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風雲1 草原上的戰國時代(上)v2

在十三世紀蒙古人的史籍《蒙古秘史》裡,有這樣一則傳說,成吉思合罕(可汗)的根源乃是奉上天之命降生的蒼色的狼,他的配偶是慘白色的鹿,他們同渡過騰汲思海子而來;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立下營盤,生下了巴塔赤罕。

蒙古風雲1 草原上的戰國時代(上)v2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這則傳說是中世紀蒙古人對於祖源的想象,文中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他的父母是“蒼狼與白鹿”,他們距成吉思汗已是21代。而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蒙古(兀)”這個名字,已經是新舊《唐書》裡的事情了。而《蒙古秘史》裡提到的肯特山脈不兒罕·合勒敦山南,斡難河(鄂嫩河)、怯綠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被認為是蒙古人的搖籃。遠在成吉思汗之前就已開始在蒙古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在部落傳說中,與蒙古早期歷史有關的大事僅僅與三河之地的蒙古人有關。

成吉思汗的曾祖合不勒汗可能生活在12世紀上半葉,在他統治期間,三河之源的蒙古人強大起來,聯合成一個類似國家的聯盟(ulus,兀魯思)。強大起來的蒙古人與佔據中原的女真金朝交惡,金軍從1135年接連三次開始討伐蒙古,合不勒汗採取了避伏山中,堅壁不出的正確作戰方針,令金軍人困馬乏,到處撲空,日久糧盡只能勒兵回國,合不勒汗乘機追擊取勝。到了1143年,就是宋高宗趙構在《紹興和議》中正式向金稱臣的第二年,一支蒙古軍更是攻入金國境內,打破了二十多個寨子。這時的女真貴族雖在全盛的時期,他們已經感到對蒙古族的武力不可掉以輕心了。1146年,大名鼎鼎的完顏宗弼(金兀朮)以“中原所教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討伐蒙古,仍舊不能取勝,金人被迫求和,割地於蒙古,每年還要送給蒙古人大量“牛羊米豆綿絹”。

但到了金世宗年間,成吉思汗出生(1162年)前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合不勒汗去世後只過了兩代,蒙古人因為未能推舉出合適的人選繼承汗位,汗統中絕,力量大大削弱。金朝趁機報復,大舉進攻,迫令蒙古人臣服。但金朝處於與南宋劃淮而治的政治形勢下,沒有更多的國力和精力去經營漠北,故而對草原地區的統治並不深入,不過羈縻而已。

結果,群龍無首的蒙古草原陷入一片混亂。“諸部並立,不相統屬。草原貴族集團之間,攻戰殺伐,略無寧日”。本來生產力就不發達的草原也因此變得更加貧困,就連馬上民族必須的馬鐙也是木頭做的(以至於鐵製馬鐙成為貴族身份的標誌),而箭簇則是以骨頭做的,無從得鐵。蒙古人“穿的是狗皮和鼠皮,吃的是這些動物的肉和其他死去的東西。他們過著這種貧窮、困苦、不幸的日子,直到成吉思汗的大旗高舉……”。

蒙古風雲1 草原上的戰國時代(上)v2

12世紀中期的蒙古各部

這一時期蒙古草原上存在的遊牧部落,主要有佔據呼倫貝爾草原周圍的塔塔兒部,斡難河、怯綠連河、不兒罕山之地的蒙古部,薛良格河(色楞格河)中下游的蔑兒乞部,按台山(阿爾泰山)東西的乃蠻部和控制漠北杭海山(杭愛山)、斡兒寒河(鄂兒渾河)和土兀刺河(土拉河)流域的克烈部等,其中又以克烈部最為強盛。而這一時期的蒙古部又分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另外,在呼倫湖東南部還有散只兀部、哈答斤部、弘吉刺部等較為弱小的部落,稱得上是蒙古草原上的戰國時代。

按照漢文與蒙古文史籍的記載,未來的成吉思汗於1162年(馬年)生於斡難河上游。據說他出生時正逢其父乞顏部首領也速該與塔塔兒人作戰得勝而歸,也速該按老傳統用俘獲的塔塔兒首領的名字為兒子取名“鐵木真”( temujin),可能意為“鐵匠”。1170年,也速該在為鐵木真求親的歸途中在一次宴會上被塔塔兒人毒死,屬下的酋長紛紛散去,家裡只剩下孤兒寡婦,陷入極困難的境地。儘管《蒙古秘史》中有關成吉思汗早年生活的許多情況幾乎都已經傳奇虛構,但他不得不克服草原上的千難萬險,幼年喪父後便不得不聽任命運的擺佈,卻非常可能。鐵木真就是在這樣困難的境況下,依靠自己的兩個兄弟和博爾術等不多幾個人做幫手,收拾父親的舊部,並與也速該的結拜安答(兄弟)脫斡或鄰勒(王汗)結成義父義子的關係,依附於克烈部,成為其屬部之一尋求自保,“乞顏部首領鐵木真,還只是王汗手下的戰將”,經過苦心經營,逐漸養成了氣力。

