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4次失敗的遷都,造成1個亂世,消亡1個民族,覆滅2個王朝

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很多王朝在統治時期有遷都之舉,有的是為了維護其統治而主動遷都,有的則是面臨覆滅危險而被迫遷都。今天就給大家說說歷史上的四次遷都,為什麼要說這四次呢?因為它們被稱為失敗的遷都,雖然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可是在當時造成了很大的惡果。到底是哪四次失敗的遷都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歷史上4次失敗的遷都,造成1個亂世,消亡1個民族,覆滅2個王朝

一、平王東遷。西周幽王的時候,由於擅廢太子,朝中的奸臣就勾結北方的犬戎攻破了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周平王在位之初,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處於犬戎的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其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歷史邁入了東周時期。

東周雖然是西周的延續,可是卻成為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周平王遷都之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無法擔當“天下共主”的責任,各地諸侯的勢力不斷坐大,誰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加之周王朝大行分封制,周天子所能控制的地域範圍很小,所以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只能依賴諸侯國的保護,就這樣周天子逐漸有名無實,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了春秋戰國的亂世局面。

歷史上4次失敗的遷都,造成1個亂世,消亡1個民族,覆滅2個王朝

二、孝文南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是有鮮卑族建立的一個王朝,最初的都城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附近)。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他考慮到平城惡劣的氣候環境,難以適應經濟的發展,而且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於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於是遷都到了洛陽(今河南洛陽附近)。 隨著遷都的進行,北魏的歷史揭開了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北魏政權,甚至可以說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具有一定歷史進步意義。

可是,隨著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那就是要不要漢化的問題。孝文帝是漢化的堅定支持者,在他的帶動下,鮮卑人逐漸移風易俗,穿漢衣、習漢語、改漢姓,最終與中原漢民族別無二致。這一點有利也有弊,站在鮮卑民族的角度來講,成為了鮮卑族逐漸消亡的一個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導致強悍的鮮卑族沒有發展成為現代民族。

歷史上4次失敗的遷都,造成1個亂世,消亡1個民族,覆滅2個王朝

三、煬帝東遷。隋朝立國之後,最初的都城在大興城(今陝西西安附近),地理位置在大西北,往東南富庶地區的道路不太暢通,而且當時關中一代的主要經濟命脈——渭水河道彎曲多泥沙,漕運困難。隋煬帝在位時期,他考慮到洛陽(今河南洛陽附近)地處天下之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達”,於是下令遷都至洛陽,並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

隋煬帝遷都洛陽,開鑿大運河,是利在千秋,有非常大的歷史功績,可是他這麼做卻不利於隋朝的統治。隋煬帝不顧國力,興舉了營建洛陽,開鑿大運河等好大工程,濫用命力,最終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地起義紛紛而起,為隋王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而且,隋煬帝遷都洛陽,遠離關中,導致他與隋朝統治根基——關隴貴族離心離德,最終為關隴貴族捨棄,另立了代言人——唐高祖李淵。

歷史上4次失敗的遷都,造成1個亂世,消亡1個民族,覆滅2個王朝

四、宣宗南遷。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一個政權,但也避免不了從勃興到衰落的歷史宿命。金國後期,強大的蒙古崛起於大漠草原,對金國產生了嚴重威脅。金宣宗在位時期,金國國勢日趨衰弱,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蒙古多次發動對金國的戰爭,金宣宗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局勢,在大臣建議下,南遷到北宋故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

金宣宗南遷汴梁可謂是短視之舉,雖然遠離了邊境之禍,可是金國在遷都之後,北方領土大片地喪失,使得金朝的財政進一步陷入困境稅收來源難免減少了許多,而且失去了足夠廣的戰略縱深,只能苟延殘喘,滅亡之時時間問題。金國南遷之後,局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轉變,當時仍然是北有蒙古,西有西夏,南有南宋,金國只能在夾縫之中謀生存,失去了恢復元氣,重新振作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