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晚清时的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

川军六十六师冯天魁

十几年前我做历史老师时,每次讲“半封建半殖民地”概念时都十分痛苦,偏偏这还是近代史的第一课必须讲的。

本质上说,“半封建半殖民地”本身就是伪概念,是不应该套用到中国历史上来的。

中国不存在或者说,最起码在秦汉之后的两千多年是不存在封建社会的,封建社会的概念只适用于中世纪前后的欧洲,那是典型的分封制王国,可以说是封建社会。

但在中国,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后,其实是传统的皇权专制体系,和欧洲的封建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应该套用封建制这概念的。

殖民地概念也是如此。如果说美国殖民地或者拉美殖民地,殖民地嘛,移民垦殖,那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至于什么非洲、印度之类的所谓殖民地,就基本不怎么符合要求了。说到近代中国,几乎可以说完全不符合。

正因为如此,才会在殖民地前加个“半”字吧!然后,即便是半殖民地的概念,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因为别说一半,就是百分之一的殖民因素都不存在。

近代中国,以鸦片战争开埠通商为开始。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鸦片销售,而是逼迫中国开口通商,通商就是做生意,和殖民没有关系。

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割香港、开租界吗,算不算殖民地活动?当然不算,不管是割还是租,西方列强都没有要殖民的想法,而仅仅是为了通商捞取好处提供方便罢了。

更何况,为西方人提供方便的弹丸之地,和中国偌大的疆土、海量的人口相比,其实是不值一提的,根本轮不到殖民中国,反可能会被中国化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应用到中国历史的解释体系尤其是中学教科书的概念灌输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或者直白的说,根本就是错误。

据说,这是马派历史学强塞给中国的吧,以至于沿用了几十年,也算是莫名其妙的奇葩一朵。

我是做历史普及的,不用谢我,应该的,必须的啊!


坑爹史册

中国靠大,日本靠强,泰国靠巧

近代以降,亚洲许多国家都沦为了西方的殖民地,唯有三个国家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另一个是泰国,关于这三个国家为什么能够避免被殖民,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靠大,日本靠强,泰国靠巧”。

那么,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对近代中国有殖民野心的国家有很多,但是最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真正殖民中国。历史上,中国曾经很多次亡国,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如宋元易代,明清易代,但是那只是民族之间的政权轮替,与近代西方国家想要对中国实行的殖民不一样。自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就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先后与列强之间爆发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等大规模冲突,虽然中国所遭受的损失一次比一次大,但是最终都没有使中国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

广大、均势、奋斗:


当然,首先就是因为中国足够大,无论哪个列强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吞并中国,西方列强多是通过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地重要城市设立租界的方式来对中国的政府和社会施加影响,因为没有足够的实力,所以列强们都倾向于保留中国的中央政府,意图实行以华制华,但是实际上即便是中国的中央政府,包括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次,西方列强乃至日本在中国形成的均势也是导致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原因。英法美日等国之间,在侵略中国的问题上,没有足够的实力独自占领中国,因而在中国形成了均势,每一个国家都不会允许另一个国家对中国的影响过大,这就很好的避免了中国被殖民的命运。

当然,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的奋斗与努力也是避免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如果单纯够大,而内部一盘散沙,像印度那样,仍然不能避免被殖民的命运。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爱国志士,在抵抗侵略和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奋斗不息,中国才有了后来的胜利。


青年史学家

科学的解释要有一般性,不能搞特殊理论或者套儿中套儿逻辑!

每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期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国历经四代人终于走向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征程当中,在此期间也失去了外蒙到朝鲜以北的大片领土。无佣网在周末时间带大家回到十九世纪那个世界大势当中,从科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说那段民族历史,同时厘清目前对于历史上种种误传的解释。就让我们从19世纪展开吧!

