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城最長一條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裡的廬江第10期)

點擊上方“微聚廬江”可訂閱哦!

周瑜大道,位處廬城中心區偏北,東西走向,東起於外環路(廬江三中)路口,西止於城西周瑜文化廣場,廣場中央有高達9米的周瑜塑像,與周瑜大道(東)周瑜墓園東西相映。周瑜大道全長7千米,採用瀝青混凝土路面,雙向六機動車道是廬城區域內最長的一條城區交通要道。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漢末廬江郡舒縣(今廬江縣)人。出生士族,精音律,文武雙全,為建威中郎將,人稱周郎。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208)春,孫權出兵討江夏,任前部大都督。九月,曹操率軍南下,與魯肅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由其直接指揮的“赤壁之戰”,以三萬精兵破曹操數十萬大軍,創古今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其後又成功地攻克荊州戰略要地南郡,曹仁敗走。遷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建議出兵攻取蜀地,建安十五年(210),瑜領軍進取西蜀,因箭傷復發,病逝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36歲。周瑜死後,孫權迎喪於蕪湖,“哭祭於前,命厚葬於本鄉”。

時年,周瑜墓葬為冶父山南麓、黃陂湖東畔(詳見“周瑜墓”)。隨著廬城的遷徙興建(唐中宗景龍年間移於今所),其墓葬位於廬城東郊,東門吊橋外有一小路,南北向通往周瑜墓。沿路兩側逐步建有民居,形成一條通往墓地的巷子,名“朝墓巷”。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朝墓巷,清光緒《廬江縣誌》(卷之二•街鎮):“朝墓巷,在東門外,因周瑜墓,故名。”又,《大明一統志》載:“廬江治東門朝墓巷,瑜墓存焉。”由此可知,朝墓巷早在明朝以前即已存在。

此巷在歷史上是沿東門護城河東岸而建,為“半邊街”,與城牆之間形成一條巷道,直通周瑜墓。隨時代變遷,城牆拆除,護城河基本填塞,部分河段已成被封閉的下水道,“半邊街”的另一半也相對建起民居,成為真正的街巷。此街巷為南北走向,垂直於東西走向的東大街,故朝墓巷又名“橫街”。

朝墓巷位處廬城城中東路北,南自東門小橋,北止於周瑜大道(周瑜墓園)全長約1200米。此街巷現為純居民生活區,是廬城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街巷之一。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清末民初,兵燹加水災,廬城四門城牆基本毀壞並相繼拆除。民國年間,修建“襄望支線”公路(即由無為縣襄安,經黃姑、廬江、桐城、懷寧至望江);新中國成立後,改建為軍(埠)二(壩)路(319省道)。20世紀80年代,319省道改道擴建,貫穿廬城東西,城區路段命名為“軍二路”。

進入21世紀,廬城改造擴建,周瑜墓園由城郊融入城區內,位於“軍二東路”北側。2013年1月,“軍二西路”(七里崗)興建“周瑜文化廣場”,於當年舉辦的“中國•合肥廬江第二屆周瑜文化節”期間,廬城“軍二路”被命名為“周瑜大道”。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編後語

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一個地名,就是一幅風情畫卷。

往期精彩回顧

文/汪德生

來源/縣方誌辦

庐城最长一条大道,用大英雄的名字命名的(地名里的庐江第10期)

覺得不錯,賞個ZAN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