蒙古風雲1 草原上的戰國時代(上)v2

草原的蒙古包

大約1180年左右,年輕的鐵木真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危機。剛剛有所興旺的乞顏部遭到了另一個草原部落——蔑兒乞人的突然襲擊。事情的起因是蔑兒乞人要報當年也速該從他們那裡搶走迎娶的新娘月倫(鐵木真之母)的一箭之仇。蔑兒乞部的軍隊乘夜襲擊了鐵木真家族的營地,猝不及防之下,鐵木真雖然倖免於難,妻子孛兒帖卻落入敵手。

為了向蔑兒乞部報仇雪恨,實力不足的鐵木真只能向兩個人求助:強大的克烈部首領,義父王罕(汗)與自己兒時的“安答(結拜兄弟)”——札答蘭部首領札木合。在老謀深算的王罕還在擔心萬一兵敗連累自己而猶豫的時候,札木合卻立即應允出兵幫助鐵木真這位“安答”,並道出了堪稱《蒙古秘史》中最精彩的詩篇:“祭我莊嚴大旗,敲我牛皮戰鼓,乘我烏騅快馬,穿我連環鎧甲,執我戰刀手柄,搭我穿壁利箭,誓與強敵決一死戰!”隨後,札木合出兵兩萬,與王汗的兩萬軍隊匯合之後,指揮聯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乘夜從背後突襲蔑兒乞部駐地。結果毫無戒備的蔑兒乞部一觸即潰。其首領尚在睡夢之中,幸得河邊捕魚人的報警,才帶著少數親信逃走了;蔑兒乞部的百姓未及抵抗,潰敗四散,孛兒帖夫人也失而復歸。

如願復仇的鐵木真和札木合兩人在草原上一同在札木合的駐地安營住下。他們想起以前他們倆結為安答的往事,又互贈了戰馬和金腰帶,重申安答之誼曰:“咱倆要互相親密友愛!”是為兩人的第三次結拜。

按照《蒙古秘史》的記載,二人最初互相結拜成安答時,帖木真才十一歲。那時札木合送給鐵木真一個狍子髀石,鐵木真回贈給札木合一個灌銅的髀石,就互相結為安答。在斡難河冰上一起打髀石玩的時候,兩人就互相稱為安答了。第二年春天,兩人在一起用木弓射箭玩時,札木合把他用二歲牛的兩個角粘合成的有聲的響頭送給鐵木真,鐵帖木真把柏木頂的頭回贈給札木合。這就是第二次結為安答的經過。

再次結為安答之後,鐵木真與札木合“舉行盛宴相慶,夜間同衾而眠”。但僅僅一年半之後,雙方的“蜜月”就結束了。分裂的原因也很簡單:“安答”情義不能淹沒雙方的利益矛盾。鐵木真要重整家業,必須首先把父親也速該去世後失散的舊部眾收集起來,而札木合的部屬約有半數是恰恰是也速該的舊部。人稱“薛禪(智者)”的札木合豈會看不出鐵木真在挖自己的牆角?於是用譬喻的方式(牧馬和牧羊各有其合適場所,應該分開來才方便),婉轉地向帖木真暗示,咱們各有各自的情況,應該分開來各奔前程,彼此都方便,不必湊合在一起了。鐵木真一時聽不明白札木合說話的含意,但經孛兒貼說明後,也就明白了。他贊同孛兒貼“善離善散”的意見,遂連夜趕路,兩位“安答”就此分道揚鑣。

公元1189年,羽翼豐滿的鐵木真接受部下擁戴登上汗位,對此,札木合這位“安答”的反應卻很是不快。札木合所在的札答蘭部和鐵木真所在的乞顏部系出同源,都屬於“尼倫蒙古”(意即“純種的蒙古人”),均為名門正統之後;因此在盛行“血統主義”的當時,兩人都有做蒙古部可汗的資格。如今鐵木真捷足先登,札木合焉能容忍。很快,以兩個部落間一次小小的盜馬糾紛為藉口,札木合大起兵馬,要與鐵木真“安答”兵戎相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