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一個6年級的美國男孩火了,這個小屁孩名叫喬治·維克斯納 (George Weiksner),12歲的他已經是一家創業公司的CEO

,並完成了ICO(首次代幣發行)。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喬治8歲的時候就掌握了HTML、JS、CSS等編程技術,在11歲時發行了一種新的代幣Q。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滿臉輕鬆地說道:“如果一切順利,我希望公司的估值在一年內可以達到幾十億。”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嗯,已經不知道該怎麼理解這個事情了,想想自己12歲那會,估計還在吃泥巴吧。

不過,這位小孩走紅之後,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大量質疑的聲音。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show,藉著區塊鏈的東風,去博得眾人的眼球,讓由大人操控的ICO獲得更多的關注度。

的確,在一片烏煙瘴氣的幣圈,一位天才少年的突然出現,帶給貴圈一股清流,還有比這更好的代言麼?

不管這個事有多少水分,加密貨幣的確有一種魔力,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我們今天不解釋區塊鏈和比特幣的原理,只是看個熱鬧。看看除了天才少年之外,幣圈還引發了哪些現象和神蹟,用一種看戲的心態,欣賞這場集體的狂歡和迷失。

瘋狂的資本

去年9月,國家開始監管虛擬幣,央行取締了ICO,禁止在交易平臺上交易虛擬貨幣。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迅雷藉機推出了玩客幣,把加密貨幣變成了自己的服務,巧妙地避開了監管。玩客幣的價格在幾周內翻了80倍,而長期不見起色的迅雷股價,更是從常年吊兒郎當的4美元直接飛起。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半死不活的人人網宣佈推出RR coin,股價兩天內漲了76%,苟延殘喘的柯達推出了“柯達幣”,股價漲了130%。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這像極了1998年前後爆發在美國的互聯網泡沫,當時隨便一家公司,只要在自己名字後面加上.COM,都能收穫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回應。

和以太資本的朋友聊天,偶然聊起了投資界的問題。我說:“感覺現在投資人都精明瞭不少,15年那會兒智能硬件大熱,真的是一個大學畢業生,拿著15頁的PPT就能拿到錢。”

在我的印象中的確是這樣,之前做智能硬件的報道時,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見過,後來遇上了所謂的“資本寒冬”,一方面是這些創業團隊死的太多了,另一方面也是投資人變得愈發專業化,逐漸建立了一套審核標準,對於項目的投資開始變得謹慎起來。

朋友只是笑笑:

現在也是一樣,投資區塊鏈的太多了,這東西比AI還難理解,投資人往往是一知半解就砸了錢,大家都往有血腥味的地方遊,跟不上就out了。

投資人看重的是未來,而在很多區塊鏈項目的BP(商業計劃書)中,都少不了“顛覆”二字,有的要顛覆經濟,有的要顛覆政治,甚至“區塊鏈顛覆互聯網”的論調都不絕於耳。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一位互聯網多年從業者,科飛諮詢公司的經理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

凡是說要顛覆互聯網的,不是技術白痴,就是大騙子。

他解釋說,互聯網就像一個通道,隨著技術發展,通道越來越寬,極大地提高了車流量和均速。如果有人說他研發了一種非常高級的車,可以顛覆公路,那他就是個騙子。

區塊鏈技術正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沒有互聯網這個通道,區塊鏈再強大也沒有用。而就目前看來,區塊鏈最大的應用還是加密貨幣,依然是人們投機和洗錢的工具。

瘋狂的礦工

收穫比特幣最主要的來源就是挖礦,簡單來說,就是用電腦顯卡(GPU)去解一道複雜的數學公式,誰先解出來,誰就能獲得比特幣報酬。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就散戶來說,自己買一個GPU,買幾個鋼條和風扇就能組建出一個基本的礦機。(http://www.vice.cn/read/vice-guide-how-to-build-an-ethereum-mining-rig)

