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文景時期,最高統治集團以黃老思想指導政治,一切遵守漢高帝時蕭何所定法令,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秦末大亂後,這種治國綱要是適合社會需要,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更感到統治者清靜無為的必要。

中華故土經過秦皇滅六國、秦朝殘酷的剝削以及楚漢八年戰爭的大破壞,再加上大災荒,人相食,已是“萬戶蕭索鬼唱歌”的景象。吳是南方大國,有縣五十三,前154年,吳王劉濞反叛,徵召全國六十二歲以以下,十四歲以上男子,也僅僅徵得二十餘萬人,平均一縣只有男丁4000人。足見此時華夏的荒涼景象,從人口恢復的遲緩看來,人民要求休息將是何等的迫切。從生產資料的破壞來看亦是損壞怠盡。

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據說漢文帝御駕的車輛想在全國找四匹同一顏色的馬匹,也辦不到。社會生產遭到空前大破壞,人民生活貧困不堪,社會急待恢復調整休養生息。而文景二帝的所作所為順應了社會的基本迫切要求。漢文帝是著名節儉的皇帝。他親耕藉田,提倡農耕,免收天下農田租稅凡十二年。漢景帝即位,收民田半租。漢高帝定租率,十五稅一,半租是三十稅一,這卻是極輕的租稅。

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西漢在文、景兩個皇帝統治下,前後三十九年,終於獲致了超過戰國時期的經濟榮。十稅一制,鼓勵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戰後諸多荒地逐漸被開墾出來,流亡戶也逐漸回到故鄉來。擁有小塊耕地的農民,佔農民戶口中的極大多數,這是西漢前期社會繁榮的堅實基礎。西漢前期對句奴和親,選免大戰爭,再加田租輕微,徭役較少,農民得到五、六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榮了。但享受繁榮之果的人,不是農民而是以皇帝為首的地主和商賈。

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漢景帝末年,地方官府的倉裡裝滿了糧食,庫裡裝滿了銅錢。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萬,錢串了爛子,散錢無法計算。朝廷所藏的糧食,新舊堆積,一直堆到露天地上,讓它腐爛。朝廷有六個大馬苑,養馬三十萬匹。

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七國的滅亡,結來了西周以來合法的諸侯割據制度,加強了西漢朝廷中央集權的力量,漢朝卻是統一了。經濟繁榮與全國統一,使統治者改變政治方針,自與民休息的前期從漢武帝始轉入用盡民力的中期。以上治國富民的政策確實收到了效果,史家一致認為:文景之治是西漢歷史上的繁盛上進時期。

文景之治:他們靠這個辦法讓百姓脫離稅賦,早日脫貧

​知識鏈接:漢文帝,西漢第三代皇帝。公元前180年一公元前157年在位。呂后死,周勃等平定諸呂叛亂,他以代王入登帝位。統治期間,推行“休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減輕刑刑獄,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發展,又削弱諸侯王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舊史家將他與景帝統治時期並稱為“文景之治”。

漢景帝,西漢第四代皇帝。公元前157一公元前141年在位。繼續推行文帝的“與民休息”的政策,改田賦十五稅一為三十稅一。實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將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現固中央集權。史家將他統治時期與漢文帝時並稱為“文景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