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激励当福利

股权激励是众多企业为了激励并留住核心人才的一种手段,赋予员工权益附带业绩考核,从而使企业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近三年,股权激励市场异常火爆,2015年A股上市公司首次公告激励方案的共计有147家,2017年增加到246家,由此可见,股权激励已成为市场常态化产物。那么在众多案例中,是否每家都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是为公司未来发展考虑而推行,还是从众效应,仅仅把它当成了员工福利呢?

2018年第一季度A股市场受中美“贸易战”等外部环境影响,众多公司股价处于低迷状态,不少公司实施了回购型股权激励,在市场低迷期从二级市场回购股份能够很好的支撑股价。公司将回购的股份授予员工时,员工必定对工作更加卖力,当公司业绩稳步上升时,其获授的股份增值也就更大。细看2018年第一季度A股股权激励案例,就有部分企业把激励做成了员工福利。

据笔者了解,某上市公司制定的股权激励计划中,业绩考核以2017年业绩为基数,2018-2020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5%、10%、15%,且剔除本激励计划股份支付费用的影响。根据公司业绩快报来看,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达1亿元左右,净资产50多亿。根据公司授予公告来看,2018年度摊销费用为800余万元,结合公司所设定的业绩,2018年净利润仅需增加500万即可达到增长目标,而公司又剔除800多万的股份支付费用,也就是说公司未来考核年度利润不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成功解锁。公司拥有50多亿净资产,按照目前市场上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计算一年收益至少有2亿,公司设置的业绩考核是否具有挑战性值得深思。实施股权激励的初衷是推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各股东创造更大的利益,几乎所有公司草案中都会写到“本激励计划能够降低代理人成本,激励计划带来的公司业绩提升将远高于因其带来的费用增加”。且不说公司实际支付了5000万元用于回购股份,结合公司所制定的业绩指标,代理人成本是否真的得到降低且公司业绩是否因股权激励会有显著提升值得深思。

虽然受“贸易战”影响,导致公司股价处于低迷期,但回购型的激励仍需要公司花真金白银去购买,减少公司一定的资金储备。从某种角度来说,最近有一家公司实施回购型激励的情况有点令人担忧。

某上市公司于今年发布了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的预案,拟回购价格不超过人民币8元/股的条件下,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结合公司2017年报来看,公司虽有货币资金4.7亿左右,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1200多万,投资现金流量净额负3亿之多,在公司经营现金流无法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公司主营业务未有很大改善,回购型激励是否真能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外,公司2017年末披露了部分董事、高管减持股份的公告,截止到今年2月仍未减持股份,是否有逢高出货之嫌疑?

股权激励并非是福利,而是良好的内部激励制度。当老板给员工加薪时,说明员工能力得到了相应的肯定并对其未来有一定期许,应当肩负更大的责任。在权责利原则对等的情况下,当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赋予核心员工权益获得更多报酬的时候,管理层及核心员工应当思考的是如何为公司实现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各股东创造更好的收益,而非任性福利。

莫把激励当福利

莫把激励当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