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做人莫學宋之問

提到唐代詩人,就不能不說宋之問。宋之問的一生,從向名到追名,從成名到毀名,從名敗到身歿,他自己也許渾然不覺,一生詩意陶然,但旁人和後人都對他的卑鄙厭惡至極。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做人莫學宋之問

宋之問是個才華橫溢的飽學之士,年輕時就曾參與編撰大型文化工程《三教珠英》,編譯以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為首的儒釋道三家精言,結識了張說、沈佺期等文化名流。

有一次,武則天遊幸龍門時,舉行了一場詩歌大賽。左史東方虯率先成詩,武后大悅,當即賞賜錦袍一件,東方先生感激涕零地捧著錦袍,叩謝皇恩。可沒過多久,宋之問寫好呈上,武則天看了讚口不絕,覺得意境更勝一籌,又隨手將東方先生手中的錦袍奪下,給了宋之問。轉瞬之間,錦袍易主。東方虯的難看是顯而易見,而宋之問的喜悅自不必言說。

這次詩賽,點燃了宋之問內心的無限虛榮,發現寫詩不僅可以悅己還能悅人。因詩而名、由文而貴的快感,在披上錦袍的剎那間,如鮮花一般綻放開來,成了宋之問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從此,王公貴族大擺車駕出行郊遊的隊伍裡,少不了宋之問,他也因此結交了大批達官貴人。期間,他攀附上了武則天的寵男張易之兄弟。

文人的悲哀,不在於寫不出好文章,而在於操守的喪失。在酒熱蒸騰之下,宋之問亟不可待地投入了權貴的懷抱,心甘情願地為之炮製文章。誰的聲勢大就往誰家跑,寫文章的人淪落到這種地步,頗有些乞丐的味道。而且,宋之問長相貌美,雖然比不上張易之的“蓮花面首”,但還是比較出眾的,當年還曾有過謀求武則天小蜜職位的舉動,因為有“齒疾”(口臭)的毛病,沒有如願,否則,宋之問的前途還要再風光些。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做人莫學宋之問

公元705年,武則天垂垂老矣,病重不堪,張氏兄弟一倒臺,宋之問就被貶到了遙遠的南方瀧州(今廣東羅定縣)。但時隔不久,宋之問就悄悄潛回洛陽,住在好朋友張仲之家裡。這個時候,張仲之和駙馬都尉王同皎等人正在召開秘密會議,商量如何除掉權臣宰相武三思。好朋友之間沒有避諱,張仲之便將這樣的想法直言相告。宋之問的腦子立即發熱,直覺告訴他,這又是一個接近權要的好機會。他想也沒想,立即轉告了他那個同樣獲罪的書法家弟弟宋之遜,並安排侄子宋曇等人出面告發。因為“檢舉”有功,宋之問等人將功贖罪,又得以晉升進京。弟弟宋之遜做了光祿丞,宋之問做了鴻臚丞,官居五品,換成了緋紅色的袍服。而好朋友張仲之、王同皎等人在牢獄裡接受三提七問、嚴刑逼供,被打得遍體鱗傷、血濺衙堂。

賣友求榮、害友圖進,這是一次致命的人格變異。從媚附權貴到喪盡天良,虛榮心極度膨脹,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以血袍換錦袍,宋之問的這一步,走得令人不寒而慄。

因為武則天不在了,張易之兄弟沒有了,宋之問又將目光移向新政權的執掌者,先是攀附太平公主,得以重用,後見安樂公主權勢日隆,又移舟登陸,極盡吹捧奉迎之能事。

宋之問的轉向之快,堪稱文人之最。寫文章遊刃有餘,但想在政治的峭壁上騰挪跳躍,並非易事。他的反覆無常,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唐中宗想將宋之問提拔為中書舍人,但是太平公主對他已經厭煩了,只輕輕一提他在選拔人才時收受賄賂,情況隨即大變。他從擬被提拔的人選,變成了有問題的審查對象,立即被勒令捲起鋪蓋,再度離京。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做人莫學宋之問

亡命生涯開始後,宋之問又大量寫詩,源源不斷地寄往京城,可惜新上任的唐睿宗李旦不吃這一套,因為卑鄙他的為人,以“獪險盈惡”流徙欽州。到了唐玄宗執政初年,曾經擾亂李唐王室的人員都受到嚴厲的處罰,宋之問被下令賜死。

傳說,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所作《代悲白頭翁》一詩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千古名句,宋之問遂生奪句之心,騙劉希夷來到家中,用土囊活活壓死。之後,宋之問將這一句加入自己的《有所悲》中。此為千古疑案,並無證據,但宋之問在民間的名聲之差,可見一斑。說到底,宋之問的為人,就如他的口臭一樣,令人噁心。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宋之問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失行文人的命運案例,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