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抗战时期的军队编制是什么?

浪人小贱

二战时期的中国军队,虽然装备非常落后,但是编制体系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化。



此时的中国军队,基本的战斗序列都已经按照军师来进行编制,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即使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也依然只是一个军的编制,并没有玩出什么花来。


一般来说,一个军是一个高级战略作战单位,而师是基础战略单位,这一点在国军身上尤为明显。他们的调动和进攻,基本上都是以师作为单位进行编成。由于人数上较少,共军没法像国军那样以师为单位作战,但是基本上以团为单位还不成问题。

在当时,一个国军师整编大概有九千人,其战斗能力大约能和日军一个大队打个平手。一个大队,也就是一个营。这绝不是瞎说,纵然是著名的昆仑关之战,日军自己都承认是一场大败,杜聿明的最精锐的第五军也就只能战胜一个旅团而已。


青言论史

正规编制是战区-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大致是这样。有些特殊情况,比如第18集团军直接下属师一级单位。另外师旅这2级作战单位比较奇怪,曾经出现过一个师下属2旅4团、2旅6团、3旅6团、3团制这几种情况。

其中战区作为最高建制,由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到1945年时国军共划分12个战区,战区司令长官通常为上将(二级、一级)。下一级是集团军,集团军通常由集团军直属部队和3个军组成,集团军司令为中将或上将。军一级为集团军下属单位或者由战区直属,通常编制军直属部队和3个师,军长为中将军衔。师为国军基本作战单位,下属师直属部队核2个旅或3个旅或3个团,师长为少将或中将军衔。旅一级比较特殊,开始由师下属,后来经常以独立旅的形式出现由军或者集团军直属,旅长为少将军衔,少部分上校军衔。团一级由师下属或旅下属,通常编制团直属部队和3个营,团长为上校军衔,少部分为中校。营一级由团下属,编制营直属部队和3个连,营长为少校军衔,少部分中校军衔。连一级由营下属,编制3个排,连长上尉或中尉军衔。排由连一级下属,编制3个班,排长中尉或少尉军衔。班为最小作战单位,一个班由10个人组成,班长中士或下士军衔。

最后,特别是地方部队,实际编制与预定编制根本不一样,有的吃空饷,有的私下扩编。就比如亮剑里面楚云飞358团虽然是一个团,但是拥有多达5000人,比一个旅还要多。有的大量部队人数根本不够,存在缺编的情况。


雏菊西瓜Peterpan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国抗日军队的编制体系大致以1938年的武汉会战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由于抗日军队的构成非常复杂,既有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实力派军队、杂牌军,也有我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还有在敌后作战的游击部队(如忠义救国军、部分东北军和西北军等),所以编制并没有彻底标准化,仅能以国民党中央军和“中央化”的杂牌军为基准。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复杂的军事形势)

第一时期,抗日军队的序列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辖十大战区;战区下辖军团(兵团、路军)级编制;之下分别是军、师、旅、团等战役或战术单位。比较显著的特征第一是甲种师有旅级建制,第二是军团级建制的称谓比较混乱,既有新军阀混战时期的“路军”,也有临时组建的“兵团”。

比如授予红军的番号起初是原广东军阀的“第八路军”,有薛岳在兰封会战中指挥的“豫东兵团”和武汉会战中指挥的“武汉卫戍区第一兵团”,还有在淞沪会战中开始组建的胡宗南“第十七军团”等战区以下、军级以上的正式编制;兵力也不尽相同,比如在台儿庄战役中,汤恩伯的第20军团是中央军嫡系,辖三个主力军8万余人,而西北军余部庞炳勋的第3军团则只有五个团1万余人。

(抗日战争初期的战区划分)


战区的划分之前有专文回答,当时日军的主要进攻区域是华北和淞沪,因此根据兵力布署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蒋介石的军委会将全国划分为十大战区,根据战争紧迫形势的不同,华北和淞沪最先组建第一(华北大部)、第二(山西、绥远)和第三战区(淞沪苏浙)的指挥机构,稍后成立第五战区(山东、江苏),直至十大战区组建完成,期间略有调整。