趙騰自己就搭建了這樣一臺礦機,作為資深科技媒體人,他早在13年就接觸到了比特幣的概念,14年便當上了一名礦工。

趙騰表示,礦機的耗電量很大,當時一個比特幣賣不了多少錢,扣除電費後掙的有限。搬到北京後他租了自如寓,和室友共同承擔電費,利潤一下子就大了起來。

每月的電費都上百,室友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高,礦機工作時風扇的聲音很吵,我又不敢放到廚房,就罩在一個罩子裡,放在陽臺。白天上班不在家,晚上我也睡得死,噪音就沒多少影響。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趙騰說,自己當年都是挖一個賣一個,礦機的錢早回本了,但如果攢到現在,掙個幾十萬不成問題。在他眼裡,角落裡的礦機就是一隻能下金蛋的雞。

像趙騰這樣的散客很多,他們的出現抬高了顯卡的價格,甚至有人利用7天免費退貨政策,買來顯卡後全功率運行,在退貨期結束前再退回去。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礦場一般就是無數個小礦機的集結地

,它們的背後都是有資本的大老闆。這種場所通常建立在窮鄉僻壤,一方面是租金成本低,另一方面電力的成本也低,供電也更穩定。

場子四周到處可見奇怪的裝置,比如一整面牆的銅製金屬散熱網、粗如海底電纜的供電線、令人生畏的大型變壓器、幽光閃閃的礦機,還有礦場裡永不停歇的風扇噪音。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某礦場的其中一根供電線

科技MIX瞭解,中國目前已經是比特幣挖礦的主力軍,一些大廠的集合算力可以佔據掙個比特幣網絡的2-5%,早年間一個月就能挖出四五千枚比特幣。

但是比特幣的產量是每年遞減的,加上礦工越來越多,公式也越來越複雜,導致現在挖礦越來越難了。比特幣的總量是限定的,只有2100萬枚,目前,全世界待挖掘的比特幣只剩下大約450萬枚。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礦工們在虛擬的礦場裡揮汗如雨,榨取著最後的利潤。2017年,有300萬塊顯卡被礦工買走,總價值約7.76億美元。

除了硬件的消耗,還有電力上的浪費。這一座座龐大的工廠,每月的耗電量就能達到上百萬,24/7地運作,卻不生產任何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瘋狂的社群

在一個區塊鏈分享會上,我偶然認識了一位姓王的幣友。老王今年60多歲,半退休的他每天沒什麼事兒幹,加了兩個比特幣群,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比特幣群最有名的莫過於“三點鐘”,這個群裡集結了徐小平、蔡文勝、薛蠻子等著名投資者和資本家,裡面也有很多工程師、學者,甚至娛樂圈的人。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用老王的話講,自己一介平民,自然進不了那麼高大上的圈子,但他進的這些“二流群”,在本質和“三點鐘”沒什麼區別。

群裡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信息的分享,比如國內外的一些加密貨幣項目,國家的最新政策,和比特幣的投資解讀等等。

圈裡的氣氛很活躍,大家會分享知識,討論問題,甚至有人一步步教怎麼購買出售加密貨幣。

老王承認,裡面很多東西自己看了都是一知半解,但瞭解一下,心裡多少會有些譜,少一些焦慮感:

大多數時候都是聽那些群主們(KOL)們怎麼說,買什麼,後來也慢慢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斷,買什麼還是聽別人建議多,但買多少就比較有數了。

兩個群加起來有800多號人,還有的群友在海外,信息是滾動式的,熬不動夜的老王失去了不少良機。

比如早上起來,一個群裡就有500+的信息量,從頭刷到尾,才發現裡面有一個好的投資機會,匆忙打開交易平臺,卻發現那個幣已經在一夜之間漲了20%。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加密貨幣交易,不僅手續費低,在交易速度上也比股票快很多。比特幣就是個炒短線的,玩的就是心跳,在正確的時候入場,有時可以帶著翻倍的本金退出。

痛失機會的經歷讓老王成了一名低頭族,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基本上就是在刷群,消化知識,問問題,生怕錯過下一個掙錢的機會。

老王的樂此不疲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他進入圈子不久就投了5萬塊錢,趕上比特幣勢頭剛好,在短短1個多月內就掙了7萬多。

