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喜见成效 遭遇生态危机的新疆“蓝宝石”重返颜值巅峰


赛里木湖,广大游客和摄影师公认的中国最美的湖泊。 千百年来,赛里木湖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天山山脉的群峰之间,每一个走连霍高速进入伊犁的人,都忘不了赛里木湖的那抹蓝色。 那是一种带有宝石光泽的蓝,一种不带任何做作的蓝,一种只要看一眼就永难忘却的霸气十足的蓝,一种能够让你惊诧无语的蓝,好像是直接将蓝色的染料倒在了湖水里,或者说像是直接用水彩涂抹的画面,让人震撼不已。

赛里木湖俗称三台海子,因为清代曾在此处设立军台,从伊犁往迪化数,到这里恰好是第三个军台,因此得名。 赛里木湖是一个高山湖泊,四面环山,据说早期的赛里木湖曾比现在大三分之一,也比现在深50-80米。 这就是说,如今我们经过湖边的道路以前都是在湖水之中。

每年五月六月,赛里木湖全面开启花海模式,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在远处雪山长云的映衬下,水天一色,天地如洗,赛里木湖,湖水湛蓝、深邃而神秘。 湖畔广阔的草地上,牧草如茵,毡房点点,鲜花遍地,好一幅诗情画意的优美画卷。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十多年前的赛里木湖,曾经惨不忍睹。 那时,赛里木湖周边居住着很多牧民,毡房随意搭建,牛羊随意放牧。 历史上,当地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每年7月底、8月初都会在湖边举行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许多车在草场上随意碾压。 过度放牧,导致湖畔的草场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连年下降。 湖畔草原污渍满地,垃圾成堆。 由于水土流失,草原上的沟壑随处可见,犹如一道道狰狞的伤痕……

2002年,赛里木湖地区植被亩产草量较上世纪90年代下降66.2%,裸露地扩大到6万多亩。 近湖区域荒漠化、沙化侵蚀加剧,尤其是环湖区50米-500米范围内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 2006年,赛里木湖地区理论载畜量为21.18万羊单位,核心区载畜量只有7.79万羊单位,而实际在核心区放养的牲畜有28.01万头,严重超载过牧247%。

赛里木湖的环境变化牵动着人们的心。 为了保护好赛里木湖生态环境,2002年5月,赛里木湖拉开生态环境整治大幕,“素面朝天、还其自然”成为治理的最终目标,投入2000余万元在博乐市郊区修建综合性赛马场,将每年在湖畔举行的那达慕大会迁至博乐赛马场举行。


2003年,博州科学编制《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投资5000多万元修建了环湖公路,有效杜绝了车辆辗压破坏草场景区植被现象。 2011年,博乐市政府启动湖畔草原禁牧,进一步恢复草场植被。 2013年,赛里木湖核心景区实施禁牧16.45万亩,核心景区600多户牧民、12万多头牲畜全部迁出异地安置,湖区生态得到恢复。

2017年,赛里木湖再次扩大禁牧范围,禁牧面积已达到19.05万亩,湖畔的草地安装喷灌设施,对环湖公路两侧的裸露草地进行人工覆土种草修复。 在搬迁牧民的同时,博乐市政府帮助牧民组建马队,进行有序的旅游开发。 获得重生的赛里木湖再次成为游人的天堂,湖畔的牧民也尝到了生态旅游的甜头。

赛里木湖海拔较高,原本是一个没有任何鱼类生存的封闭式的高山冷水湖。 上世纪60年代起,当地人便尝试着往湖中投放鱼苗,前前后后投放过30多种鱼苗,但都未能存活。 1998年,博州从俄罗斯引进原生活环境与赛里木湖颇为相似的高白鲑鲑和凹目白鲑,并移植成功,开创了赛里木湖渔业发展的新局面。


高白鲑与凹目白鲑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当严格。 赛里木湖入湖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区降水、泉水,未受任何污染,清澄碧透,含沙量极小,湖水透明度达10-15米,年平均气温约1.1℃,月平均最高气温18.3℃,最低气温-17.2℃,冬季冰封期长达5个月。

赛里木湖高白鲑在这样的环境下,依靠天然饵料,生长3年才达到捕捞水平(一公斤左右)。 如今,产自赛里木湖的高白鲑销售到了国内各大城市的高端酒店,鱼子酱等产品还出口至欧洲部分国家。 文/图 纳兰小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