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词有什么用?

西芒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但在当今之世,这四项功能已经不同程度地削弱很多了。

一、“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现在我们概括来说,兴就是满足自我表达,以及感染别人吧。

这个作用倒是古今相同。表达情绪,是人的客观需求,不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以别的文体表达出来,甚至以别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甚至仅仅是嚎两嗓子、转几圈,所谓「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词的表达优势在于篇幅凝练,有韵律感。易于传播。


二、“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

现在我们概括来说,通过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诗歌表达,可以了解地域、国家、时代的面貌

观 的功能在古诗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古代的表达载体并不多,人们之间所流传的诗歌必然有一定的共性。

但 观的功能,在现代已经荡然无存。诗词写作在现代社会极度衰落,人们也有更多的文化表达方式,并不一定寄托于诗歌才能传播。于是诗词变为小众文体,很难反映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三、“群”。“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概括一下就是交朋友吧。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从诗经开始,就知道同声相求容易交到朋友。实际是通过诗,对交游对象社会、文化层次的一种筛选。

好比春秋时期,一个士大夫引诗经「赋诗言志」,平头百姓是不可能同样引诗句对答的。这就是贵族社交的规则。也是群的重要基础。


现代社会,诗词 「群」的作用依然保留。但范畴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大。不再是对社会身份、文化认同的一种筛选,而是类似一种「同好会」的性质,成为一种小众文体交流的圈子文化。


四、“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怨就算了。和谐社会,无事可「怨」。

:)


吴季玄

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其实都说到多诗书,我个人是个老理工男,但一直喜欢学习诗词,浅浅的谈一个自己的个人感受。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短短的十四个字读一遍就想潸然泪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诗词就象这样,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突然改变的感觉,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的改变一个人,无论从气质上,还是行为上,总有那么些不一样,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沉静

当我们把时间花费在这些美好的事情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性也在接受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我们学习古诗词,感受文字的美的时候也可以保持心灵的纯净吧。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我想读着这些纯净的诗句,心也会常常受到清洗,自然会是一个更纯净的人吧。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领悟

文字的力量,它是一种接近人心的东西,是一颗种子,但要用人生的经历不断的浇灌,才会慢慢发芽、开花。诗词是古人宣泄自己的情感的一种工具,当我们有着经历了相似的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表达我们的感情,可能这时候只要一首诗,就禁不住的泪流满面。

看到夏日满塘的荷花,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看到窗外的河水与夕阳,知道了什么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离家后懂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亲人去世后,知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含着怎样一种痛彻心扉的思念;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心里翻滚后就要在眼睛里流出;很多话想说却欲言又止后明白了什么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学习诗词,能够让人睿智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学习诗词,能够催人奋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人激愤!

学习诗词,能够使人淡泊

学习诗词,能够促人懂得珍惜

纳兰性德的一首诗《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一幅夫妻赌书,欢声笑语的画面就展现在我眼前。

学习诗词,能够提高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学习古诗文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在学诗的同时,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能够终生收益无穷。学习古诗文,尤其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中国魂,字不虚设,一篇顶若干篇,优秀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

文字是那么美好,或慷慨激昂、或浅唱低吟、或兴奋、或忧伤的读一篇文、一首诗的情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拽着油腔飙气话

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回答。

从学生方面来说,我们学习诗词的目的既是为了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当然了,说一句不好听的,学生学习诗词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在学业繁重的初中、高中时期,学诗词的确会枯燥,但是,若是你带着兴趣与探索的精神去学习唐诗宋词,你会发现你得到的不仅仅只是教会你解答诗词题目的方法,更主要的一点,你能够收获我国古典文化里的精华,能够培养自己对美的鉴赏,学会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更能够受到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增加文化积累。

学生们学习诗词的好处,除了以上说的几点,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以及为语文的品鉴能力、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成人方面来说,我们学习诗词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但恰好是这种“无用”带给了我们心灵的休憩,让我们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慢下来,学会享受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捆绑。

