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第一次吃扁粉菜的人來說,這是個有點油膩的食物。但是這種當地人都愛吃的食物通常你多吃兩次就能體會到美妙之處了。
所謂扁粉菜,乃是豫殷一種民間小吃,這裡的居民大多把它當作早餐來享用。用料較為考究,用一種較為筋道的粉條做主料,佐以青菜、豬血、豆腐、姜粒,用高湯熬製而成,盛碗之後,舀上一勺紅油辣椒,頓時碗麵上變成如同火鍋底的顏色,紅的泛光,刺激的食客直流口水,就著菜吃的是蔥花大油餅。
如今的我們很難想像,幾千年前的安陽曾經是商朝的古都之一。商朝“逐水草而居”,君主會帶領臣民尋找更合適的都城所在。
商朝第十二任君主河亶甲,自囂遷於相(今安陽東)9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在位第十四年,自亳(今河南商丘)遷都於
北蒙(今安陽市殷都區),將“北蒙”改名為“殷”。盤庚在位第十五年,營建殷邑。商朝中期和後期在此建都282年。安陽殷墟是中國目前為止最早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安陽是甲骨文發現地,周易發源地,有殷墟和中國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滑縣段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可以說,中國有史可考的文化發源地就在安陽。
每天清晨,安陽的大街小巷,都會瀰漫著一種獨特的香味,這香味便來自安陽特有的小吃——扁粉菜。油餅的蔥香,辣椒的油香,再加上用高湯燉煮出來的扁粉菜香。這一切,牽引著眾多的安陽人停車頓足,席坐路邊,以一碗扁粉菜開始自己一天的生活。
安陽人吃扁粉菜一定是到街邊的小店裡,或許更愛直接坐在路邊,但是沒有一家是門面講究,更沒有一個裝修得像是豪華酒店,也只有這樣更能體會到這種民間小吃的獨特魅力。每一個清晨,穿布鞋拉腳的車伕、手拿坤包戴金絲眼鏡的女士、西裝革履皮鞋鋥亮的成功男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男女老少聚集街頭,一人一碗扁粉菜,邊吃邊聊。人們,小吃,晨光,古城街道……這一幕與古都安陽默契相容,不可分割。
扁粉菜在安陽可說是“稱霸一方”,甚至安陽有個地方門戶網站就叫“扁粉菜社區”。可是這麼牛的扁粉菜,一旦離開安陽好像就悄無聲息了。在其他城市,極少能見到扁粉菜的店面,即便有味道也很難保證正宗。以至於一些在外打拼的安陽人,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來上一碗扁粉菜過過癮。
扁粉菜的名字是與一個叫崔連生的人分不開的。 六十年前,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日子裡,由於連年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窮人們別說吃肉,就連一點葷湯也難見著,逢年過節的時候,富人們廚房裡堆滿了大魚大肉,崔連生憑著一身好手藝將它們做成美味佳餚,而家人們卻在四處挖野菜充飢。巨大的反差折磨著這個五尺大漢,他尋思著,怎麼才能用自己的手藝讓家人也讓窮人們吃上一頓既造價低廉又美味可口的東西呢?一次偶然的機會,燴菜這個安陽傳統菜餚激發了他的靈感。安陽的燴菜由來已久,但富人們主要喜歡用料考究、製作精良的“海燴菜”、“上燴菜”,普通的也就是“行燴菜”了,這也是我們現在吃的大雜燴的前身。那麼,能不能在這個基礎上,再開發出一種用料簡單,味道可口的燴菜品種呢?於是他經過多次嘗試,終於用高湯、粉條、白菜、豆腐和豬血調製成了一種新型“燴菜”,起名“雜燴菜”。
解放前出了老城南門就是南關,南關最北頭叫“北在外”,“北在外”的最北端路南的幾間門面就是崔家的祖業產,從那時起崔家就開始經營“雜燴菜”,一直到剛解放後的幾年崔家的“雜燴菜”生意一直不錯,後來實行公私合營,崔家人也隨之去國營單位工作了。
現如今,扁粉菜已經在古城安陽遍地開花,後起之秀比比皆是,這種小吃已經滲透到了每個安陽人的血脈難以割捨。南關“北在外”這個地名已經消失在安陽人的記憶中,但“彰德扁粉崔”的招牌依就赫然“屹立”,店還是那家老店。
在外地人的眼中,也許對扁粉菜嗤之以鼻,甚至覺其骯髒。唯獨安陽人對其情有獨鍾。其實,現在很多安陽人並不瞭解扁粉菜的歷史由來,但是都會清楚地記得,自己是從小吃著扁粉菜長大的。在這以後,無論身在何處,扁粉菜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一種牽掛。寄託著安陽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此刻,扁粉菜的發展史已經不再重要。那些歸來的遊子,吃上一碗扁粉菜,便是自己對家鄉眷戀的最好表達。對於安陽人來說,扁粉菜養育著他們,故鄉的熱土養育著他們。所以,在安陽人的眼中,扁粉菜的味道,便是家的味道。銘記的不僅僅是一碗菜,裡面包含了太多的情感,那是伴隨我們成長的甜美回憶,那更是故鄉對我們的深情召喚。
扁粉菜的香味還在街頭瀰漫,安陽人對扁粉菜的喜愛依舊代代相傳,而安陽人的扁粉菜情結也在無聲無息中延續著。
食物
是一座城市歷史人文的彙集
跟著當地人的腳步
用味蕾
記住一座城市的味道
圖片來自於網絡
閱讀更多 國家人文巡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