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大步迈入全域旅游时代

七星关区大步迈入全域旅游时代

同心城市公园一角(王纯亮 摄)

位于乌蒙山腹地,这里不仅有绚烂霓虹、璀璨灯火,更有峰峦叠嶂、溪流纵横交汇其间。

城市的喧嚣和机械式的生活节奏难免让人身心疲惫,但七星关全域旅游的打造,可以让你在体验城市生活的同时,让身心得到放松和净化。

七星关区孕育着广博深厚的农耕文化,自然景观众多,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这里有“鸡鸣三省”会议旧址,中华苏维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有大屯土司庄园、大南山苗寨、德沟翰林山庄等历史文化资源;有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阿市中寨等自然生态康养旅游景区;有大南山苗寨、三官彝寨等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有毕节同心城市公园、南山公园等城市旅游综合体;有雄嘎苗寨、砂锅寨、橙满园等乡村旅游景点。

近年来,七星关区将旅游产业作为全区重点经济支柱产业进行打造,坚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游客满意度为宗旨,全面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依托“城市集散中心、毕节旅游客厅”的优势,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加强宣传营销策划和旅游品牌培育,加快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拱拢坪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鸡鸣三省”景区、七星古城旅游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小河彝寨、灵峰苗寨、三官彝寨、雄嘎苗寨、大南山苗寨、朱昌花厂苗寨等乡村旅游景点也相继与游客见面。

凭借景区景点、民族村寨、自然风光等特点,七星关区将农业、乡村与生态相结合,依托科研搞开发而建立的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生态观光园纷纷落地。其中,清水铺镇橙满园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作用。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打造,七星关区旅游环境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除传统景区继续保持人气旺盛外,沿线的田野、农场、果园、乡村等也受到游客青睐;自驾自助、背包露营、绿道骑行、登山远眺、采摘垂钓、品尝农家宴等体验游受到热捧,各种农家乐、生态农庄等不断涌现。

近年来,七星关区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目标定位,通过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不断推进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依托“鸡鸣三省”等红色文化景点,推动旅游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朱昌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砂锅寨七星芳香谷景区等大力发展多样化、特色化山地农业观光旅游,重点推进旅游与精品水果、蔬菜、花卉、中药种植深度融合,构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旅游体系,推动旅游与农耕文化融合发展;依托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白马山景区,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依托大南山苗寨、三官彝寨、雄嘎苗寨、小河彝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旅游元素,大力开发“花山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大力开展苗族芦笙舞、苗族情歌、彝寨铃铛舞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演艺和民族体育活动,努力打造主题鲜明的民族节庆旅游,推动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

更重要的是,大批旅游商品开发商和配套生产制造企业在七星关区蓬勃兴起,一批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毕节萝卜、毕节大白蒜、石姨妈豆腐乳、麦香面条、荞面条、荞醋、汇江蚕丝、彝族服饰、苗族刺绣、根艺书画等名优土特产品,也在旅游商品市场初步打响,受到省内外游客的青睐。

以文化旅游为产业核心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不仅仅在推动城镇化建设方面有独到作用,更是在打造文化旅游综合体的过程中,能够使群众增收致富、让生态环境靓丽、让周边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多方共赢。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旅游综合体成为“人文环境优秀、自然生态优异、产业发展优良、居民生活优越”的全面城镇化重要途径。同时,七星关区巧做融合文章,相继被评为“贵州省森林城市”和“中国古茶之乡”。

在打造旅游产业的同时,让人赏心悦目的青山绿色,如今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特色产业。七星关区围绕大扶贫战略行动,立足山区土地、气候和生态优势,将继续在全域旅游上下功夫,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真正把绿色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乌蒙腹地风光好,养在深山人不识”。过去,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了七星关区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七星关区统筹推进国省干道、县乡公路、村组道路3个层级的交通网络建设,不管是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公路建设,还是区内各类基础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其中,积极筹备叙毕铁路、环北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快速推进成贵铁路、草堤至纳雍、深圳路延伸段、金沙至海子街(蚂蟥至吉场段)、大箐至二龙关、鸡鸣三省旅游公路、赤水河沿河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建设项目,以破解交通瓶颈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随着旅游发展的推进,七星关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全国连锁的经济型酒店建设项目不断落地,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持续推进,鸡鸣三省旅游景区、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朱昌现代高效农业观光园等地停车场建设也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全区加快推动“厕所革命”,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

几年时间里,七星关区综合形象不断提升,旅游红利不断释放,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近年来,七星关区充分挖掘自身优质旅游资源,找准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定位,让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举措、农民致富的新目标。构建起市、区联动的旅游扶贫机制,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形成连成一线、打造成片的发展格局。

不断推进“大数据+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路子,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基础情况在线填报系统”的旅游扶贫和全省100个旅游景区规划范围内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纳入 “扶贫云”平台,强化精准管理的旅游“扶贫云”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旅游部门与行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探索出“互联网+”旅游扶贫管理新模式,走出一条兴村富民的绿色之路。(毕节日报 彭香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