试想一下,当你忙碌一天后下班回到家,或者在一个阳光温暖的冬日午后,不去想太多红尘里的纷纷扰扰,煮一壶茶,焚一炷香,随意翻开李白、杜甫、王维等等的诗歌朗读,去品味语言上的美丽,去感受诗人们营造的优美意境,当你投身于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你也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成年人而言,我们谈学习诗词不应该用“有用和无用”去评判,而是应该把诗词当成修身养性的道场,学会让浮躁的心沉浸下来,学会领悟诗词里的情感与道理,毕竟当你真正的学会去享受品味诗词时,你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化的熏陶和知识的积累,更主要的一点,你会得到品格的提升,让内心强大。


沈善书

以读叶嘉莹先生的《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时,在绪论的前两节中,先生谈到,有同学问她,学习古典诗词有什么用?先生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我结合这两节的内容,摄其要,再将先生的回答整理一下,解答一下这个许多人都喜欢问的问题。

叶嘉莹先生说:学习古典诗词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你的心灵不死。

世上大多数人,内心虽有许多悲欢,但往往表达不出来。诗人之所以异于常人,是由于能够把内心的感动传达出来,使别人甚至千百年后的人读了,与自身内心的悲欢产生共鸣,产生出同样的感动。

不仅如此,读者还可以从他的感动引发联想,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与个人境遇,生发出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永远是生生不已的。叶先生把这叫做“感发的生命”。而这种感发的生命,可以使人的内心活泼起来,永不衰老。这就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

有人说,我的心灵本来就没有死,这里的心灵之死,指的自然不是自然的死亡,而是,一个人涉世渐深,你的内心就会被一些外在的东西一层一层的包裹,你渐渐感受不到快乐,甚至感受不到痛苦,你变得冷漠,变得麻木,这就是所谓的心灵之死。

这不就是一种普遍的现代病吗?

而读古典诗词,诗人的内心与你的内心共鸣,把你埋藏于内心的情绪勾引出来,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你会想起绚烂的青春,为美好的事物消逝而叹息;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会想起曾经令你心动的容颜,想起那些如诗的岁月;读“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你心豪情顿生,一扫人生的沮丧。当你读着读着,不禁心襟摇荡潸然泪下,那么,一颗鲜活的内心已经重新在你的内心跳动。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内心完成被外在的物欲所包裹,都真实的情感与美失去了感知,那实在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事。

其实,不独读古典诗词有此作用,读现代诗也有此作用,读其它文学类型也此作用,甚至,一切关于美的艺术,吉利有感发人的内心的作用,它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与人的内心互动,触动的内心,锤炼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变得更加鲜活,变得更加强大。

学习古典诗词有什么作用?喜欢古典诗词大概不会问这个问题,不喜欢的人,知道有什么用了,他们也不会去学习,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古典诗词是虚的,所谓的这些作用也是虚的。

而喜欢古典诗词的人,他们在学习各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内心,由内而外,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经此一番,他们再看世界,看到的都是“美”与“善”,而他们自己也变得“美”与“善”了。

用大家熟知的描述,喜欢读古典诗词的人,他们变得有气质了。

答者:谢小楼

自注:最后的美与善打上双引号,是说它不世俗意义上的美与善,而是美学意义上的美与善。


谢小楼

 诗词的价值在哪里?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传承太浮夸了,我认为它的价值在于让自己感知到其美、其乐、其爽,真正地喜欢,从而融入深厚的历史文化。你感知不到它,它便没有价值。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人评价“孤篇压全唐”,但我读之又读,除了那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有点feel外真没啥感觉,所以它再有名,对我也是无甚价值的。

  当你看到三千繁华、完美景象时,能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的眼前所见、脑海诗句就有了美妙的共鸣和升华,比起直呼“卧槽卧槽…好多鸟”必然多了一个层次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宝贵的,会令你心旷神怡带来美的享受!