1、英国霸权思维助日不落帝国成型

英国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这是不是事实?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英国人经过几代人的积极进取先后取得全球海洋霸权以及陆上霸主地位,日不落帝国最终成型。在一八五〇年,英国人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的主要地区有欧洲的地中海和波罗的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非、中东到南亚的战略突角--印度、澳州大陆和新西兰、北美大陆。英国人所有实控区内人口总和超过四亿五仟八佰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而英伦三岛的人口仅两仟七佰伍拾万。相比之下,当时中国人口约四亿三仟万。

英国海军控制波罗的海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法国和俄国威胁英国,同时保持两强在欧洲大陆处于均势,维护自己对于北欧大陆的控制。在地中海到黑海一线,英国在保持地中海沿岸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对手,防止结盟把威胁英国人南下和东进,而在黑海的存在就是防止俄国获得黑海出海口,阻止俄国的快速崛起。英国人对于欧洲大陆的均势战略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直到英俄在中亚的争夺战中败北而结束。

顺着非洲大陆南下,南非是英国必须控制的战略重地。南非连接着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埃及苏伊士运河(TheSuezCanal)通航前很重要的海洋航运交通枢纽。在中英鸦片战争前后的风帆动力时代,商船和军舰都需要停靠岸边检查和维修以保证船体安全,人员需要休息并补充饮水和食物,南非的地理位置极佳,多处位置适合建设港口,英国人必须控制这个向东远望亚洲的"南非角"(英国人语)。

再来看美洲。英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北部和美洲大陆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上与欧洲大陆更近。由于英国整个国力的局限,其对于欧洲大陆的控制只能采取均势平衡,而对于美洲特别是无主之地的北美区的控制相对来说就采用实控了,但我们知道在十八世纪末美国通过联合欧洲大陆的法国人打败了英国人取得了独立,但英国人为了维护其全球霸权又联合美国人打败了法国人,主要思路就是防止法国从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对英国本土形成夹击之势,防止法国坐大因此支持美国向西扩张。很多人不理解英国人为何在美国人向西扩张时全力支持态度,都认为英国人脑子短路而导致美国坐大,其实不然,在当时情况下,若英国再对美开战,美法的东西夹击会让英国本土如坐针毡更快速的瓦解其全球霸权地位,所以英国人的精心计算下让默许了美国向西扩张,美国人也很懂得英国人害怕什么就承诺什么,双方一拍即合。

2、英国在远东地区的均势战略

英国人对于全球霸权的经营中使用的均势思维在远东这片土地上再一次应验。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俄国人一直想在黑海寻找出海口,把经济贸易及人员往来向欧洲伸展来获取利益。当时的德意志帝国还未统一,中西欧国家与俄国在欧洲大陆在英国人的运作下保持均势,俄国人就把目光放在了黑海这片海域,但周围的几个大国都坚决反对,之后就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当然,霸主英国为了维持该地区的均势而助力其它国家向俄国宣战和战争协助,而其它国家也愿意在英国的支持下反对俄国坐大威胁自己的生存。

俄国人的眼光开始全力放在远东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俄国、英国、日本以及后来德国、法国和美国成为搅动远东地缘风云的几方势力。先来说说"远东"这个地缘概念。站在西欧地理上往东方看,把如今的土耳其称为"近东",直译为"近处的东方",把波斯湾周围的一片地区称为"中东",直译为"不远不近的东方",把东亚中日朝到东南亚这块区域称为"远东",直译为"遥远的东方"。要注意,这三个词并不是严格的地理词汇,仅仅是口语,但无佣网为了表述方便,借用了这三个词汇。

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获取不冻港,但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人把眼光投射到远东的东北亚这块土地,企图通过获得朝鲜和大清的东北三省获得不冻港。在经过近四十年的等待后,由于铁路的出现,俄国人终于有机会随意的翻越乌拉尔山通过铁路深度搅动东北亚这块地方,如果铁路修建成功,俄国至少可以扩张自己的东北亚的存在,影响英国的全球利益。

俄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开始修建西起莫斯科,西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线,铁路线几乎横跨整个亚欧大陆。以铁路为纽带,俄国的崛起似乎势不可挡,英国人为了防止俄国对于其霸权的挑战,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寻求帮助清政府发展中国军事力量,试图让中国更强大一些以抵挡俄国人独吞中国威胁自己的全球霸权。为此,英国人在支持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同时,也在其控制下的印度试图向北边的青藏及中亚地区积极扩张以抵挡俄国人南下的压力。

