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為了富國強兵,為何蘇軾和司馬光極力反對?


王安石變法為了富國強兵,為何蘇軾和司馬光極力反對?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十一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要討論蘇軾和司馬光為什麼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我們首先要了解變法的主角、背景、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和影響。王安石變法的真正主角,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是他反覆做王安石的工作,讓王安石牽頭組織變法。然而,變法失敗,大家都將變法帶來的不利影響的這筆帳,算到了王安石的頭上,印證了劉邦那句名言:“有善歸主,有惡自與。”這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那麼,宋神宗為什麼要變法呢?這是因為北宋經歷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再至宋神宗時期,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這如一臺機器,用了百多年,自然已經老化,吃國家的公務員隊伍越來越龐大,人員越來越眾多,財政入不敷出,週轉不暢,國家機器就轉動不靈了。同時,還有內憂外患在掣肘著這個本來就有點轉不靈的國家,比如北方的遼國,西邊的夏國,有的要輸歲幣,有的時時騷擾,打打停停,不堪其擾。國內呢?有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開始造反,比如,四川的王小波和李順的起義,就發生在這一時期。你說,宋神宗繼承了一個這樣龐大的國家機器,卻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攤子,你說他急不急?加上,宋神宗繼位時還未滿二十歲,正是意氣風發想幹大事的時候,所以,他趕快把王安石從地方調到京城,先任副宰相,再任宰相,讓他負責變法,變法在熙寧年間,故史稱“熙寧變法”,因王安石是牽頭者,又稱王安石變法。王安石變法,他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充實國庫、加強軍備、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限制土地兼併等等。針對這些問題,他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將兵法等等。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收入,抵制了土地兼併,加強了軍隊建設,促進了農業發展。那麼,這麼好的改革,蘇軾和司馬光又為什麼極力反對呢?這是因為,改革雖好,但在推行改革措施的過程中變了樣,好心辦了一點不好的事情。比如,推行青苗法,就是政府成立一個國家銀行,春耕前借款給農民買種,秋收後農民還本付息,好吧?但是,本來自願的貸款,在推行過程中變成了強迫貸款,而且利息很高,這就非但沒減輕農民負擔,反而增加了農民負擔,讓老百姓有怨氣。再比如募役法,就是將原來按戶輪流服政府差役,改為由政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農民按貧富交納不等的免役錢,地主官僚也要當差或交錢免役,後來清朝的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就是募役法的翻版,目的是使老百姓從役事中解脫出來,保證農業勞動時間,促進農業生產。但問題是,一方面,農民倒不少服差時間,就是沒有錢,所以反而加重了負擔。這一方面,地主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原來當官的都不用服役,現在你王安石變法要交免役錢,這無形中得罪了好多地主官僚。蘇軾和司馬光反對的,主要也是這些。最關鍵的是,王安石變法不僅得罪了蘇軾和司馬光,更得罪了以他們為代表的地主官僚階層,這無異於將自己打入了另類,陷入了孤立,因此最後導致變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