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支付寶在國外沒有,馬雲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我們今天好好將支付寶以及國外信用卡發展歷程好好分析一下。

大致整理了一下中國從銀行卡過渡到移動支付的年表:[1][2][3]

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支付寶在國外沒有,馬雲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1979年,香港東亞銀行開始辦理信用卡收單業務。

1981-83年,Visa、MasterCard、JCB進入中國。

1985年,中國銀行珠海分行發行了第一張銀行卡、準借記卡“中銀卡”。

1987年,珠海出現了首臺ATM機器。

2002年,銀聯在上海成立。同年首個獨立的信用卡中心“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

2004年,支付寶成立。

2007年,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4000萬。

2008年,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8000萬。

2008年,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1.5億。

……

2015年,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4億。

2017年,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4.5億。

讓我們再看一下西方世界從銀行卡過渡到移動支付的年表:[4][5][6][7][8][9][10]

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支付寶在國外沒有,馬雲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1920年代,美國部分石油公司及酒店連鎖推出信用卡的早期雛形。

1946年,紐約銀行家John Biggin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張銀行卡“Charg-It”。

1950年,美國Diners’ Club公司發行了首款具有現代意義的信用卡。

1958年,美國運通推出了主要用於旅行和娛樂的信用卡。同年,美國銀行推出全國性信用卡方案“BankAmericard”。

1966年,美國特拉華銀行首先推出世界第一張借記卡。同年,BankAmericard在各州推行。同年,另一家信用系統機構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ICA)建立。

1968年,ICA更名為MasterCard。

1976-77年,BankAmericard更名為Visa。

從這往後,銀行卡產業在西方進入爆發增長階段,此處不表。

1997年,Visa平臺總交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

1998年,網絡銀行公司X.com成立。同年,Google成立。

2001年,Visa發行的銀行卡數量突破10億。同年,X.com更名為PayPal。

2002年,Ebay收購PayPal。

2006年,Visa平臺總交易額突破4.4萬億美元。

2008年,Visa進入移動市場。

2011年,Google發佈谷歌錢包。

2014年,蘋果發佈Apple Pay。

2015年,谷歌錢包由Android Pay代替。

2017年,Android Pay由Google Pay代替。

差不多了,大概就是這麼個畫面。

對比以上兩個時間線,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支付寶在國外沒有,馬雲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從第一張信用卡發佈到後來PayPal開創電子支付產業的那一刻,美國走了接近半個世紀。如果從信用卡的雛形開始算,這個時間跨度更長。50年,一個商業模式完全足夠死死地紮根、牢牢地控制某個產業,並且即便連年遭遇打擊也能堅挺很長一段時間;

中國則不是這樣。從第一張銀行卡的發行到支付寶的誕生,中國只花了不足20年。如果從銀聯的成立開始算起,這個跨度只有僅僅2年。與西方世界不同,銀行卡在中國根本就是一個存取款的工具,它還沒有真正進入大眾廣為接受的“支付工具”這個階段就遭到了電子支付的擠壓。

其實支付寶還不止花唄,借唄兩大金融格局,此外還有掌中助手也不是可以,目前還在內測中,據內部消息得知,對於沒有開通支付寶借唄的夥伴,只需你的芝麻分達到500以上,在支付寶生活號 掌中助手中,就可以在線申請,額度最高支持20W,核心點是初期不會上徵信系統,可以說是直接秒下,所以可以去試試看。這對個人囊中羞澀方面是有很大幫助,趕緊試試。

為什麼這麼好用的支付寶在國外沒有,馬雲告訴你真正的原因!

依據個人經歷,在美國的超市,借記卡支付大概需要30秒到1分鐘(因為要輸密碼)。信用卡支付大概需要5秒到15秒甚至更短(不需要密碼)。NFC支付大概需要10秒到1分鐘(看運氣/儀器靈敏程度)。現金找零在這三者的面前沒有任何優勢,而NFC也並不比銀行卡方便多少。從前我們在中國的超市用借記卡/信用卡支付需要多久?且不說商家是否接受刷卡,即便是接受,那緩慢的POS機從讀卡到打印小票再到你簽好名還給人家,耗時至少2-3分鐘以上。本來就不熱衷於接受新事物的一群人再面對這種還不如現金來得快的支付方式,註定了中國從現金支付直接過渡到了移動支付這條道路。本質上與西方“現金 - 信用卡 - 移動支付”的發展歷程就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用卡就能快速解決的事情,為什麼需要專門繞道去搞一個並不能再省時省力更多的服務?相反我更看好nfc支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