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都是讀書人博取出身的主要途徑,我們常常拿古代的科舉考試和現在的高考相比,認為考上大學就等同於在古代中了進士。可你如果真的瞭解古代科舉考試,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天真了,現在的大學上榜和古代的進士上榜根本沒的比,現在的高考狀元和古代的欽點狀元更是天地之別。

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古代的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創立,經過唐宋發展,到明朝時達到頂峰。明朝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只有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童試,參加考試的學生就叫童生;童試是最低級的考試,在古代的地位相當於小學畢業考試,童試合格的叫做秀才。現在才知道古代那些官家小姐眼光都不高,總和秀才私奔,用現在的標準來看,就是白富美和初中畢業生私奔了,當然古代的秀才比現在的初中生畢業含金量還是要高一些的。

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有了秀才資格才可以參加鄉試,鄉試都是在八月舉行,所以又叫秋闈。在明朝,鄉試已經是一個很高的門檻,很多人一輩子都卡在這裡,所以才有窮酸秀才的故事。不過秀才已經有一定特權了,可以見官不跪。鄉試通過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舉人在等級上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生,但地位上擁有比秀才更多的特權。明朝的鄉試可不像現在初中升高中那麼容易,明朝鄉試的通過率最高的時候也才6%,低的時候甚至不到3%的通過率。

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以參加會試,會試三年才舉行一次,要是考三、四次還沒考上你就老了。會試的通過率比鄉試略高一些,也不到10%,比起現在高考50%以上的通過率差的遠了。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生,到了貢生這一級可以說已經是一步登天了,因為之後的殿試沒有落榜的。也就是說會試通過後是包分配工作的,不像現在的高考,考上大學後還要自己苦逼的找工作。殿試只是重新排個名次,分為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也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三甲是同進士出身。

我們現在每年高考錄取人數超過百萬人,而古代能過會試的唐朝時每屆不過二十多人,到明朝時也才兩三百人,和現在的高考相差上萬倍。

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古代科舉比現在高考難的地方不只是在錄取人數和比例上,在考試內容的難度上,也不是現在的高考可以比的。明朝以後,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八股文為主,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也就是說要想會答題,首先要背熟四書五經,不然你可能連題目的都看不懂。八股文格式定的非常死,必須是首句破題,然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後四部分都要用排比對偶的句子來書寫,還要寫成議論文。四書五經都考了幾百年了,翻來覆去的考,格式定死,考生還要答出新意,不能和別人雷同,簡直可以把考生的頭髮都愁白。

高考很難?見識過古代的科舉考試,你才知道現在的高考有多簡單

再看看古代的科舉考試題目,現在高考作文題拿去一比簡直無地自容。明朝嘉靖十四年的策論考題是《安國全軍之道》,萬曆年間是《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還有清朝的《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這些題目一個個都透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的氣魄。現在的高考作文都是些寫什麼感想感悟,或者抒發個人見解,氣魄上就差了一大截。而且古代很多考生的答卷都是議論文,直接就可以作為治國理論和策略的,現在高考作文頂多就是入選《高考滿分作文》。

所以不要在抱怨什麼高考作文難、數學難什麼什麼難了,我們都應該慶幸生活在這個年代,有書讀,有學上,如果是在古代,估計早回家耕田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