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公元前188年由竇太后所生,公元前巧6年即位,公元前140年因病而死,在位16年,終年48歲。諡號孝景皇帝。
劉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一個比較有名望的皇帝。他即皇帝位後,繼承和發揚了漢文帝時期的傳統,繼續落實其父制定的各項有效政策,削弱諸侯王實力,平定七國之亂,把文帝開創的安定富足局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因而才有
“文景之治"之稱。1、平定藩王
西漢開國之初,劉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封地和權力都很大,他們擁有軍隊,自置官職,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不斷增長,到文帝時,諸侯王已經成為中央朝廷的嚴重威脅。劉啟即位後,先提拔晁錯做內史,然後又升晁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晁錯經過分析,告訴劉啟要特別提防諸侯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劉濞是劉邦之侄,封王以後,劉濞即收買人心,發展勢力,企圖有朝一日奪取帝位。劉啟為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太子劉賢人京,陪伴劉啟喝酒下六博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使他養成輕佻、剽悍的個性,平時又很驕矜,與劉啟博弈時,為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劉啟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漢文帝就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從此,劉濞怨恨劉啟。
劉濞已經暗中準備了四十來年,他私自鑄錢,又煮鹽販賣,為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所以,晁錯極力主張劉啟削奪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晁錯的主張遭到了外戚竇嬰的反對,削吳的事只好暫時擱了下來。不過,此外的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被削,楚王削了東海郡,趙王削了常山郡,膠西王削了六縣,一時諸侯喧譁,反響強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
劉濞見朝廷開始動手,不願束手就擒,在公元前154年聯合各地諸侯王打著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旗號反叛作亂。這次叛亂共有七個諸侯王參加,史稱為“七國之亂"。
劉啟知道了七國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亞夫帶領36個將軍去攻打吳國、楚國;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國;派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軍隊。
後來,竇嬰向劉啟引見曾擔任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劉啟召袁盎進宮相見,袁盎趁機勸說劉啟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劉啟採納了袁盎的計策,便殺了晁錯。
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劉肩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周亞夫採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用三個月將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把叛王封地做了一番調整,把王國的行政和官吏任免權收歸中央,王國的獨立地位被取消。從此,諸侯王只能享用王國的租稅,而不能問行政,成為只有爵位而無實權的貴族,藩王對朝廷的威脅基本上得以解除。
2、休養生息
景帝即位後,繼承了文帝的治國方針,繼續保持安定局面,發展生產,休養生息。景帝即位後,就宣佈允許人民遷徙到地廣人稀的地區去發展生產。為了鼓勵農民生產,他又宣佈減免一半田租,將田租從漢文帝時期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景帝一直重視農業生產,直到晚年,還不斷地強調農桑之本的重要。為了與民休息,景帝頗深使用民力。他在位期間,除為自己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大的陽陵外,基本上沒有興建其他土木工程。
輕刑也是景帝比較重視的一項安民措施。景帝曾數次大赦天下,並廢除了一種分裂屍體的酷刑,將其改為棄市。為了避免枉屈無辜,景帝三令五申,強調決獄務必先寬,即使不當,也不為過,要求判案時儘管依據律文應該治罪,但若罪犯不服,必須重新評議,一切都要體現寬厚仁慈。
景帝奉行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學術上則對諸子採取兼容幷蓄的態度,允許百家爭鳴。 景帝在崇尚黃老道學的同時,也很注重儒家的教化作用。當時為儒家設立了不少博士官,《詩》《書》《春秋》等均立博士。景帝起用公羊學大師董仲舒和胡毋生為博士,這種活躍局面大大推動了儒家的教化和影響。
景帝繼續採取漢初以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但是儘管漢匈和親,匈奴一方還是時常小規模地入侵漢境。對於匈奴的人侵掠奪,景帝從維護漢匈和好的大局出發,從未進行出兵反擊,最多隻是增調部分騎步兵屯守防禦。為了維護漢匈和睦關係,景帝還在漢匈邊界設置關市,互通有無,大大促進和便利了漢匈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景帝在位期間,維護安定,與民休息,使當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終於發展出了“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的昇平時代。
閱讀更多 滕薛十二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