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採八寶”,採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

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種象徵祥瑞的神獸,形狀像鹿,頭上長角,全身有鱗甲,有尾。麒麟何時由人裝扮而舞,難以準確斷言,文獻沒有記載。據《太平廣記》所記,初唐時期耍麒麟最主要的手段是用驢子戴上頭飾裝扮而成。盛唐時期麒麟舞已經相當普遍,其形成至今至少有1300年曆史。

在晉南一帶的麒麟舞,尤以侯馬市喬村的“麒麟採八寶”最為有名。據老藝人介紹,清代中、晚期,“麒麟採八寶”在喬村已廣為流傳,少說也有兩百年的歷史。

“麒麟採八寶”,採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

麒麟採八寶

(淵源)

侯馬喬村“麒麟採八寶舞蹈”的形成,與當地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有所關聯。

話說,很久以前,天逢大旱,赤地冒煙,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再加上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路上不時有人倒地喪命。一天土地神召集諸神商討避邪消災,拯救生靈的辦法,議來議去,都沒有找到好辦法。最後眾神靈說,何不救助於天神。於是,天神就派神通廣大的麒麟下凡,到人間呼風喚雨,噴火滅疫。自此以後,天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安康,社會太平。此後,人們便把麒麟奉為人間的救星,編成舞蹈,世代流傳。

據《曲沃縣志》(侯馬市原屬曲沃縣轄)記載:“昔時,‘麒麟採八寶’多在傳統節日、廟會、拜神、祈雨時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演變為一種社火節目,在元宵節時盛裝上演,是一種擬獸類舞蹈,反映了勤勞質樸的候馬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太平盛世的頌揚。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一文化活動曾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後,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1992年,在山西民間藝術家協會的支持和晉南鑼鼓協會的具體指導下,侯馬喬村重組了喬村麒麟舞隊,重新恢復並對傳統“麒麟採八寶”進行了藝術加工。

煥然一新的喬村麒麟舞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多次參加國家、省、市表演活動,成了宣傳侯馬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特色品牌。2003年11月,喬村“麒麟採八寶”獲得中國首廟麒麟舞大賽銀獎。2011年,“麒麟採八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代表性項目擴展項目名錄。

(特點)

集歌、舞、樂、雜技為一體的“麒麟採八寶”中的麒麟由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組成。其骨架用鐵絲和竹子編制而成,外形由金銀彩紙、棉紙裝裱。眼睛用燈泡做成,鬍鬚用麻做成,長1米,排列整齊。嘴的下顎是活動的,能上能下。身子用兩層(從頭到尾)藍布為底,有魚鱗裝貼,麒麟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系在身上,舞起來威武雄壯。

“麒麟採八寶”音樂,以鑼鼓和嗩吶為伴奏。其中,鼓一面、鑼一個、兩個鈸、兩個小鑔。四種樂器有機融合,使整個表演節奏跳躍有力,歡樂而有氣魂。特別是富有黃土高原音樂特色的兩支嗩吶高亢明亮,充滿熱烈的氣氛和濃厚的地方韻味。

“麒麟採八寶”,採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

精彩的麒麟採八寶

“麒麟採八寶”分為三個部分:

雲舞——

八個金童玉女手持祥雲翩翩起舞,呈現出一個祥雲環繞,如幻如夢的仙境,為麒麟的出場氣氛做了鋪勢和渲染。“天下太平”幾個大字由雲朵組成,表達了人們身處盛世的平安心態。

麒麟舞——

兩隻麒麟交替起舞,每隻麒麟都是由兩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麒麟頭,一人鑽進麒麟身裡隨音樂起舞。樂隊用鑼、鼓、小釵、嗩吶等打擊樂器,奏出輕、重、緩、急等節奏,整個表演剛柔相濟,生動有趣,一派祥和。

採寶舞——

表現的是深居天庭深宮的麒麟嚮往人間的美好生活,派八個金童玉女下凡,採集“琴、棋、書、畫、古、樓、瓶、博”八個寶物,用來裝點天上的神宮。兩隻麒麟,大跳大躍,時而喜,時而怒,時而騰空,時而匐地,表現了天上人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人合一的美好願望。

(傳承)

“麒麟採八寶”以師徒相傳為主,主要在農閒時節進行,庭院、廣場是主要的學習和表演場地。進入21世紀以來,傳承方式出現新變化,當地部分村小學教學中加入了麒麟舞的啟蒙學習,村麒麟隊經常走出去會演和表演,電視轉播也擴大了麒鱗舞的影響。

今天的“麒麟採八寶”,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新,已經成了侯馬地方傳統文化的品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凝聚了民心,在建設幸福侯馬和諧侯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