可以说按无佣网有关专家的说法,远东这片区域,由于英国人鞭长莫及,消灭大清国后面临运营成本高收益低的局面,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控制清政府来控制弱势的大清国比消灭后让俄国独食要好--这就是霸主的全球"霸权思维"!"霸权思维"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实例,但是由于中国统一的时间太久,到了大清几代人中,很少有人能够想起来了,运用更是困难重重。

3、英国人支持"洋务运动"

在中英两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大的不是英国而是俄国,英国本土距离大清国比较遥远鞭长莫及,只好采用控制清政府来控制整个大清的办法服务自己的大局利益。所以我们看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只割让了地理位置重要的香港岛作为其殖民地,而不灭掉清政府占领大清国。但是,英国人也注意到,大清国北面的俄国在步步蚕食中国领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20多年里,获利最大的并不是英国人,而是俄国人,俄国人逼迫清政府割让了大片领土。

英国人经过一番利害计算后,认为必须要扶植大清国加强实力来协助自己抗衡俄国对自己的挑战,英国人开始寻求帮助清政府发展铁路大动脉和军事工业,让大清国帮自己分担俄国从中亚到东亚一线南下的压力。

4、英俄争霸导致日本崛起

中国的洋务运动并没有按照英国人的计算率先发展铁路,而是发展海军,先后建立了北洋舰队、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但是由于李鸿章一代人并没有全局思维,也并没有发现铁路出现的时代意义,这也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英国人、俄国人和美国人对铁路感触最深。英国人发明的铁路,首先威胁的就是英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在铁路出现不久,美国人就通过铁路把东西两端的国土连成一片,整合资源全力发展经济和海防力量,欧洲大陆也企图大力发展铁路来降低运输成本推动贸易发展,壮大国力。俄国人则通过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获取远东的铁矿和煤炭资源,发展工业壮实国力,这一切都被英国人视为威胁,当然大清国的命运也在此出现了重大转折。

由于大清国的洋务运动没有优先发展铁路这项能够一举改变自身弱势地位的正确举措而优先发展海军,导致大清国放任拥有巨量的煤炭而不用,同时也失去了整合国内经济资源的战略机遇期。但由于大清国领导层的眼光短浅,采取了消极的内海防御战略,等于直接让出了朝鲜半岛和连接日本与朝鲜半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对马海峡。日本人看到英俄争霸时机里英国的全球霸权考量而采取与英国交好,希望借助英国势力来帮助自己扩张朝鲜半岛到大清东三省的地盘,同时能够帮助英国抵御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因为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行动会导致日本人永远龟缩在狭小的岛屿中。

其实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就开始放眼世界,逐步考察大清国和西方列强各国的状况,本想联合大清国抵抗西方列强和美国对日本本土的蚕食,但考察之后发现大清国的领导者们已经失去了从全局看问题的思维能力且大清国国势日衰,日本遂考虑运用"远交近攻"战略联合列强壮大自己的力量,蚕食大清在东亚的利益。日本从蚕食并控制了琉球群岛开始了它作为大国搅动世界风云的征程,利用中法战争之机削弱大清国的军事力量(日本支持大清国对抗法国与英国支持大清国对抗俄国是一个道理),日本对甲午海战时间的把握就是在英俄在远东的争霸战开始不久后实施的。日本人在二战后总结历史时说日本有三次以国运相赌的历史,其中之一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了,当然赌赢了,大清国割让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岛到朝鲜的整个利益。

日本人第二次以国运相赌的是"日俄战争"。由于俄国人在远东的积极扩张,吞并了大清国东北全境和朝鲜,英国一直保持的远东均势平衡被打破,在英国霸权的运作下,除法国外的其它国家均支持日本对俄开战,让日俄在远东保持均势,以其从均势中获利自己的国家利益。日俄战争的结果是日本胜利,但马上日俄均认识到日俄不能相互消耗否则英国为首的几大列强会坐享其利而握手言和。日俄在东北展开了一系列和谈,和谈的目的就是双方如何划分各自在东北的利益问题。伊藤博文在哈尔滨遭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写照。

大清灭亡后,又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日本人在纵观全球局势的思维考量下暂时停止了在东亚的军事行动,暗地里不断进行渗透,直到一九三一年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时间里发动事变控制整个东北三省驱赶俄国势力,这一次又赌对了。但是,由于日本人的野心膨胀,悍然发动了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变激起全中国人民的反抗,日本放弃了步步蚕食他国利益的传统妄图灭亡中国。结局大家早已知晓!

