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

僧格林沁——清朝的最後一個勇將。他的死標誌著清朝軍事力量的衰落,漢族大臣的軍事力量的崛起;他的死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結束,熱兵器時代的開啟。從此以後,清軍徹底放棄了衝鋒戰術,沒人再回拼命。

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

清朝末年,國家外面又強敵,內部又內亂。太平天國起義,一支太平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一直從長江打到了北京城下,帝都告急。而此時的八旗子弟們已經習慣於遛狗鬥雞,早已經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紈絝子弟。於是咸豐皇帝緊急調僧格林沁進京勤王,這位蒙古小王爺並沒有被榮華富貴所腐化——他依然保持著草原勇士的勇猛,並且手下擁有一支2萬精銳騎兵。

採用的戰法是他的祖先成吉思汗用過的——曾經用這個戰法橫掃了歐洲,打敗了南宋。北京城下,僧格林沁2萬騎兵面對幾萬北伐的太平軍;他把騎兵分成5列,前面的兩列是手持長矛的破陣騎兵,後面三列是裝備弓箭的射擊騎兵。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破陣騎兵和弓箭騎兵間隔30米,在距離敵人一百米的地方,後方的弓箭騎兵仰望45度,一起射箭,密集的箭雨會越過破陣騎兵落入敵陣。就在敵人慌亂時,破陣騎兵已經衝到了前面。把太平軍的幾十個大陣瞬間破掉,殺的太平軍片甲不留。

五年後,英法聯軍攻打到了北京城下,僧格林沁的2萬精銳騎兵面對英法8000人聯軍,面對英法聯軍的方陣,僧格林沁決定給這群洋鬼子一點教訓,僧格林沁預估:英法聯軍的火炮會在200~500的距離上殺傷他一千名士兵,在衝到100米左右的時候,敵人的排槍可能會殺傷他1000~2000名士兵,但是他們只有一次射擊的機會,因為他後面的一萬多騎兵會衝入敵軍方陣,殺他們一個片甲不留。

僧格林沁發起了進攻,但是他驚奇的發現——英法聯軍在500米距離的時候他們就開槍了。他並不知道,英法聯軍使用的是新式裝備——線膛槍和米你彈,而不是老師的滑膛槍。這意味著:敵人每次齊射的間隔只有7~8秒,自己的騎兵在衝到對方陣前的時候,將會遭受到十幾輪的射擊,而不是預想中的1~2輪。破陣兵全部陣亡,弓箭兵暴露在了對手的射擊範圍內和刺刀面前,紛紛被射擊落馬。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

那一天,僧格林沁的部下騎兵沒有一個撤退或逃走的,他們全部陣亡在了衝鋒的路上。僧格林沁大敗而歸,損失了2萬人,而英法聯軍只損失了十幾個人。僧格林沁成為了清軍歷史上,最後一個發動全面衝鋒的將領。他不是不勇敢,而是時代變了。

北京城洞開,咸豐皇帝跑到了熱河病死了,兩宮的太后掌權了,英法聯軍燒燬了圓明園。隨後,要找一個替罪羊,於是,已經沒有兵力的僧格林沁就成了替罪羊的最好人選。他被奪走了一切封號,而且被排擠邊緣化,最後逼迫他帶領他的殘存的騎兵,去幹意見不可能的任務,僧格林沁戰死沙場。

公正來講,僧格林沁是一個負責人的人,他的軍隊也是極其又軍事素養的人,他們沒有在戰場上怯懦,沒有逃跑;但是以冷兵器去和熱兵器作戰,這本身就是不可能勝利的。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個人的努力也會成為悲劇。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

僧格林沁死了,作為漢族大臣的曾國藩、左宗棠該登場了,他們看到了失去兵力的僧格林沁如何從鐵帽子王被人逼死沙場的——還帶著自己親手帶出的士兵。漢朝大臣顯然比僧格林沁更具有智慧,曾國藩在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有一次,在攻打武漢的時候,曾國荃帶兵衝鋒,損失了3000人奪下了武漢,曾國藩氣的直拍桌子,嚴令湘軍不準衝鋒,只准挖壕溝,用炮火和子彈殺敵。——曾國藩看到了僧格林沁失去了士兵後的下場,自己可以失敗,但是絕不能失去手裡的士兵,否則比僧格林沁的下場更慘,畢竟僧格林沁是王室,自己只是清廷不得已而啟用的。

從此以後,湘軍、淮軍大力購買先進的裝備,他們絕不衝鋒,而是用炮火和子彈消滅敵人,保住部隊就保住了自己賴以立身的根本。於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湘軍、淮軍、左宗棠的部隊等都是裝備了世界上一流的裝備,甚至裝備了當時美國都不捨得買的機槍、加特林(早期的版本)、火炮;但是這些大臣在上奏朝廷的時候總是說敵人的炮火如何多,敵人的火槍多猛,自己打的是多麼的艱辛。其實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勇猛,二是為了多向朝廷要軍費;三是為了自保。

曾國藩、李鴻展、張之洞、等洋務派,大力購買國外的兵工廠和先進技術,先進裝備。

靠這種方式,清朝在軍事上一路上所想披靡,國力也漸漸恢復了。直到日本侵略朝鮮,這個平衡才打破了。在雙方武器裝備等同的情況下,日本兵的衝鋒直接導致了淮軍將領直接棄城帶兵逃回來了——他怕士兵死了,李鴻章的老本沒了。成吉思汗的後代僧格林沁,他的死是滿清軍事的轉折點

就連當時的德國教官都奇怪,清軍在炮火和日軍對射的時候勇猛無比,但是對方一衝鋒,清軍就立刻跑了。到後來的甲午海戰,雖然海軍沒了,但是清朝的陸軍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進到後來的甲午海戰,雖然海軍沒了,但是清朝的陸軍依然在,而且兵力武器都十分的先進;但是李鴻章不打算打了,他知道和日本人打必須要拼命的,這會打光他的老本——沒了老本的李鴻章和他的家族將回和僧格林沁,不,甚至比僧格林沁還慘,其他的國內利益集團都想取代李中堂,恨不得把他碎屍萬段。更為關鍵的是,和日本人拼光了老本,還有其他幾個列強呢。

翁師傅此時已經斷了海軍好多年的軍費了,這就是前車之鑑,更有僧格林沁的戰死沙場,不就是求和花點錢,總比把老本輸掉要號。

所以李鴻章去談判的時候,伊藤博文的讓步不僅僅是李鴻章的談判,還有他背後強大的陸軍。

清廷的毫無信用,淮軍的棄義,是國家制度的失敗,而戰爭的失敗,和武器無關,是清廷的自私,民眾的愚昧,是人的失敗。

武器是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制度和人才是決定勝敗的決定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