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摘要:全面抗戰爆發後,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的戰鬥力是越辣越強了還是越辣越弱了,這就來聽聽權威抗戰史學者的深入分析。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圖1:神情堅毅的中國軍隊少年戰士

千萬不要認為筆者這是在無中生有,這個結論是筆者通過日軍幾個師團以及下屬的步兵聯隊在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中所羅列的具體損失數字得出的。

比如武漢會戰中,大家都知道損失日軍最大的是在萬家嶺差點被圍殲的第106師團。該師團最後損失數字是戰死3321人,戰傷4085人。對比淞滬會戰中的參戰師團。如半路參戰(9月底登陸淞滬戰場)的第9師團,該師團在淞滬會戰後自己報告的是戰死3833人,戰傷8527人。該師團戰死數比106師團略高,但是戰傷數卻要多出一倍來。這是說明106師團被圍殲戰死傷比例和一般日軍作戰的戰死傷比例大不一樣。

但是第9師團在淞滬會戰中也就打了一個半月,可以說是隻打了半場,傷亡就如此之慘重。再說說日軍的第3、第11師團,這兩個師團基本算得上是在淞滬會戰中打滿全場了。這兩個師團下屬步兵聯隊損失之巨可以說是筆者翻遍抗戰史都極其罕見的。比如第3師團所屬的第34聯隊,淞滬會戰戰死1258人,戰病死67人,戰傷2045人,按照這個傷亡數字,可以說這個聯隊在淞滬會戰中被“全滅”了。不過很遺憾,這就體現出了當時日本的體制優勢,一邊打一邊補充後備役兵員,所以這個第34聯隊從淞滬一直打到了南京。那這個聯隊是特例嗎?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圖2:日軍戰報中的傷亡數字

筆者要說的是,在日軍第3、11師團中,幾乎每個步兵聯隊傷亡都達到了3000多人。按步兵聯隊的編制來說可以說都應該被“全滅”了一遍。如日軍第18聯隊史記載,而第18聯隊戰死近1200餘人,戰傷3000多人,總計4200餘人。當然該聯隊史記錄的時候還不忘說說隔壁友鄰部隊慘狀,比如第11師團的第44聯隊戰死1100餘人,戰傷2000餘人。當然第44聯隊下屬第3大隊戰報也印證了這個數字確實不虛。該大隊8月至11月戰死245人,戰傷558人。而當時這個大隊的編制兵員才1100人,也就是單從損失數字來看,完全可以說這個大隊“殲滅”了。

說了兩個在淞滬會戰中損失最嚴重的師團,再來說一些既參加了淞滬又參加了武漢會戰的師團和步兵聯隊。比如前面所說的第9師團,該師團武漢會戰損失是戰死1102人,戰傷2895人。相對於淞滬會戰該師團的傷亡幾乎縮小了三倍。下面步兵聯隊也是一樣的,比如該師團下轄的步兵第7聯隊。該聯隊從淞滬到南京3個月時間裡總計戰死1055人,而武漢會戰3個多月的時間裡戰死361人。

筆者再列舉第13師團下轄的步兵第65聯隊,該聯隊淞滬會戰中戰死620人,而武漢會戰中負責突破大別山系山脈,該聯隊戰死226人。

其實日軍參加過武漢會戰和淞滬會戰的部隊傷亡數字都呈現出銳減的趨勢,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前面列舉如此多的部隊損失情況就是為了說明筆者在當時網易講座中提出的觀點,隨著抗戰的深入,實際中國軍隊的戰鬥力呈整體下降趨勢。所以即使武漢會戰,中國軍隊佔據各處天險山頭,日軍後勤補給拉得很長而且炮兵力量對比於淞滬會戰中也有相當大的削弱。在這種中國軍隊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下,反而給日軍造成的殺傷遠遠小於在淞滬那種地利不佔優情況下。

可能有讀者質疑,這僅僅是將武漢會戰和淞滬會戰進行比較,越往後還有長沙大捷,上高大捷等等,難道不如淞滬會戰中給日軍造成的損失大嗎?筆者只能遺憾的說,即使從日軍一個師團甚至一個步兵聯隊來看,像淞滬這樣的慘重損失很少出現了。能數得上來的日軍在華一個步兵聯隊損失近3000多人也就是在1944年的衡陽作戰中和滇西反攻了。