5、结论

今天,无佣网带大家回首那一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时,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只要也只有努力进取方可至强当至胜,除此之外,并无他途!


无佣网

晚清时的中国,清政府的统治力量逐步衰落,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形势下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呢?针对这个问题,有书君认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原因。



一、内部原因


1、清政府发起自救运动


在19世纪60到90年代,面对外敌入侵的威胁,以恭亲王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首的洋务派人士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进行的一场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虽然此次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客观上,洋务运动确实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另外,在洋务运动期间,晚清政府组建了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曾一度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力量。之后,晚清政府继续大力发展海军,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清朝已经有了四支海军:南洋水师、北洋水师、船政水师和广东水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国民间众多有志之士纷纷发起救国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各种起义。这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用大刀和肉体与联军抗争,以英勇的战斗精神一次次地打击西方侵略者,从而阻止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这些民间救国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让西方列强意识到,虽然中国政府的抵抗力不是很高,但是民间的力量还是很强的,而且意识到中国还有强大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凝聚力,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被彻底消灭的。


3、中国领土很大

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清王朝的巅峰时期,领土面积达到了1500万平方公里,而欧洲面积只有1016多万平方公里,但欧洲就有几十个国家,而且每个国家的面积都很小。这些小国想完全占领中国这辽阔的土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4、中国人口多

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晚清时期,中国人口已达到四亿人以上,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5%以上,而西方列强国土面积小,人口自然也少,比如,当时已纳入世界大国之列的英国,人口也只有四千多万。所以,在当时,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想独吞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5、中国思想文化凝聚力强


然而,要成功守住自己的国家,单靠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还远远不够,必须还得有统一的思想文化,因为当国家有着强大而统一的思想文化,人们的精神力量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才能顽强地抵抗外来的侵略。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加上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造就了中国人无比的民族自豪感,每个中华儿女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而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国家被吞并。所以,即使西方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根本无法动摇中国人的意志。


二、外部原因


西方列强彼此间有着利益冲突,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各不相同,同时也被互相制衡着。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谁都不能容忍某一个国家独吞这么大的一块肥肉,所以,他们只能各自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以美、日、德为主的新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中国的侵略上。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根本就没有能力,也不可能独吞整个中国而使之完全变成某一个国家的殖民地,他们顶多也只能在中国领土上占领一些地盘而已。



有书共读

虽然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曾经对西方列强说过这样献媚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西方列强大爷大叔们,你们好,如果你能看上中国,有什么好的东西尽快拿走,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你高兴,做什么都行。

但实际上作为清朝的最高掌权人,不要说慈禧太后,就换成任何一个最差劲的皇帝,他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国土恭手送上,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皇帝的尊严和一个帝国的体面。毕竟在其他国家面前低三下四,割地赔款是一件比较丢人的事。

应该说清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冯子材越南抗日抗法,就为维护中国南方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良好的表率。再来看左宗棠领兵新疆抵抗俄罗斯,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粉碎了俄罗斯企图占领新疆的野心。

西方列强和清政府的实力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也是大概率事件。弱国无外交,在丛林法则面前,割地赔款也是正常的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都是一个事实。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因素。

就是中国领土够大,可以大纵深,大包围。

抗战中间,日本那么强,为什么没能消灭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领土太大,可以依托有利地形,进行节节抵抗。在一些特殊的时期,还可以组织几次反攻,收复一部分失地。而日本人本来兵力就不多,又要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做防守。最后进攻的兵力就十分有限,面对数倍以上的中国军队,打胜的概率就小了很多。

