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定製培養的“少年班”,四十年過去,昔日神童現狀如何?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來自全國範圍內的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成為中國首個少年班大學生。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他們當年被稱為“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更經常地,是被稱為“神童”。

“我實際的目的是要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這個突破口就是對早慧少年進行超常規的培養。”——倡導者李政道先生曾回憶少年班

“少年班”見證了重新重視知識與人才的改革年代。當年繼中科大之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歷史上都曾經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

中科大少年班堪稱中國學術精英的黃埔軍校。從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莊小威、百度總裁張亞勤,到打破了華人年齡紀錄晉升的哈佛教授尹希、發明原子陷阱追蹤分析法的盧徵天、發現世界上最小的納米碳管的秦祿昌、蘭亭集勢CEO,人才累累。

少年班的確出了不少傑出人才,但三四十年後回頭來看,它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少年班和重點班本身就擠佔了有限的教育資源,有損教育公平。“神童”們的發展也不總是符合大眾的預期,比較有爭議的就是圖中已成僧人的寧鉑。

“教育改變命運”與其說是一個事實,倒不如說是一種信念,是對向上流動性和相對公平的一種社會期望,社會熱衷於培養天才,但我們要思索的是,如何讓天才迴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