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新區:“創新驅動”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 3212.71億元,年均增長11.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243.7億元,年均增長11.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72億元;海洋生產總值達1019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1.7%;第三產業增加值1670.93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2.0%。

海洋傳統產業走向深遠海

近日,中國海油旗下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一項歷時3年的史詩級建造項目——P67 FPSO在青島西海岸新區海西灣成功交付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其排水量相當於“遼寧號”航空母艦5倍,刷新了多項世界記錄,是當今全球最龐大和複雜的人造裝備之一。海油工程董事長、總裁金曉劍表示:“FPSO的完成標誌著中國海油和海油工程具有了完全自主進行超大型浮式生產儲油輪的建設能力、設計能力和調試能力。”

事實上,“海西灣的第一”已不止一次驚豔全球。

中船重工武船集團生產的全球首個現代化、智能化半潛式深海漁場 “海洋漁場1號”交付挪威;亞馬爾天然氣項目最後兩個核心工藝模塊交付俄羅斯北極;新型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天津號”交付使用……

青島西海岸新區工信局局長謝龍目說:“作為‘首批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在國際國內造修船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海西灣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主動謀求轉型升級,海工裝備產業走向深遠海。目前,已經形成了國內海工行業最完整的一條產業鏈,聚集了100餘家船舶製造與海工企業及各類配套企業。2017年,海西灣海工產業實現產值150億元。”

青島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區黨工委書記王建祥表示,作為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第九個國家級新區,我們落實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重點是以“創新”作為動力,瞄準“三大方向”:即海洋傳統產業走向遠海,海洋新興產業走向深海,海洋服務業走向陸海統籌。

搶佔製造業革新風口

無獨有偶,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風聲在新區愈演愈烈,推動新區製造業搶佔工業4.0的風口。

2018年2月,海爾COSMOPlat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集成應用示範平臺,獲批全國首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範平臺。至此,中國COSMOPlat與美國GE Predix、德國西門子Mindsphere共同成為全球知名的探索工業互聯網的典型平臺代表。

COSMOPlat平臺實現了產品由電器向物聯網網器、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的轉型,將整合中國工業互聯網探索初期的分散力量,為中國工業體系提供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平臺保障,助推中國製造業的升級。該平臺已由海爾互聯工廠複製到了電子、紡織、裝備、建築、運輸、化工等12個行業、11個區域和20個國家,服務全球3.5萬家企業。

“芯片”被譽為製造業的“智慧大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提出“十強”產業,首當其衝就是以芯片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國內首個CIDM集成電路項目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開工建設

2018年5月18日,國內首個CIDM集成電路項目在新區開工建設,將快速集聚形成全產業鏈條,打破山東省“缺芯少面”局面,並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型產業模式,提升高端製造業核心配件國產配套率,支撐中國家電、汽車、機械製造等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

“我們將國際先進的共享共有式的CIDM模式首次引進中國,以國際一流的芯片設計、製造能力,並吸引一系列先進製造業應用企業參與進來,在青島打造從芯片研發、設計、製造,到應用的全產業鏈。”芯恩(青島)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汝京說。

新區是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示範基地,是青島市信息產業發展“東園、西谷、北城”戰略的“西谷”,也是山東省首批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列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統計的規上企業共有57家,2017年產值544.2億元(其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29家,產值49.9億元),同比增幅20.3%。

搭建高端創新發展平臺

中德生態園、中英創新產業園、中法工商創新基地、中日韓創新產業園、中芬(蘭)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園……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正積極瞄準國際科技前沿,擴大國際合作,搭建創新驅動發展的全球化高端平臺。

被動房產業是中德生態園的特色產業。繼國內首座嚴格按照德國標準建設的被動房--中德生態園被動房技術體驗中心建成並通過德國PHI權威機構認證,全國最大的被動房社區目前主體完工。該社區是中德生態園推廣被動式建築的重要示範項目,項目用地面積6.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超過11萬平方米,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節約一次能耗540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1656噸,與現行國家節能設計標準相比,節能達90%以上。

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中德生態園)

未來5年,中德生態園將以中國被動房及裝配式建築標準為核心,在投資、設計、施工、裝備製造、建成生產、建安施工、認證和運營管理等方面開展全產業鏈的分工協作,面向全國輸出技術和裝備。

同時,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已集聚了西門子創新中心、海爾工業智能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一大批智能化生產企業也開始與德國工程院、弗朗霍夫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展開多方位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從實驗室(研究院)研發到產業化的完整的一體化現代工業體系,為我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現代工業體系構建,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探索。

“園區搭建之初,就定位於世界先進標準,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成為青島對外合作的新窗口、創新發展的新高地、國際合作的新平臺。”青島國際經濟合作區管委會主任趙士玉說,“我們既是創新發展的‘實驗室’,更是‘發動機’,一旦研究成功,即投入產業化,無縫銜接。”

近年來,中德生態園已先後被工信部評為全國首批智能製造“燈塔”園區、技術創新先導區。累計註冊企業152家,其中外資項目50多家,世界500強7家,隱形冠軍20家,投資總額達400多億元。

建立完善功能園區創新驅動平臺的同時,新區把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協同科研院所,搭建產學研成果轉化平臺。

在青島明月海藻集團,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應用微生物實驗室江曉路教授,正在進行“褐藻膠裂合酶的工程化研究”項目的成果轉化,其產品海藻寡糖系列、酵素製品系列產品,已經投入市場。

與以往企業購買專利進行科研成果產業化不同的是,明月海藻集團與江曉路合作成立了青島海萊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曉路作為海萊美公司總經理,以“人才技術入股”取得股權,由此調動了江曉路團隊研發工作及成果產業化的積極性。海萊美公司成為明月海藻集團的子公司,在研發硬件、創業環境以及市場渠道上,也得到了保障。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董事長張國防說:“我們集團是一家海藻酸鹽生產老字號企業。以前採用購買成果的轉化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衡量這項技術能否得到市場認可。現在採取‘股權激勵’的模式,圍繞海藻生物產業鏈,設立投資基金,提供產業配套等,搭建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產業鏈孵化體系,調動了人才、企業雙方的積極性,成效明顯。”目前,該集團已成功進行了20多個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為創新驅動搭建了的優質企業平臺。

據統計,新區獲批四年來,新增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65個、累計達154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43家、累計達378 家,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區。

王建祥表示,激發創新力,堅持把創新作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有利於把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同新區實際緊密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據瞭解,《青島西海岸新區關於加快科技經濟發展提升的實施意見》中規劃,爭取到2021 年,科技經濟佔GDP比重達到30%左右,培育800家高新技術企業、100 家“瞪羚”科技企業、50家創新領軍企業,高新產業產值突破360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5%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