  去浪,付出同样的机会成本,带着诗词、历史、文化和“空手”到达,体验绝对是不一样的,使得游玩的收获是不同层次的。诗词之美融入眼前之境,便是非一般的体验。去到杭州西湖,同时忆起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阿!调转过来,诗词是我们的向导,它带红了无数的景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难道还不足以令飘过苏州的你去一趟那里,撞几下寒山寺的古钟体会一下唐朝时张继的情绪?

  夏天,漫步于洪湖公园,顶着猛日炎热,“接天莲叶无穷碧”能给你带来一分凉意;秋日,天高云淡郊外徒步,梧叶飘落之际,你会明白什么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读过的诗句,像是一幅幅存在心里的画面,直到遇到,你就会忽然明白那幅画、那首诗词、那份情绪。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份情绪会让你觉得只有那句诗才通透!你总会明白什么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总会懂得什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你总会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总会惆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不知何时,我动了个念头,想把千百年来有意思的诗词作品收集整理,不看重其名气,唯一的标准是自己有feel。于是去年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几乎每一天下班回来都花两三个小时来筛选,成个过程乐此不疲,是一种专心致志的享受!值不值得,只看你喜不喜欢。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北宋·苏轼《花影》

  苏轼是我最欣赏的一位文人,李白太狂、杜甫太苦,苏东坡最真实可爱!像这首《花影》,名气当然比不上《水调歌头》、《赤壁怀古》,却极其生动搞笑,比较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更有味道。花影斑驳重叠,因光照的变化而转换位置,苏东坡也许喝醉了看不清楚,多次叫小童去扫地,太阳下了山,月亮挂起来,花影怎样扫的走呢。一首妙趣横生的闲诗,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定风波》是我最喜爱的一首作品,万读不厌。我已经无数次体会到苏轼当时走过的山路、听到的雨声、吹到的冷风、照过的斜阳,明白什么是经历人世沧桑后的从容心境。苏轼还有一句诗我无比喜欢: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当时东坡多半也是喝高了,卧靠在小船上,如同枕睡水中,看到远处的山头起伏仿佛上下俯仰,船没有系在岸边,而是解开绳索漂浮江中,与水面的映月微风徘徊,江水、木船、远山、夜风、映月,惬意到极致!

  我与诗词结缘,是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里边每一回都有很多朗朗上口的通俗诗句,“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胆气惊河北,威名震蜀中”之类的句子早在我心里留下印记。一向以来都是无比崇拜诸葛亮,反感曹操,直到长大后看到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它给我带来的触动是无法想象的,只有内心具备大慈悲情怀的人才写得出这十个字。大学时选修文学院的课,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探讨什么是“圣人”,我举手起立回答,曹孟德在写下这句诗的一刻,就是圣人。

  诗词是古人存下的无价珍宝,你感知一句,便是兑现一笔。

  同样是咏蝉,虞世南写出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的感受却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多么有意思的比较!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唐·李峤《风》

  诗词之美,在于不着痕迹、却能令你拍手叫绝。

  以前我个性喜欢鱼玄机的《赋得江边柳》,“影铺秋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这四句无比生动、文采斐然,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对偶之美!

  此刻我会更欣赏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山野之中空寂无人,芙蓉花“纷纷开且落”,绘出了一份禅意和时光,平白无奇之中让人仿佛置身眼前、忘掉自己。

  题外说个故事,明朝大神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色彩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有文化,就是能忽悠!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诗就是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对边塞最形象的描述,这句诗我印象深刻,最早接触竟是初中时杂志《足球俱乐部》对曼联球星贝隆任意球风格的描述,没弧度就没弧度嘛,还大漠孤烟直,编杂志的人也是不容易阿呵呵!“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给予了后人无数的人生启迪,王维“诗佛”的名号真不是白给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白居易人称“诗魔”,写诗形象通俗,读爱来几乎不用注解翻译,深受大家喜爱。父亲爱好石头,就个性喜欢他那首《双石》,“回首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很反感白居易,刘禹锡问他看过白居易的文章没有,李德裕的回答无比逗逼:“我明白白居易的诗很精妙,所以我不看阿,看了我不厌恶他了怎样办呢?”