第二时期,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日双方都有时间坐下来对军队的序列和编制进行调整,蒋介石在衡山召开“南岳军事会议”期间,一是军事总结和检讨,一是整顿部队的序列和编制,由于日军已经攻陷相当地区,则首先对战区进行了调整,与日军对峙的主要战略方向上,江南有顾祝同的第三战区(苏、浙、赣南),薛岳第九战区(湖南和赣北),张发奎的第四战区(两广),宜昌失守后,又成立了陈诚的第六战区(鄂西),同时增加了两个游击战区(冀察和冀鲁)。

(各战区主官变动情况)

调整重点之一是将所有的“军团、兵团、路军”全部更换为“集团军”编制,第八路军更名为“第18集团军”(二战区),汤恩伯军团更名为“第34集团军”(五战区),罗卓英指挥赣北的“第19集团军”(九战区)等等;集团军下辖军,军下辖师;重点之二是取消了野战部队中的旅级编制,以使战役指挥更加顺畅和灵活。

以中央军第74军王耀武的51师为例,淞沪会战前由乙种师(三个团)升格为甲种师,辖两个旅(151旅和153旅)四个步兵团及师直属队,南岳军事会议后取消旅级,变成师直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个“野战补充团”,所属的步兵团数量仍然是四个,但旅级编制已不存在;作战序列划归第10集团军指挥,不久改编为“攻击军”后成为军委会直属(第1军、第2军、第5军和第74军)。另外增加了“委员长天水行营”和“委员长桂林行营”两个战区以上的机构,事实证明纯属多余。

(第二时期的编制举例)

巧合的是,日军随即也将主力师团的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的“四单位”编制,调整为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的“三单位”编制(双方都在师级司令部设置了步兵指挥官一职),看来旅级建制在战争中确实影响到了指挥效率,中日双方不约而同进行了编制修改。

到抗日战争末期,为了配合滇缅反攻和美军在华东沿海登陆(未实施),军委会又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以何应钦为首任陆军总司令,将西南地区的主力部队跨战区组建了四个方面军,分别是卢汉的第一方面军、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汤恩伯的第三方面军和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方面军下辖集团军,不过这一编制存在时间较短,日本投降后不久就取消了。同时增加了孙连仲第十一战区和傅作义第十二战区。

(军委会委员长、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和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

篇幅所限,不作细节展开,军委会--委员长行营--战区--集团军--军--师--团的指挥体系,是抗日战争中后期的标准序列,军以下部队编制则基本调整为“三三制”。


度度狼gg

全面抗战开始前,中国武装力量鱼龙混杂,编制不统一,大概有国民党领导的中央军、地方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东北抗联等等。

国共合作开始后,由国民政府军委会统一整编国内各武装力量。由于战局瞬息万变,不少武装力量没有完成整编就开上了战场。

从七七事变开始直到武汉会战结束这一阶段中国军队很多部队依然沿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甚至军阀混战时期的番号和序列。

这一阶段全国按地域共划分为第一、二、三、四、五战区,下辖若干集团军、兵团、军团、路军、新编军、预备军、军,再下面就是师—旅—团—营—连—排—班。总而言之是部队中高层一级建制称谓相对杂乱,兵力数量也相对不统一。

1939年武汉会战结束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军委会开始根据敌我双方战场态势和各部队现状重新整编部队。

首先是战区从5个增加到10个,战区以下基本以集团军为主要称谓,先前的兵团、军团、路军全部整编为集团军,集团军下辖军,军辖师,师以下各级称谓不变,同时在沦陷区组建游击军,长江沿线还组建有若干江防军,建制相当于军一级。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各根据地广泛设立师旅一级的军区、团一级的军分区,统一领导区域内的武装力量。

