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廣州各村龍舟走親戚歷史悠久,龍舟都“有名有姓”


“探親”是每年廣州各村扒龍舟的重要活動,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廣州珠江兩岸和河涌邊龍舟競渡,節日氣氛濃厚。

廣州究竟有多少條龍舟?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為實在是太多了。再窮的村,只要有“扒龍船”的傳統,都會擁有一兩條龍船,甚至四條以上。事實上龍舟除了用作競渡外,還有“探親”的作用。

按照傳統習俗,每年農曆四月底,在“龍船塢”沉睡了一整年的龍舟們開始逐漸浮出水面,俗稱“起龍”,洗刷一新,打磨上油,接受村民跪拜邀請,即完成“採青”儀式後,各村就會向其他村發出龍舟邀請飛柬,就進入“探親模式”,一連數日,廣州一些村的村民會扒著龍舟來相會。

“兄弟村扒船來到,先上岸向本村長老遞柬,長老接柬,然後再恭恭敬敬回柬。”王阿坤說,這套程序必不可少,回柬又稱作“飛龍之敬”,讚揚兄弟村的龍船像飛龍一樣快。吃過村裡人起早準備的龍舟飯,又一年端午狂歡,過去了,情誼卻是更深。

百餘艘龍舟激起層層水浪,水面鼓聲陣陣,喜慶的爆竹聲此起彼伏,劃手們吼聲震天,揮漿奮勇競渡。“加油,加油,劃得真快呀!”車陂湧兩旁及橋上人山人海,人群中不時發出歡呼聲、叫好聲,為龍舟手加油鼓勁。

請龍舟前來是“招景”,龍舟應邀而來聚會叫“應景”,人們來看龍舟叫“趁景”,實質是村與村、宗族與宗族之間一次走親戚活動,同時它也是一次展示各村實力和風采的表演。水,貫通了村與村之間的民俗與文化,而龍舟,無疑在其中擔當了“社交工具”的角色,讓聯繫變得更緊密。

來自周邊各鄉村數十條傳統龍舟在河涌穿梭遊行,到各村拜訪“探親”。村民在廣場設龍船餅、茶點蔬果等招待各村龍舟友好鄉鄰,凡是有龍舟經過,村民都會擂鼓歡迎、齊鳴鞭炮、送旗喝彩,村民和遊客在河涌兩岸觀看龍舟“探親”盛會游龍表演,歡呼聲、雀躍聲彼起此落,把游龍“探親”盛會活動推向高潮。


邀請各村龍舟到某個村落“走親戚”叫做“招景”;發出回柬的龍舟按照約定時間過來叫做“應景”;村民過來看龍船景叫做趁龍舟墟,又稱“趁景”。

車陂村的龍舟招景日。來自員村、石牌、棠下、冼村等“老表村”的200餘艘龍舟一大早便前來拜訪探親,吸引周圍“七里八鄉”市民遊客達10萬人次以上。

車陂村的龍舟招景日。來自員村、石牌、棠下、冼村等“老表村”的200餘艘龍舟一大早便前來拜訪探親,吸引周圍“七里八鄉”市民遊客達10萬人次以上。

龍舟文化在廣州的鼎盛,與這裡水網密佈的地理環境有關,因此,自然水環境對龍舟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90後龍舟隊員不少,真正彰顯龍舟獨特魅力的,更在於其同心協力、奮勇爭先、團結協作、拼搏進取、挑戰自我的“龍舟精神”。

扒龍舟和造龍舟一樣,是“體力活”,需要大量的青壯年,早年有言論提出部分村子龍舟上的艄公呈現中老年化傾向的擔憂,但小洲村龍舟隊隊員傑仔說:每年參加龍舟競渡或探親的時候,還是可以見到很多像他這樣的90後來扒龍舟的。

龍舟文化在廣州紮根已深,事實上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有此風俗。據悉在提到龍舟競渡的方誌中,總共多達兩百二十七種有這種風俗的記載,總體來說以我國中部及南部地方為主,但流行仍然十分普遍。圖為小洲村婦女在村裡做龍舟飯。

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同為“水鄉”,在廣州周邊的順德,目前所能見到的關於順德龍舟活動的最早記載,距今也已有400多年了。但對比廣州“一年一度”的端午龍舟盛會,順德的龍舟競渡不限於端午節,國慶、中秋、春節等重大節假日也經常舉行,在順德水鄉,大部分的村民甚至一些半大的孩子都會划龍舟,村中的男丁都以有機會划龍舟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