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中國有兩個朝代一直被中國人推崇和宣揚的,那就是漢朝和唐朝。這是兩個都定都長安而且無比強大的王朝,不管是治內還是對外。比較巧合的是當兒子從父輩手中接過權力之時,都實現在了大治。不過更巧合的是繼任者如果按正常程序是輪不到皇帝位置的。

李世民是通過玄武門之變,代王劉恆是被大臣擁立的。但文景之治與貞觀之治的巧合並非僅僅是他們的上位經歷,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治理天下有太多的巧合,或許通過這些巧合,我們可以發現大治的背後是什麼。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一、法比自己大

先從一件小事說起,在這兩位身上都發生過自己說的話不管用的事情。

漢文帝有一次騎馬從中渭橋經過,突然有一個人從橋下冒出來,結果漢文帝的車駕就受驚了。漢文帝很生氣,萬一這是刺客怎麼辦,所以就將他交到了廷尉府查辦。

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廷尉張釋之問清了情況,原來這個人看到皇帝過來沒地方躲避,所以藏到橋下。過了一會,以為皇帝走了,所以就出來,沒想到時間估計有誤,才發生這樣的事情。按我們現在的想法,這也是情有可原。

所以張釋之作出的決定就是:

一人犯蹕,當罰金——《史記.七十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

漢文帝不幹了,他說這個處分太輕,現在我的馬比較溫和,所以沒有受傷,如果我的馬很烈,那我肯定會受傷,這種行為必須要嚴罰。

結果會怎麼樣嗎?我們先賣個關子。我們來看唐太宗的事情。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唐太宗早年選拔人才之時,有很多人造了假的簡歷。這件事情被發覺之後,唐太宗就下令凡是造假自首的就沒事,也就是坦白從寬。要是堅決不自首的,發現一起就殺頭。一般情況下鋌而走險人永遠都有的。有一個人在李世民這道命令下達之後,沒有自首被發現造假。李世民將此人交給大理寺處理。

結果當時的大理寺主持此事的戴胄決定是這樣的:

俄有詐偽者事洩,胄據法斷流以奏之——《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依法此人不至死。這一下李世民就不幹了,因為他說過再犯要殺頭,然後還說了一句很重的話: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結果怎麼樣呢?

接下來我們揭開謎底: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漢朝的張釋之的回答是這樣: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史記.七十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

唐朝的戴胄的回答是這樣的:

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為陛下惜之。——《貞觀政要.卷五·論公平》

此兩公所表達的觀點都一樣,法,要比皇帝大。皇帝應該在法之下,法是取信於民,這才是大信。

漢文帝與唐太宗無不例外地採納了意見,這是關乎自己切身利益情況下,明君與昏君的區別就在這裡。

昔漢文帝決獄四百,唐太宗放罪三百九十人,然猶書之史冊,號為刑措——《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二十一》

只有皇帝敬法,守法,天下犯罪之人才會越來越少,所以稱為刑措。刑措就是置刑法而不用。自然表示社會治安好,訴訟人數少,人民自然安居樂業,這才是強漢盛唐本該有的景象。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二、心中有百姓

任何一個皇帝如果他想治理好國家,他心中必須裝有百姓,只有這樣才可能用心。

漢文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漢文帝雲:‘朕為天下守財耳。——《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六十九》

這句話是出自宋神宗與王安石的對話之中,相信宋神宗也不會去胡編一個。事實上漢文帝的確也做到了。

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漢書.志·食貨志上》

到了孝景帝繼位之後繼續減稅,

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漢書.志·食貨志上》

因為此前通行的是十稅一。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賺了十塊錢,要交一塊錢,那就是十稅一。

《大傳》雲:“古者,十稅一,多於十稅一謂之大桀小桀,少於十稅一謂之大貊小貊。王者十一而稅,而頌聲作矣。——《困學紀聞·卷二·書》

古代十稅一是通行的,低於十稅一,老百姓就會感恩戴德,但高於十稅一的那就是暴君了。但是漢景帝能做到三十塊錢只交一塊錢,那顯然是漢文帝給打下的基礎。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唐太宗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