战争末期,随着滇缅战场的开辟,国民政府又成立了战区一级的中国远征军和集团军一级的中国驻印军。同时为了配合远征军作战和美军登陆中国,军委会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将西南地区的若干部队整编为战区一级的4个方面军,按序号分为第1、2、3、4方面军,下辖若干集团军和军。至1945年8月,中国军队编为12个战区、4个方面军。


世纪战争大揭秘

下面以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划分给我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编制为例吧。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改成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由我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由朱德老总任总司令、彭老总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副参谋长,下辖三个师:115师、129师、120师,每个师两个旅,每个旅两个团,人员编制定为每个师15000人。


第八路军原本是粤军李济深的部队番号,由陈济棠任总指挥,在联合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后,被蒋介石撤销番号;而115师、129师、120师这三个师原本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番号,参与红军围剿时被徐海东、刘志丹领导的红25军等打残,被整编后番号撤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下辖师番号就是这么来的。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编制

林彪任师长(林彪误伤后陈光代任),聂荣臻任副师长,由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和红军第第七十四师合编而成115师,下辖第343旅、344旅和独立团、骑兵营、炮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15000余人。

其中第343旅旅长为陈光,下辖第685和第686团,第685团首任团长是黄永胜,因关系不和被调离由杨得志接任团长,第686团团长是李天佑;第344旅旅长是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下辖第687和688团,团长分别是张绍东和陈锦秀(后来经过扩编了)。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编制

刘伯承任师长,副师长徐向前,由红四方面军第4、第3军,陕甘宁第29、30军和独立第1、2、3、4团和红15军团部分改编而成,下辖第385和386旅、教导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全师共13000多人。

其中第385旅旅长为王宏坤,下辖第769和770团,团长分别为陈锡联和张才千;第386旅旅长是陈赓,下辖第771和第772团,团长分别是徐深吉和叶成焕(王近山任政训处主任)。后来也经过扩编,而亮剑里的李云龙曾是129师陈赓386旅新一团团长。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0师

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由红二方面军第27、28军团,独立第1、2师及赤水警卫营等改编而成,下辖第358、359旅、教导团、骑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炮兵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余人。

其中第358旅旅长是张宗逊,下辖第715和716团,团长分别是顿星云和黄新延;第359旅旅长是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第717和718团,团长分别是刘转连和陈宗尧。后来120师经过扩编总人数达到25000余人。


赛门军略

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基本以下的军事指挥体系,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旅—团—营—连—排,其中其师为基本战役级单位,一般的军事调动都是以师为最低级的单位。

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已经组建了6个战区司令部,总计辖23个集团军,49个军,182个步兵师,以及46个独立步兵旅,9个骑兵师等170余万人。随着抗日战场的爆发,大批地方军阀也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至1938年初扩编为84个军,219个步兵师以及其他独立部队总计达200万人。



到1939年,根据一年多同日军作战的经验,国民政府深感现有军队指挥机构层次层叠,导致命令辗转过长,常贻误战机。命令从军委会起到基本执行单位师一级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层层转达,实在繁琐。遂从1939年起,军委会绝对废除兵团、军团两级,并且充实军一级的实力,使其作为基本的战略单位,而不是之前的师。于是命令从军委会发出后,通过战区、集团军直接下达到军,使得军队的战术指挥大有进步,提升了军队整体的战斗力。


同时不仅在大的军事单位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对于师以下的战术单位也同样进行了改组。最大的改变就是取消了旅一级的编制,每个师直接辖三个不兵团、一个野战补充团等其他直属部队。此举使得师级指挥部对于基本部队指挥更为直接有效。

抗战中我国军队的总体宗旨就是尽可能的充实基层单位的实力,提升师、军级的战役地位,减少高级指挥系统的层级,使得各级指挥尽可能的直接有效!