筆者僅僅只有“日軍損失數字銳減”這一個論據支撐嗎?不是的,還有就是日軍對於中日軍隊戰力對比和傷亡對比的變化。

抗戰前,日軍估算自己一個步兵聯隊可以對抗中國中央軍嫡系部隊一個師,而一個大隊可以對抗地方部隊的一個師。更有以炮力為中心具體的中日雙方戰力具體比較數字,日軍一個常設師團為100的話,那麼預備役師團(乙種)為62,但是警備師團(丙類)為44。而中國一個師只有16。

但是隨著抗戰的深入,日方對此認識有了明顯改變,甚至出現了相當的自大。日軍開始認為,若與中國軍隊一個師進行對抗,攻擊任務只需一個大隊,而防禦任務只需一箇中隊。所以到抗戰中後期,日軍估算自己出動兵力是否足夠時,都是以自己一個大隊來對付中方一個師。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圖3:佩戴德式盔的中國軍隊都是精銳部隊

淞滬會戰都知道中日雙方損失很大,卻很少出現中方具體損失數字。根據徐永昌1937年11月5日記錄,第三戰區8月至11月初共傷亡187200人。當時淞滬會戰未完全結束,最後中方損失數字肯定大於這個數字,估計在24萬以上。但淞滬會戰中,根據日方各個部隊損失可以大約判斷其損失在1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淞滬會戰中,中日的交換比最大在3:1之間。而在武漢會戰中,第九戰區自報的損失是傷亡失蹤合計18.8萬餘人,由於統計列表中尚有一些部隊未統計,所以筆者估計應該超過了20餘萬。而第九戰區的對手日軍第11軍,傷亡約在3萬多。這個交換比已經達到了6:1以上。

說了中日雙方各種對比,最後說說中國軍隊隨著抗戰深入自己的變化。

抗戰前,為了準備抗日,國民政府進行了對全國部隊進行有計劃的整訓,並請德國參謀團進行整訓。這也出現了網上常常傳說的20個德械師,而實際在抗戰全面爆發前已經完成整訓的是20個調整師(官方稱謂).1937年上半年又提出10個師在抗戰全面爆發時尚未完成整訓。這些整理師人員充足,武器彈藥也算充實,而且官兵當時抗日積極性相當高,而且無論軍官還是士兵不僅僅有實戰經驗(內戰多年),而且經過整訓作為當時的戰鬥士兵也算相當優秀。就以當時整理師中的36師為例,當時該師淞滬會戰中有步槍4876支,輕機槍351挺,重機槍76挺,還有山野炮18門。但是到了武漢會戰中,該師步槍數下降到了2986支,輕機槍數下降到了179挺,山野炮也已經沒有了。隨著抗戰持續,到了滇西反攻的時候,該師僅有步槍1784支,輕機槍156挺,重機槍48挺了。而且人員素質也更無法與抗戰爆發時相比。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圖4:反映抗戰初期中德軍事合作的繪畫作品

再比如黃仁宇回憶他抗戰期間服役的部隊第14師,這支部隊可是抗戰中的佼佼者,陳誠“土木系”的核心部隊。前面所說日軍第11師團在淞滬會戰中一個聯隊傷亡3000多,就有這個部隊一份血戰的功勞。日軍戰史中提到該師:“(中國軍隊)攻擊意識旺盛,尤其是針對我軍小股部隊時,經常主動發起攻擊,包圍我軍之後,無分晝夜發起進攻,突進至我軍陣地2、30米之前,偶爾接近到6、7米之前處,然後上刺刀進入陣地,進行白刃格鬥。特別是第14師,在被我軍打退第一次攻擊之後,跨著袍澤的屍體,又重新進行了多次突擊,顯得異常勇敢。”

但到了黃仁宇進入部隊的時候他卻回憶到:“(他擔任代理連長的時候)只有一名少尉及三十六名士兵,大部分兵是用來充數的。作戰時,大半要靠受過射擊訓練的人,也許他們的技術不是很高超,但至少他們可以進行瞄準訓練。師裡設立訓練隊,讓他們熟悉步槍、手榴彈和自動武器。我這一連就有四個人曾經受訓。”就這樣的部隊還能給日軍一個聯隊造成3000多的傷亡嗎?顯然是不可能了。

筆者綜合了日軍抗戰期間傷亡數字的銳減,日軍作戰時對於中日戰力的對比分析的變化,中國軍隊自身裝備的變化以及軍官回憶中部隊的情況等各種因素,認為基本可以說明,隨著抗戰的深入,中國軍隊整體在呈現一種戰力逐步下滑的趨勢。這個原因就很複雜了。筆者以後有機會再深入探討。

但是就算中國軍隊戰力在下滑,當時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卻一直在堅持,在現在的我們無法想象的艱難困苦中堅持。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中國軍隊是越戰越強還是越抗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