要知道中国领土的面积和西欧差不多,而西欧就有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面积都太小,在战略上缺乏纵深,没有迂回作战的空间。这一点也是二战中间,希特勒利用闪电战,几天或十几天就能消灭一个国家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本国面积太小,人口自然也少。就算他们有心把中国变成殖民地,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兵力来占领这些地方,并且还要分兵把守。

换言之,西方列强根本就没有能力吃下中国,顶多也不过占领一些地盘,作为向中国推销自己产品的根据地。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文化。

中华文化是全世界文明中间位数不多的,在几千年里没有被打断和割裂的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尽管在历史上我们也有被少数民族消灭的历史,但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这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能永久存在的根本原因。

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对于一个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想铲除它比消灭一个国家还要难。中华文化已经深深的渗透到我们的思维和思想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尽管西方列强也在向中国长期输出文化,并且传播宗教。但这些在中国都很难形成主流文化,我们传统的文化不管是好是坏,他们都住在这,中国社会的规则和行为方式。

也就是说,西方列强很难在思想上占领中国人的大脑,也就没有办法消灭中国和彻底占领中国。


新知传习阁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列强为什么要有殖民地?

殖民地相对于列强来说,主要是什么情况呢?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西方列强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控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

殖民地能给列强提供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商品倾销市场,一个是廉价的资源。

对十九世纪前期的西方列强来说,主要缺乏的是廉价的资源,以此来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获取高额利润。而到了十九世纪晚期,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列强更需要的是市场,而不是资源。

也就是说,前半期是供应不足,需要从殖民地掠夺,后半期是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更需要开发新的市场。

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列强对殖民地的需求情况是不同的。十九世纪上半期之前,列强对殖民地都是以低廉的成本进行控制,然后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而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大多数列强更需要能够商品倾销市场,而不是直接掠夺资源来进行生产。

当然,对于后发现代化的列强来说,他们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初级阶段,还是倾向于能够建立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例如德国和日本,意大利,他们都更希望得到更多殖民地。但这时候能够瓜分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经被瓜分完了,没给他们留下多少。所以,他们需要发动战争,从帝国主义前辈手中夺取殖民地。

中国被打开国门的时候,与非洲或者拉美那种殖民地完全不同。虽然中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列强,但是中国的政治并不能算是特别落后。中国有成熟而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机器,有成熟发达的文官官僚体系,有自己的文化,而是以此为傲。

所以,对列强来说。要把中国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就意味着要投入极高的成本,甚至会超过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这对志在获取超额利润的帝国主义列强来说,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

相反,只要他们能够以武力威胁和敲诈清政府,迫使清政府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开放市场,并且维持基本的政治秩序,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列强虽然也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但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而不是彻底推翻清政府。甚至于在清政府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宁可帮助清政府继续维护统治。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

所以,我们如果看看晚清历次丧师失地的反侵略战争中列强投入的兵力,就会感到很屈辱,因为对方完全是用武器和军队之间的代差优势非常大,所以他们投入的兵力往往很少,也可以获得碾压式的胜利。

而且,在中国国门被打开的时候,列强之间的均势已经基本达成,谁也不愿意冒险投入巨额的成本来推翻清政府。只有临近中国而且是后发现代化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和俄国对中国有领土诉求和征服欲望。但这是不符合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的,他们就会出面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甲午战争之后的三国干涉还辽。在英法俄三个列强的压力之下,已经通过战争占领并且得到清政府同意占领辽东半岛的日本,被迫将辽东半岛还给中国。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晚清时代的中国虽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却没有变成完全的殖民地,至少统治中国的并不是列强派驻的总督之类,而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政权。

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初期被打破了。尤其是再一战之后,列强实力受到严重损失,从而也失去了压制日本的扩张冲动的能力,所以日本成为了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个试图全面征服中国的帝国主义国家。


萧武

从两个方面来回答把,对内与对外。

一、就西方列强角度来说。

1、晚清时期,列强集体涌进中国,瓜分利益。其中就包括日、俄、英军、美、法军、奥匈帝国、意大利、德国。在当时都是属于时间强国,相互牵制,就当时局势,不允许中国成为哪一个国家的殖民地。

