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開放 文化場館更有溫度

日前,中央財政下達補助資金51.85億元,支持2018年全國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是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的重要內容,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截至2018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相關資金已達458億元。

枯燥的數字,反映的是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效。在百姓家門口的“文化客廳”裡,文化的力量正在勃發。

——編 者

不知不覺中,公共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之路已經走到第八個年頭。2011年,《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印發,要求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同時,中央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以支持這些場館。據2017年統計資料,在中央補助資金帶動下,全國共有3393家博物館免費開放,年免費參觀6.78億人次;全國3153個公共圖書館館藏9億冊,年借閱6.6億人次。

免費開放,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圖書館

“拾荒老人”韋思浩在杭州圖書館看書的那張照片,很多讀者都還記得。因為近視,他總是把書本舉起來湊近了看……老人認真看書的一幕,與杭州圖書館免費開放的舉措一起,在2014年感動了無數的網友。

杭州通過圖書館免費開放、千個學習書屋進社區等活動,旨在營造“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氛圍。走進杭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漂流書亭”。書亭沒有鑰匙,人們可以免費取一本書走,也可以帶一本書來。

在溫州,坐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書房”,已成為溫州的獨特標誌。每間“書房”實際上就是一座小型的自助圖書館,延伸到大街小巷,延伸到百姓的家門口。“目前,全市城市書房已達到50家,很多書房都是24小時開放,市民可以隨時閱讀瀏覽。深夜亮起的那盞閱讀燈,是溫州溫暖的文化符號。”溫州市圖書館館長鬍海榮說。

隨著“城鄉同行肩並肩”步伐的加快,溫州的“書房”還向鄉村延伸。今年3月,溫州市藤橋書房開張迎客——這是溫州首個進入鄉村的“書房”。“書房”位於藤橋鎮中心的黃金地段,由溫州市圖書館、鹿城區文廣新局和藤橋鎮人民政府共同打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廳寬敞明亮,設有70多個閱讀席位,無論是鎮上的鄉親還是外來打工者,都可以坐下來開啟自己的閱讀時光。如果書沒讀完想帶回家看,可以通過這裡的自助借還書機,慢慢“享用”1.2萬餘冊藏書。

青海省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實際,建立了以流動圖書館、文化車等為主體的流動文化服務,把圖書借閱、圖片展覽等文化活動送到了群眾的家門口、帳篷邊,著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公眾參與。實行免費開放,吸引了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圖書館,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有效豐富了群眾性文化活動,為老百姓提供了接地氣的“文化客廳”,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

在中央補助資金帶動下,全國共有3393家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佔博物館總數的80%以上。2017年全國博物館免費參觀人次6.78億人次,舉辦陳列展覽2萬個,是實施免費開放政策前的2.5倍。全國3153個公共圖書館館藏9億冊,年借閱6.6億人次,組織講座6.9萬次;全國44497個群眾文化機構提供的文化服務,惠及5.79億人次。

苦練內功,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更豐富、經營方式更多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韓鳳芹認為,實行免費開放,是中央財政解決公共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一項具體舉措,有利於推動公共文化機構苦練內功,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日前,安徽省對2018年全省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提出明確要求,全省18個美術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21個文化館、1438個綜合文化站全部免費開放。地市級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補助標準為每館每年50萬元,縣級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補助標準為每館每年20萬元,綜合文化站補助標準為每站每年5萬元。免費開放補助經費,中央財政按補助標準負擔50%。

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的基本內容,既包括公共空間設施場地,也包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比如,美術館免費開放包括:舉辦展覽及公益性講座,開展公共教育和觀眾體驗拓展活動等。美術館基本展覽實行免費參觀,少數特殊展覽,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低票價。

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浙江省嘉興市推行圖書館總分館制,城鄉圖書館之間一卡通行,圖書借閱通借通還,為基層農村讀者提供了與城市讀者幾乎均等的優質公共圖書館服務。麗水市不斷加大財政公共文化投入,助推文化場館公益化、普惠化。2017年,麗水市財政共安排公共文化服務資金8218萬元,同比增長44%。在資金安排中,把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益作為績效目標,統籌安排相關資金,來調動各場館免費開放積極性。去年,麗水市博物館接待參觀觀眾36萬人次,同比增長38%;市文化館(市美術館、市非遺館)接待參觀觀眾23萬人次,同比增長48%;市攝影博物館接待參觀觀眾9萬人次,同比增長180%。

2017年初,浙江省被確定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示範地區。目前,全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102家、文化館102家、各類博物館275家。894個圖書館鄉鎮分館、7851家農村文化禮堂,一個佈局合理、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正在逐步形成。

實行免費開放,進一步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形成了一批優秀服務品牌,也帶來了博物館、圖書館經營方式的多元化。近年來,國內湧現出“復興之路”“海昏侯墓文物展”“陝西古代文明”等一批精品主題展覽。去年,多家博物館聯合央視推出的文博綜藝節目《國家寶藏》,取得了8億人次收看的轟動效應,拉近了文物和觀眾的距離。百集文物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電視和網絡上持續熱播,為觀眾奉上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突出績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在傳播中華文明、豐富百姓文化生活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應當引起重視。”韓鳳芹表示,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所需的費用,是由中央財政與地方政府共同分擔的。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約50億元,但有些地方上應分擔資金沒有到位,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上打了折扣。

另外,一些開放的場館在基礎設施、人員規模和服務內容上存在較大差異,但補助標準是按行政層級區分的,如市級公共圖書館補助50萬元、縣級館20萬元。補助標準一刀切,對規模大、水平高的場館來說是虧本的,而對那些湊合混日子的場館更有利,導致一些場館展品水平不高,內容老套陳舊,很難吸引公眾“眼球”。

“經費補助政策應當加強績效評價,完善激勵約束機制,不能讓免費政策為一些公共文化機構養懶。” 韓鳳芹認為,在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的基礎上,未來工作的重點更應致力於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引領帶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中央財政將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結合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情況,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機制。”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構建多層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努力將“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