小小狼王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进行改编重组,因为之前体系太繁杂,有中央军,各地方军还有共领导的武装。整编后其国民军事委员会下设12个战区,战区为司令长官部,担任司令长官的都是国军大员,各地军阀统领,衔级一般为上将。

战区下辖若干个集团军,集团军最高首长称总司令为中将军衔,如张自忠为59军军长后为33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军衔死后追晋上将衔。八路军方面,朱德为第八路军军长兼十八集团军付总司令,老蒋为其晋中将衔,其它共方干部有左权,周恩来等六七人为少将。

国军各部虽都统一编制,但因其派系众多,人员,装备,素质都参差不齐,中央军最为齐整,军官清一色军校毕业,装备精良当然是相比其它各派系军队而言,粮弹军饷基本保障供应,兵员也比较充实,一个师有9千至1万1千人左右,通常为集团军下有两三个军,每军3师9团编制齐全,还设有独立炮兵部队,战车部队及骑兵部队。而其它各派系军阀组成的战区,集团军就要差很多,装备较差,兵员不整,一个集团军下设两个军甚至一个军若干个师,一个师多为六七千人,少的只有三千多人,能够集中主力独自作战的只有桂军,川军及晋绥军,其它的只配分散配属各部,而杂牌军也只能担当最艰苦最危险的作战任务,如阻击掩护中央军撤退,固守据点和城镇等。

杂牌军中装备相对好点的是晋绥军,他们有相对齐备点的军工体系,装备基本能自给自足,滇军,他们自筹军备,从法国比利时能购得一些装备。桂军,川军就差多了,甚至许多士兵都穿着草鞋。而最可怜的是东北军与西北军,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一直不受老蒋及国民政府的待见,被折散使用,总是承担最艰难的战斗任务而根本少有补充,几被老蒋贬为自生自灭的角色。

八路军方面,初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120,129三个师编制,每师辖2旅4团,每师一万一二千人左右,加上总部直属部队共计四万五千人,这是老蒋及国民政府承认的属国军系列部队,老蒋提供枪弹军饷,军饷原则上是士兵每月两块大洋,高级军官每月五块大洋。但这个供给随着战爭的深入,至39年就完全停止了,八路军完全靠自己,自筹粮弹供给。随着八路在敌后不断战斗,扩大地盘,建立根据地队伍也不断壮大,建立起了多个军区,下辖二级军区及军分区,每个军区及二级军区和军分区都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他们是不为国府承认的,没有正规编制,不象那三个正规师有什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七七一团,七七二团什么的,那属于国军正规系列,而八路自行发展的就只能叫独立团,新编团,如新一团新二团,还有八路军某某挺进纵队,支队等。一般讲,八路三个编制师属直属总部的机动作战部队,其它各部都为各所属军区军分区指挥调动。


wang_H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编制

一 最高统帅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最高统帅——军委会委员长

二 委员长行营——桂林行营、天水行营等

三 战区:第一战区到第十二战区,游击战区(苏鲁战区、冀察战区)

四 兵团、军团

五 集团军、路军

六 军

八 师

九 旅

十 团


伊洛河畔看春秋

从北洋到国民党,军队编制一直乱,有枪就是草头王。蒋介石嫡系中央军,还有其他地方军阀,西北军东北军晋绥军川军滇军桂军粤军等等。编制也很混乱,有集团军路军方面军,号称集团军的可能只有几个团,抗战之后又成立了战区,统帅辖区内部队,华北沦陷后也搞过游击活动,编制名目繁多。共产党钢开始编制一个是八路军一个新四军,八路军又改成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等于一个军的编制。八路军开辟根据地,自主扩编,名称更是多不胜数,自卫队独立大队独立纵队抗日义勇军独立团独立旅独立师。到抗战结束,蒋介石都没有统一过编制。46年裁军也只搞了军改整编师,解散了几个青年军。


慢慢147343

在我国抗战的初期,军队的编制还没有走上正规化,我国的革命武装力量是编入国民革命军的序列;到了抗战末期,国民革命军开始整编,编制分级为: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再后面成立了集团军和方面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