2、在列强当中,靠近中国领地的就只有日本与沙俄,其余都在西欧,距离太远。沙俄内部斗争不断,属于二流列强,而日本在当时仅仅只是英国扶植的代言人,都不足以使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

3、列强侵略中国,除掉不能吞并中国的日本和沙俄,更多的是在于赚钱而不是圈地。他们更希望中国是一个原材料的采集地,加工地,销售地,然后带回去金钱而已。列强通过控制当时的晚清皇朝,比自己直接统治管理要简单的多。

4、1914年,一战爆发,列强忙于各自战事,列强矛盾升级,为清政府赢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5、印度的殖民化,使得列强投入了太多精力进行管理与镇压反抗。吸取了教训

二、就中国本身角度来说

1、中国本身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地主阶层。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与西方的资本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于把中国变为殖民地没有任何意义。

2、5000年的封建制度根深蒂固,在君主集权的封建朝代,人们更愿意相信本地政府,使得清政府得到了延续

3、长期领先与世界文明形成的强烈自信心,激起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其中就包括义和团起义、三元里抗英运动、抵制美货运动等

4、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才辈出。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就说过“瓜分中国实属下策”


笑尝历史百态

对于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点,中国足够大。

大家都知道,清王朝巅峰时期,领土面积达到1300万多万平方公里。这种规模体量,在任何时代,世界上也拿不出一二个。想侵略中国的那些西方殖民者,本身体量人口就不多,想完全占有这些土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儿,当然了如果没人住那也是无用。别人甚至可以直接占领了。所以这就涉及到第二点。



第二点,中国人口足够多。

中国自古以来基本上人口在世界上的排名除了个别战乱年代之外。大都能稳居世界第一。在清末期的时候中国人口已经达到4亿以上了。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5%以上,这是一个极其恐怖的数字。要知道当时的世界超级大国英国人口至到清朝灭亡时也不过区区4000万。可以想象,在此规模下任何一个殖民者想单独吞下中国。都会犹如蛇吞大象,压根吞不进去,何况各殖民者之间本身在华利益各不相同,也是互相制衡的,谁都不希望另一方把中国这块大肥肉被别人独吞!当然,人口多,若分布均匀一点就更好了。当年外东北地区之所以能轻易的割让给沙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那里人口过于稀少。

第三点,清末中国国力尚可。

正所谓瘦死骆驼比马大。依托中国庞大的国土和人口。这么大的基数摆在那,中国再穷,只要不是作死瞎折腾,总体国力放在世界上仍然是可观的。就如现在的印度,基本上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但总体国力放在世界上来说仍然不弱。所以清朝末期中国政府依托这种国力,哪怕科技等严重落后,他仍然可以通过金钱等手段得以维持一只可供使用的军队!假若不是慈禧老佛爷为首的满清贵族保守软弱,换做是一位有作为的铁腕统治者实行制度等变革的话,中国完全可能在清末实现中兴,彻底改变中国历史命运。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凝聚力足够强。

大家都知道印度,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印度那么广阔的面积和众多的人口却仍然被英国殖民了两三百年。为什么呢?别的原因我不多说,但众多史学家公认的一点就是,那时候的印度次大陆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的思想文化,没有足够的民族凝聚力是造成印度被英国殖民那么久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在这点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基本就是儒家思想统治史。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思想传了那么多年。在中国仍然掀不起多大波澜。可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历史长时间在世界上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更是造就中国人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虽然清末的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认识到中国并非还是那个心中想象的天朝上国。但是每一个有自尊心的华夏儿女,无不希望中国能恢复祖先的荣光。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那一刻起,使每一个有民族认同,有自尊的中国人为中国强大,统一而前赴后继!其中义和团运动和后面一系列的革命之所以产生,不能不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跟这些有关。西方列强也是通过义和团等运动,认识到中国人这种潜在的又根深蒂固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彻底放弃了完全殖民中国的想法,因为这样代价太大太大,得不偿失!后来的日本侵华战争失败就是明证!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还有很多的外在因素,比如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之间战争也是不断,并不可能完全把心思放在中国,以及各西方殖民者离中国距离太过遥远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赋述了,如若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或意见,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史壳郎