這句話是什麼情況下說的呢,是他繼位第二年,發生了蝗災,饑民遍地,當時皇宮中也飛來幾隻蝗蟲,這是他在抓住蝗蟲的時候說的這番話,說完他就將蝗蟲真的生吃了,如果不是真的心懷百姓,炸熟了估計吃的下,但生吃還真的沒有幾人能做到。

有人告訴晉惠帝說老百姓都餓的沒有糧食吃了,晉惠帝就覺得很奇怪,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呢,真笨啊。

這就是明君與昏君的區別。

懂得讓利百姓,自然百姓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之後就都富了。所以他們都遇到了其他時期沒有的事情,那就是米價太便宜,他們還經常想著怎麼提振米價來保護農民。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三、懂得約束自己

抵禦青史留名的誘惑

封禪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因為這是皇帝名留青史的好機會,宋真宗為了封禪還弄了個天書降世的鬧劇,具體你看《 》。那麼唐太宗與漢文帝有沒有去封禪呢?

答案是沒有。

當時唐太宗的手下極力鼓動他去封禪,結果唐太宗說了這樣一句話:

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乂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昔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後世豈以文帝之賢不及始皇邪!——《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

抵禦生活享受的誘惑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史記.十二本紀·孝文本紀》

當時漢文帝想造一個露臺,費用要百金,他算了算,百金是中等收入老百姓十戶的財產,後來想想算了算了,還是不造好了。同時他還約束身邊人享受,他對寵愛的慎夫人也提出要求,衣服不可拖地,這樣節省布料,衣服不要有太多文繡,要簡樸。

唐太宗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朕不聽管絃,不從畋獵,樂在其中矣——《貞觀政要.卷八·論務農》

當然晚年的唐太宗有些不一樣了,不如漢文帝始終。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尊重直臣,約束身邊人

皇帝身邊有兩種人,一種是寵愛的親人,一種是寵信的近臣。這兩種人都有很大的權力,但是李世民將他們約束的很好,因為他身邊有魏徵等一大批直臣,關於李世民納諫和約束近臣的事例很多,大家也聽過很多,所以這裡就不列舉,下面列舉一下漢文帝的做法。

漢文帝的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景帝。他在太子之時直接走宮中的司馬門。這個門是不可以走的,結果他被張釋之攔下了。漢文帝的反應很神奇:

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史記.七十列傳·張釋之馮唐列傳》

他說我沒有把兒子教好,向張釋之稱謝自然就有道歉的意思在。

他還有一個寵臣叫鄧通的,鄧通仗著文帝的寵信所以有些行為很出格,丞相申屠嘉看不過去了,然後規定鄧通必須要幾點幾刻到丞相府中接受訓話,不來就砍了。

結果鄧通怕了,去丞相府中,很久沒有出來。漢文帝擔心申屠嘉真的把鄧通給做了。

使使者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釋之。”——《史記.七十列傳·張丞相列傳》

這句話如果粗俗一點就是,這是我的弄臣,您就別把他當一回事,把他給放了吧。

鄧通回來之後跟漢文帝說,如果不是你下詔及時,我差點就死了。結果申屠嘉有沒有受到影響呢?沒有任何影響,漢文帝依舊信任。申屠嘉是在漢景帝時期因為晁錯事件活活氣的吐血而死的。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的背後:劉恆與李世民到底付出了什麼?

結語

盛世,大治的背後,並不是喊幾句口號這麼簡單,我們現在翻史書看到的可能就是幾行字,但是當我們從那幾行字中細看,就能看出幾分道理和共同之處,這真應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話:

75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他們都很好地約束了自己,將自己的權力牢牢地關在籠子裡,而不是放出來使用。所以才能實現大治。因為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正應了《道德經》第29章的一句話: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但真能做到這樣的皇帝卻是鳳毛麟角,所以幾千年來真正實現大治,盛世的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