  不要因为唐诗宋词的文化巅峰而忽略了其它时代的诗词之美。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句中那几个你不知怎读的字我也不认识),写下《洛神赋》的曹植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来自谢灵运的称颂:天下有才一石(十斗),曹子健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都很谦虚!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代的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诗从心发、质朴自然。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山水诗祖谢灵运把大自然的风光引进诗家,后世的李白是他的狂热粉丝。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清·纳兰性德《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撩尽后人心思,就有如王尔德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两种杯具,一种是得不到,一种是得到了。

  在平凡的生活中,心里边多一些春秋战国,多一些唐诗宋词,总会有好处的!


镜头里青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学诗词绝对有用。可能不会为你带来名利或者一时间感受不到它的实用性,但是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更神奇的是不经意间你就会用到它。第一,调节心情,无聊寂寞时读读,别有一番滋味。第二,增长见识,多了解中国文化,不至于在听到别人使用时像个傻叉。之前热播的欢乐颂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关关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邱莹莹就蒙了,至少在这点上就是一个小小的差距;当然学习不是为了卖弄攀比,只是给自己多一种表达方式。第三,什么陶冶情操,修养,我本不想说这样的大话,但是读多了,真的对脾气,对自我有那么一小丢丢改善。譬如吵架了,你来上一句诗词,可能就不会拳脚相加了,直接骂吐血了。如诸葛亮骂死王朗: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再如,骆宾王骂武则天:洎乎晚节, 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攸鹿。加 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 天地之所不容。这总比骂她泼妇、骚货,贱人、狐狸精,杀人狂更能让她深刻。当然,学这些诗词不是为了骂人惹事,主要还是为了充实后宫,哦,应该是充实自己吧!最后一点,多读点诗词没什么坏处,多读书也是丰富生活和知识,别成天想着读诗词能带来什么好处,就把它当成一种兴趣爱好,当然前提是你要喜欢才行。不说了,说多了都是累,手酸!


不负卿卿

学诗词从根本上说一种寄托。一种人是作为精神寄托,另一种人则是作为名利寄托。

先说精神寄托,其可分为正向寄托和负向寄托。正向精神寄托,就是在诗词中寄托情感、志向、道理。如果诗词只是单纯的描景、叙事,没有明显的言志、寄情、寓理在其中,这样的诗词就是浅层次的。有了正向精神寄托,便能让生活找到排遣压力的出口以及不断追求的助力。

负向精神寄托,就是以诗词去单纯寄托所谓闲适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以及作为文字游戏、文学游戏找到自娱自乐或者众娱众乐的寄托。

纵观诗词史,如果将诗词片面误解为所谓闲适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的一种反映,就会将诗词的价值狭隘化。有人会说,当今承平盛世,诗词寄托所谓闲适淡泊宁静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对。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寄托悠闲宁静,当然没什么不对,可是如果眼里、笔下的诗词,完全或者多数情况下只有悠闲淡泊宁静,只有小资情调式的,那是不完整的。

至于文字游戏、文学游戏的寄托,虽然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让这种文字游戏、文学游戏式的诗词作品和学诗词的导向充斥于世,这是对诗词的伤害,实在不可取。

再说说名利寄托。如今各种所谓诗词比赛名目不少,这里头有些人是博取名声证明自己,有些人是追求奖金利益好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只是寄托名利。有些人是在精神寄托的同时,夹杂着名利寄托。可是,诗词是纯粹的精神追求,容不得半点不纯粹的东西。所以,指望学诗词寄托名利的人,希望你们对诗词有一些敬畏之心,有一些羞耻之心。


