟弟的历史定位问题。 贞观二年,李世民追封其大哥原太子李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其弟原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为“刺”:这两个带有贬义性的称呼反映了贞观之初李世民还是很有一些胜利者的姿态的。

贞观十六年 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渐渐老去,其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为争夺储位开始了明争暗斗,这让唐太宗李世民苦恼不已,他开始渐渐明白了父皇唐高祖李渊的心态,明白了父皇当年为了他和大哥的太子之争甚至想到了分裂国家,甚至想通过让李世民到洛阳,来化解兄弟之间对储位的争夺。李世民于是在贞观十六年追赠李建成为太子,史称隐太子。又追封李元吉为巢王。并且过继给李元吉一个儿子。应该说,李世民后来因为自己身后的太子之争还是多少有些悔意的。

小王解史,关注我,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


小王解史

后悔倒不至于,但是愧疚应该有的。那么,为什么说李世民不会后悔,只可能是愧疚呢?下面,就听我细细道来。


玄武门之变是必然

现代有一部分史学家认为,玄武门之变与其说是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倒不如说是李世民与他老爸李渊的斗争。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后来看到李世民的天策府势大难制,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才扶植李建成来压制李世民的势力。


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除了他自己想当皇帝之外,更多也是他手下的能臣武将的意愿。作为新兴的勋贵阶层,他们只有抓住李世民这个救生圈,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得到巩固和延续,一旦李建成成为皇帝,那么李世民手下的能臣武将必将受到清洗。

自从李世民成立天策府,招纳了大批的能臣武将之后,这批人的利益就和李世民的利益紧密的联结到了一起。与其说是李世民主导的玄武门之变,倒不如说是李世民在手下人的半胁迫状态下发动的。此时的李世民已经是骑虎难下,所以玄武门之变是必然,李世民也看到了这一点,

所以说到后悔,我想李世民是绝对不至于的,因为这是历史大势。


李世民心生愧疚

虽然李世民为了自己的皇位和手下勋贵阶层的利益,悍然的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是他对他们俩确实也是抱有愧疚之情的。毕竟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特别是晚年的李世民,他的愧疚之情表现得尤其的突出和明显。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几年是剥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皇室身份的,可是后来又恢复了他们的皇室身份,而且还重新承认了李建成的太子身份,将李建成谥为“隐太子”。而且晚年的李世民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过继给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也算是延续了他们俩人的香火。

晚年的李世民,疾病缠身,到了晚上常常睡不着觉,想到自己年轻时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也常常会从梦中惊醒。李世民在晚年,对李建成的祭祀也变得比以前频繁了起来,想必心中对大哥还是有很深的愧疚之情吧。


我的结语

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享受了荣华富贵,也就注定了要背负杀戮,背叛和手足相残。所以说,从这种层面来说,上天对每个人也是公平的。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老魏聊历史

我觉得一定有点后悔,但是那时候确实是无奈的选择。传说有次李世民做梦,梦见了他爹李渊,他对李渊说我是不是不该杀死自己的兄弟啊,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吧。李渊说:是我的错啊,如果不是我犹豫不决,也不会造成你们兄弟相残。本来早点转立你为太子就好了。你执政仁慈,也不会伤害你兄弟。

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有次也发动叛乱,李世民问你为什么这样做?李承乾说你可以杀自己的兄弟,我也可以发动政变。李世民被说的哑口无言。


春风得忆3

李世民从来没有后悔过杀死兄弟,毕竟那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但是一辈子玄武门之变都是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


集贤院居士

李世民晚年经常会作噩梦睡不着,应该是心灵有愧的影响。

夺皇位这件事应该是不后悔的,只是应该会后悔手段手段太过了点,不应该都杀了,而且而自己的儿子们起了坏榜样,为夺储君太子之位,不顾兄弟亲情,阴谋、杀戮、叛乱。


一些史事八卦

我认为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杀害哥哥弟弟和他们的儿子永远不会后悔,因为不这样做他就不会成为皇帝,就不会施展平生的抱负,也不会子孙成为皇帝了。但李世民自始至终都会内疚和受到良心的审判,因为他的行为有背于道德,简直是禽兽不如。


彩云东升

后悔应该有一点,但是大唐王朝经过他的治理这么强盛,更多的应该是自信,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但在太子李承乾造反之后,后悔应该表现得多起来,明显起来。可能在他的内心,他觉得他给他的后代子孙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让他们以为皇位可以通过争夺而得到,增加了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和流血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