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孝文山记

文:吕世宏

山西关帝山区的方山县与交城县之界,有三座名山,其一北武当,其二骨脊山,其三孝文峰也。武当山之闻名在于道教,骨脊山之闻名在于古老,《汾府志》曰“骨脊山即古之吕梁山,山有大禹治水的遗迹”,而孝文山之闻名则因为其高峻,孝文山是吕梁山脉的最高峰华北第二。千百年来,游武当者众,游骨脊者鲜,游孝文者稀也。

登孝文山记

孝文山又名南阳山是关帝山主峰,是两条大河的源头,林泉西出南阳沟是黄河支流三川河的源头,林泉东出庞泉沟是汾河最大支流文峪河的源头。相传,北魏孝文帝驻跸此山,为母祈天,是名孝文峰。古代的文峪河叫文水,其流域叫文谷,这种称谓最早的记载是出自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我想文水,文谷之名也该是纪念孝文帝而得名的吧。

登孝文山记

吕梁之巅-孝文峰·海拔2830.7米

能游孝文者之所以不多,是因为孝文峰高峻,深居后山,人烟稀少,蛇虫出没,交通不便,在车马时代,登孝文山意味着宿野,所以视为畏途。尽管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早已开发,孝文山也在保护区范围内,可是由于交通问题,还是鲜有至者。今天南阳沟景区正在开发,车路正在修到孝文山脚下,不远将来,领略孝文山的身姿将不再难。

登孝文山记

2006年10月28日,联中全体地理教师,本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经学校同意携18位学生自愿者以及数名学校同仁,前往吕梁第一高峰,探寻原始山区。

登孝文山记

早晨6点出发,沿着307国道东行转而沿着209国道北行,至神龙沟转入县乡旅游公路,两小时的行程,汽车抵达南阳沟山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弯天池。青山林海扑面来,一弯池水映天蓝,让人心头一亮,合适的好似厅堂迎客的衣冠镜。依稀的笔架山神秘,缤纷的林草色成层,南阳沟确实卓尔不凡。护山的工人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原来这里正在搞景区旅游开发,这山已非自由出入之地,几经交涉说明来意,我们终于免费进山了。

登孝文山记

大约三十多里的简易山路,汽车勉强可行,夜雨过后山路有些打滑,几度下车整路,走走停停,汽车来到孝文峰下的山间鞍部扎营。只见远处一山如带,山顶好像很平,据说那是云顶山景区,左边一座锥形山峰,裸岩峭立如堆,好像无路可登,想起地方方志史料记载关帝山中曾有山峰烟火,数日不息,看来吕梁山中该有活火山才对。莫非这就是一座火山?难得前往细察,情形不得而知。右侧一片广袤的松坡沿伸至山顶,那就是今天我们的目的地---孝文峰了。

登孝文山记

由曾经先期探路的老师走在前面,曲折的林间无道,纷乱的山形奇巧让人迷失方向,我们借助一些地理事物粗略的知道是沿着山脊阴坡一侧向西爬行,孝文山山脊的走向大约是东西方向延伸的,头上是一色的华北落叶松原始林,脚下是一尺厚的枯枝落叶层覆盖在草间石隙中,让人无从下脚。登山的队伍一字前行,越向上环境越原始,大约在2500米的高度上,地面出现了零星雪积,可见10月的孝文或许已有夜雪了,巨石阴侧也积有冰凌,是白天融雪夜里凝集而成的,华北地区是没有常年积雪的。大约2个多小时的林间行走,我们来到了一个林间旷地坐下来休息,海拔大约2700多米,到这个高度森林变得稀疏了,山草变的茂密了,岩石变得破碎了。隔着一道崖沟,我们望见了岩石壁立的孝文山主峰,尖销兀立,巨石排空,心想,目标快要实现了,然而并非如此,接下来的一段路是最难走的一段路了。

登孝文山记

原来,下来的一段路,前面是一处断崖,南坡乱石陡崖,草木不生,北坡山势略缓,林茂雪丰,我们必须从北坡绕过去,才能到达孝文最高处,没有路只能自己找路,一路人马,大有爬雪山的滋味。乔松和霰雪覆盖着巨石滩,脚下不下心就可能滑倒,大家彼此照应,安全第一,终于到达孝文山脊。孝文山顶没有雪没有松,有的是一种奇特的高草,一米多高,生有刺,红色的骨朵状的叶子,到过不少名山,没有见过这种山草。草下面是陈年的乱石滩,石状棱角分明,巨大,横斜,相藉,不时出现黑乎乎的缝隙。这种巨大的山顶石阵,引发了几位同仁的兴趣,有人认为这是一处第四纪冰川遗址,果真如此孝文山又多一道华北独特的奇观,有人则认为是一种山体在地震中的自然塌落堆积,不管怎样这里的石头分化作用很弱,估计形成时间较晚。这种平民间的重大科学争论有趣而没有结果,就像老百姓关心布什总统一样,需要专家的点评。

孝文山上,基本都是古老的花岗岩,变质岩,坚硬的岩性,不易侵蚀风化,孝文山出落得独傲吕梁。离山顶十几米时,危岩百尺,好像巨大的石块垒成的天梯。也许体验惊险是人的天性,面对绝壁,无人退缩,老者不倦,少着欢欣,小心翼翼的爬过一线天时,大家坐到了孝文之巅。于是群山欢呼,孝文迎客,登临绝顶,心旷神怡。孝文山顶似一天桌,面积不过几平方米,30个人坐下来,就有些挤,胆小的会有些晕山。同样南侧是绝壁,北侧是陡坡,踩动的石块悄然掉落瞬间消失,然而这里竟然衰草萋萋,薄土金黄。这时大家才发现天变阴了,云就从脚下飞过,雾锁闭了四周远山,有一种神圣的感觉。用现代全球定位仪发现孝文山高度是2840米,比中国地图标注的高出9米,算是又一个重大科学发现,需要专家点评。大家拍照留念,共同合手祈天,并且由校长主持庄重的立牌纪念仪式。

登孝文山记

鬼圪针

山顶向西下行半里,又一平台,比孝文顶地势低十几米,远远看到有块平躺的石碑。大家来到近前,发现石碑表面有依稀字迹,无法辨认,校长拿出纸墨想拓回去研究,终不成功。用手摸发现碑的另一面也有大字,但碑厚达一尺,根本动不了,只好作罢。

上山不易,下山也不易,回来穿过松林的时候,竟然迷路,曲曲折折的走过了一片倒伏的林坡,几千根松木自然倒伏,横七竖八,散满山坡,这段路走得最艰难了,爬上爬下扯襟挂甲的,一身狼狈,三个多小时才回到停车地。于是尽兴,踏上归程,回到学校的时候,天已很黑了。

其实,说“黄山归来不看山”,也不尽然。我觉得登山至乐在于野,在于原始,在于人迹罕至,在于原生态,孝文之行可谓此也。

登孝文山记

孝文峰古碑

回到家中记惦古碑,于是连夜查找汾州府志,曰,“上有古碑,字迹不可辨”,原来几百年前古人就认不得了,今人还想着去拓碑,古人有知当笑。又想其字或许是消失的鲜卑文字吗,如果是那样,可真又是一大奇观了。后来才知道孝文山不远处的笔架山侧,筑有一亭上书“文源晚翠”,四周群山尽望,可惜此行未能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