沧海诗词

黄楼无诗笔墨闲,曲尘稀客自沉香。

浮云邀君共一盏,山水书画与知音。

你孤独时是否无法自谴?是否觉得心有千千结,苦叹无人知?唯有自嘲单身狗一枚,甚至冲动得去摇一摇,期望生活有一点不一样,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生活最终总会一如往常,甚至更加糟糕,比起孤独,不自在如同无边地狱,悟者云:“唯清静难寻”,没有人希望因小失大的。如果你心中有诗情,脑中有词句,将自己的孤独迷茫化作笔下繁花,非但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愚情可解,而且每化解心中一段郁结,个人的人生体悟就进步一点,精神世界也丰富一层。即使老来回味,也可重拾青春初心。如若自己难解心结,有三五知己好友浅酌你故事,品味你的孤独时,你们一起分享彼此感悟,唯美者(作)至情至性,乐观者(神经大条)随性豁达,搞怪者(没心没肺)插科打诨……心结自然可解。于此,你应该知道,诗词于我们交友亦有引导作用,诗词不仅仅是我们的文化积累,更提升了我们的精神境界,它包罗万象,又执着于“真、善、美”,将我们对世界的直观感受艺术化呈现。

春色撩人,桃李争妍,莺歌燕舞,背包踏青时,你是感叹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赏心悦目,还是 “我操!太他妈漂亮了!”。

夏日炎炎,芙蓉含露,荷叶临风,游湖小憩时,你是如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的恢宏画面和动人景色,还是仅仅觉得“我操,太舒服了!”

秋高气爽,雁过长空,长河落日,你是沉醉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深邃旷远,还是无奈词穷于“我去,太漂亮了!老子不想走了!”

冬煞万物,北风凛冽,围炉夜话时,渺窗外“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你是庆幸 “红泥小火炉”的温暖,还是顿足搓手地感叹“我操!还有火烤,我们太幸运了!”

是的,学习诗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的生活层次更加丰富,情感体验更加美好。


动动卢

学诗词长见识。如学唐诗宋词,基本能了解和掌握唐宋的历史,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可了解唐朝兴盛衰落的历史,仅通过诗圣杜甫的作品,便能了解到安史之乱的前后发展演变,特别是"三吏″"三别″等作品,几乎是安史之乱时代的历史记录。又如岑参、王昌龄等诸多边塞诗人描写北方大漠的抗敌战争,也是催人奋进令人难忘的。读宋词绕不过苏辛。苏轼爱以议论入词,抒怀述志,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便透过三国的故事,让人产生许多联想; 辛弃疾身经战斗,能文善武,具有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很多词句都借以抒发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壮志,续写了南宋时期岳飞.李纲等一批抗金先驱的心声。读古代诗人的作品能让读者了解到诗人的各自风格,所处时代的背景,以及许多历史事件,可以增长不少见识。

学诗词明事理。许多诗词中的诗句本身就是警句名言,有说理的,有抒情的,有状物的,有叙事的,有告诫的,寥寥几句,其中却含有丰富的哲理,因此学诗词可明是非,懂事理。如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谓一首诗一个道理,诗词学多了,何怕不明事理?

学诗词增内涵。读诗词会被作品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人品、学业、知识等素质方面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一个受诗词中忧国忧民等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人,会有担当,热爱祖国,不断增强自己的爱国热忱; 一个爱好诗词的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如同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诗词中涉及的天文地理、道德理想、民俗民风、三教九流,都会给学诗词者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内涵,提高素质。

总之,正确地去学诗词,会丰富人生,实乃有利而无弊。


郭雄333

学诗词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有用处,这个用处就说明了是带着目的性来学诗词的,这样就显的太功利了。学诗词有什么用,好比看到一个在树下画风景,问他画画有什么用?练书法有什么用?自娱自乐跳舞有什么用?山里人唱山歌有什么用?现在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问做这个有什么用,学那个有什么用?那么什么样的“用”才是“有用”,什么样的才是没用?其实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是由他的用处,同时所有东西也都是没用的。

比如他认为劳动有用,可以带来经济的收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还有人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于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最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修心养性,养花、练书法、学古琴,可能还有学诗词。他花一辈的时间和精力做的事情最后是为了换来学诗词的机会,你说到底哪个才是有用呢?

庄子《南华经》上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