这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有关。

此时,一批后起的资本主义大国羽翼渐丰,对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构成了威胁,如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经过明治维新得以强大的日本等。它们志在重新瓜分殖民地,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推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在这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尚未彻底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对于瓜分中国一事,日本率先做出尝试,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夺得了台湾和澎湖,但在辽东半岛的问题上却遭到了法、俄、德三国的干涉。这意味着列强在对中国的瓜分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


而在此后的庚子拳乱中,德、日、俄三国出力最大,而这三国也是对瓜分中国最热心的。但最终列强在瓜分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各国激烈争执后发现,如要维系当时国际局势的稳定和均势,必须继续支持清政府,放弃瓜分,并实行更广泛的门户开放和利益共享。所以联军主帅德国人瓦德西元帅才会很无奈地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当然,中国人的抵抗也是一个因素,但其实这对列强的影响不大,列强或许是对东南地区几个结成互保的督抚比较挠头,才不敢公然瓜分中国。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直到一战结束,列强对中国利益的争夺一直喋喋不休,谁都不想放弃这块肥肉,但谁也不能独吞这块肥肉,所以保持中国在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显得至关重要,而中国也就在列强争夺的夹缝中勉力维持着半殖民地的现状,没有沦为某个强国的殖民地,也没有被彻底瓜分。

那么为什么在19世纪中期,英国一家独大却也没能彻底殖民中国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殖民手段的变化。19世纪中期,采用直接占领土地并掠夺人民的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而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完成,机器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滞销产品,列强最需要的是广阔且购买力强劲的市场,以及丰厚的原料产地,以实现可持续的再发展。所以,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孜孜以求的并不是什么赔款,而是清政府对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的认可,开设通商口岸、获得关税协商权成为英国最喜欢的权益,而单纯占领土地的殖民手段已经过时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是当时前现代文明中统一程度和凝聚力最强的。而当时英国虽然经济军事实力均远超中国,战胜清朝军队足矣,但当时英国仍处于冷热兵器兼备,蒸汽风力并用的过渡发展阶段,加之须从英国本土和东印度调集兵力,彻底征服中国难度太大。


达摩说

晚清中国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之下,没有沦为殖民地,真是一件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1,第一种解释——中国国土大、人口多、战略纵深。

这些客观条件并不足以遏制帝国主义的野心!

印度够大吧?当时的印度包含今天的印度,加上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么大的国土,照样也只是英国盘子里的肥肉。

论人口众多和战略纵深,非洲也很好,但是被瓜分得支离破碎,现在也拼不起来。

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照样被多国部队入侵,要不是俄罗斯战斗民族特性,照样也是殖民地。

第一种解释,太肤浅!

2,第二种解释——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促使帝国主义不得不改变策略。

这是教科书式的解读。这个解读下面,有证据: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别逗了,义和团打击敌人的方式是杂耍魔术吓唬人?还是超级炮灰溅他一脸血?

义和团向着炮火冲锋的打击,和慈禧向十一国宣战的怒火,给列强唯一的教训是——学渣必须揍,否则永远不知道好好学习。

另外,各地不断出现的反洋教运动,以及士绅对洋人的妖魔化,并不足以打击洋人,就是有些恶心而已。

3,第三种解释,丹水君说,是列强之间的均势促使他们无法瓜分庞大的中国。

(1)洋务运动虽然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却也使中国有了近代化国家的雏形。大一统的传统,也让尾大不掉的督抚不敢轻易独立。

(2)以侵占土地为能事的英法俄在衰落,而新兴的美日德更看重商业利益。尤其是美国,开起来新殖民主义——不侵占土地,经济上把你掏空!

(3)大多数列强离中国太远,只有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小瘪三离得近还野心大。英德美法不允许俄罗斯和日本占领中国后出现国力膨胀。

因此不得不说,我们是一个幸运的国度,清末免于亡国,抗战中得到美苏外援,真的印证那句话“老天爷保佑华夏!”

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