這玩意兒大起大落的,比股市有意思。”在比特幣的誘惑下,炒了10多年股的老王如今有了新的信仰。

說到“韭菜”這個字眼時,他出乎意料地承認自己就是其中一員。“老百姓知道啥呀?”,他笑著說,“群裡的大人物才能掙大錢,他們說哪個新項目好,我們就跟著買,那背後的道道能讓你知道?”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在老王看來,圈裡的群主表面上是幫大家一起掙錢,其實就是拉攏散戶的資金,在短時間內把價格炒上去。與其說他們是“活雷鋒和領路人”,倒不如稱之為“操盤手”和“收割者”更為合適。

能全身而退的小白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是貪婪和無知的,始終都是等著被人宰割的韭菜。

凡升起的,必將一落千丈

區塊鏈在過去一段時間火到不能再火,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全是區塊鏈,去咖啡館喝杯咖啡能聽到有人在竊竊私語,透露著什麼不能說的秘密;去蒼蠅館子裡吃頓飯,對面的桌子也在高談闊論區塊鏈。

再看比特幣的交易價格,從13年開始就波瀾不驚,誰知從2017年的970美元,一路飆漲,用一年的時間突破了2萬美元,然後就是折腰一般的下跌。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這條動人的增長曲線,讓人不禁回想起2014-2015年的那場大牛市。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2013年以來的上證指數走勢

除了“泡沫”之外,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去形容這種瘋狂。可能大家也都知道這是泡沫,但依然一個個地往裡扎。

巴菲特的左膀右臂查理芒格說:

只要你停下來認真思考一下就會明白,投資比特幣簡直愚蠢至極。這是不安好心的壞人們鼓吹的瘋狂泡沫,引誘人們追求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妄夢……你知道,黃金之所以具備流通價值,是因為人類根本無法輕易地得到黃金,因此黃金才顯得稀有。相信我,人類完全有能力創造出更多的比特幣——儘管他們會告訴你由於種種限制無法這麼做。千萬不要相信這些鬼話,當好處足夠多的時候,壞事就會發生。

大神的話不容小覷,但也有人認為,芒格也是個老古董,他對區塊鏈的保守,就像巴菲特當年只知道投資可口可樂,而錯過了微軟、蘋果、Facebook等科技巨頭一樣愚蠢。

暫且拋開區塊鏈的技術前景不談,芒格想說的更多是人性。而加密貨幣的狂熱,恰恰反映出了人性的本質。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它展示出了人們的趨同心理,這種趨同性是千百萬年來進化的結果,讓人類團結在一起,一起尋找食物、追逐獅子,躲避風險。

在大部分情況下,集體趨同性是有益的,但是,集體的愚蠢也是一個極其容易實現的,沒有什麼成本的愚蠢。

在比特幣高歌猛進之時,身邊的朋友都在談論這個東西,媒體每天滾動播放加密幣的漲跌,趙大爺把下棋的時間來盯盤,於大媽不再跳廣場舞,不再催你結婚而是催你買幣...你就很容易被那種樂觀情緒所感染,更要命的是被“我再不入場就喝不上湯了”的焦慮情緒支配。

這種焦慮感我們見過無數次,那些朋友圈裡聳人聽聞,每句話後面都要加個“!”號的文章、那些知識付費的欄目、商品的限時折扣,都是利用的焦慮心理。

於是,在不懂技術,不瞭解區塊鏈知識的情況下,一票又一票的人加入了炒幣的浪潮,有人大賺了一筆拍屁股走人,更多的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比特幣的神話在歷史上反覆上演過無數次: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1929年的美股大崩盤,亦或1991年島國樓市決堤...

小學生入場幣圈,你被時代拋棄了麼?

日本樓市價格

如今這種場面再度上演,我們隱約能看到一個定局:人們對於金錢的貪婪,導致理性的喪失,比特幣的泡沫破裂,價格一路狂跌,玩家傾家蕩產...

但是我們期待另一個結局,期待人們對加密貨幣的狂熱能慢慢冷靜,讓區塊鏈這個底層技術得以沉澱,迴歸理性和技術的本真。

期待區塊鏈能以加密貨幣之外的形式,以更溫和的姿態,去推動整個世界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