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隨時佔據娛樂版頭條,一言不合就開火的馮小剛,人送外號“馮大炮”,最近卻難得地在風口浪尖上保持了緘默。

而以他、王朔、葉京等人為代表的“京圈大院子弟”近日由於葉京新片《成長在明天》立項,再度被人們提及,傳說“大院子弟撐起了娛樂圈半壁江山”。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京圈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對中國電影有什麼影響?本次我們將加以探討。不同於晉江高幹小說裡的紙醉金迷,真實的大院要複雜得多。

長在紅旗下的一批人:崇高到反崇高

在北京話裡,有兩個對比明顯的詞彙,用以形容北京土著:“衚衕串子”“大院子弟”。顧名思義,前者指的是在衚衕里長大的普通家庭孩子,後者指的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部隊國家機關大院裡長大的幹部家庭孩子,不僅是個抽象概念,也是個真實存在的地理概念:以天安門為中心向西,依次存在空軍大院、海軍大院、裝甲兵、通訊兵等等,門口有警衛,周圍拉著鐵絲網。

整個環境,猶如與世隔絕的大觀園,塑造著他們大多傾心藝術,理想主義的熱血單純:電影大院子弟陳凱歌曾寫道:“他們大多為父輩的業績感到驕傲,以天生的革命者自居,自以為血統高貴,思想純潔,堪當國家大任,熱烈地嚮往輝煌的業績。”

同時由於院裡精英遺老眾多,知識氛圍濃郁,管制寬鬆,家庭有意識的培養,這批50後、60後能夠接觸到的精神文化和物質都比平民階層要多得多。

不少研究者認為大院是中國搖滾樂的發源地,搖滾教父崔健出身於此。瞭解了這些,再去看崔健的搖滾電影《藍色骨頭》,會有更深的感悟。國內最早聽披頭士樂隊的是林彪兒子林立果,他曾說如果有機會掌握大權,一定要讓全國人民聽搖滾樂而不是樣板戲。

在“批判”的名義下,他們觀看了大量國外禁書禁片。此外他們對政治高度熱情和熟悉,青少年時期經歷了文革,成年時期面臨社會鉅變後的幻滅,都使得他們以後的作品被打上了相似的烙印:謳歌紅色浪漫,迷戀暴力“混不吝”的痞子氣息,自大優越感,貧嘴油嘴滑舌等等。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這些名字在電影文化圈可謂如雷貫耳:出自空軍大院的馬未都、張偉平,出自軍委訓練總監部大院的王朔、葉京,出自解放軍總後勤部的陳紅、鄭曉龍,出自解放軍八一製片廠的葉挺孫子葉大鷹,出自空軍文工團的崔健,父親是抗美援朝軍幹部的姜文,出自訓總大院的王中軍、王中磊,同樣出自大院的葛優、海巖、阿城。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他們用調侃反叛消解崇高,痞子文化席捲全國,時至今日仍有擁躉,並塑造了北京人在全國人民心中的頑主形象。小青年都模仿王朔人物說話“我是流氓我怕誰”“跟著感覺走”“無知者無畏”。大概只有貧嘴抖機靈,才能掩蓋時代鉅變帶來的空虛落差吧。

情懷與恩怨:半個娛樂圈,半部影視史

談到馮小剛,總是離不開王朔,以及他們之間的恩怨糾葛。關於自己昔日的哥們兒馮小剛,王朔有過如下評價:“他有什麼好事兒從不落下。”“馮小剛同志終於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名流圈。”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文化人爭吵,離不開用電影幹架。他們的恩怨史就是半個娛樂圈,半部影視史。《甲方乙方》中偷雞吃的“尤老闆”、王朔發小葉京拍了部《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其中高洋高磊以王中軍王中磊為原型,發掘了文章、白百合,其中有一個黑馮的角色就是以馮小剛為原型的,起名馮褲子,這個綽號也因而廣為人知。05年06年的媒體採訪中,兩兄弟對馮小剛公開發洩了很多怨氣。

據《人物週刊》所說,他倆之間的杯葛起源於97年時,全國掀起了反對王朔灰色人生觀的打壓活動,他自己遠走美國躲避,對馮說:“咱倆分開吧,你有機會活,不要一塊死。”《我是你爸爸》被禁播,《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最終沒放王朔名字,順利上映票房大賣。馮給了王朔5萬塊稿費,王朔直接扔了回去。還有幾件類似這樣的事兒覺得馮耍心眼,王朔自己也厭倦了影視圈,專心寫小說,最終倆人到了決裂的地步。馮小剛為此哭過好幾次。

看完《一聲嘆息》時,王朔對葉京說:“中國電影所有的缺點都被這個電影吸收了。”

兩人斷交十年後和好,跟《非誠勿擾》有關。片中葛優飾演的秦奮是馮導自己的寫照:“錢對現在的我來說不算事兒,就是缺朋友,最好的那幾個都各奔東西了,有時真想你們,保重。”馮小剛心臟出了問題,找他們敘舊,幾人重拾情誼。馮小剛是王朔女兒婚禮的司儀,在王朔沒出場的情況下撐全場。葉京的電影他也一直站臺掛名幫拉投資。在馮小剛微博裡搜“王朔”有多條記錄,其中最近的一條是13年的,為罵聲如潮的《私人訂製》站隊。“《私人訂製》最後的道歉和王朔沒有關係,是我內心對這個世界僅存的一點敬畏。觀眾熱衷爆米花喜劇我理解,但我無心伺候。”

2016年,葉京《記得年少那首歌》上映,“京城鐵三角”王、馮、葉再次重聚在一張海報上,此時三人均已年過半百,讓人看來百感交集。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渡盡餘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圍繞著這群人形成了“京圈”,與馮交好、有合作關係的劉震雲、張涵予、陳道明等都算。王朔前女友徐靜蕾是在京圈中成長起來的,直至自己成為獨立導演。前陣子鬧得很大的馮小剛家宴,苗苗跳舞事件幾個當事人正是京圈軸心。

另一個不得不提及的是姜文。他的作品男性荷爾蒙氣質突出,實則是紅色年代賦予他的狂熱。《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中都充斥著青春狂躁氣質,革命美學,個人情懷。馬小軍就是導演自己的化身,提著板磚騎著車在溜冰場晃悠。定檔7月13日的暑期檔新片《邪不壓正》主打民國武俠,不禁讓人期待又一場血脈賁張的廝殺。

這類京派影視作品,可以統稱為大院電影,其中不乏影響中國影視進程的重要作品,也是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最後的大院子弟和大院電影

八九十年代,大院子弟引領了整個中國電影乃至搖滾文化的方向,並非偶然而是有其歷史原因。六七十年代,普通人因接觸外國影視音樂書籍就會身陷牢獄之災,而幹部子女因身份特殊得以安然無恙地大量觀看禁書禁片,從而奠定了他們的藝術審美追求。

當時“出國”對一般人來說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94年,王中軍就帶著在美國留學打工攢下的十萬美元回國創業,這成為了他的第一桶金。無論是見識、人脈、資本、審美,他們都是高於普通民眾的。

大院子弟與中國電影二十年

而時至今日,隨著經濟文化水平的飛速發展,民眾眼界審美的提高,大院子弟不再有能力包攬影視市場,一味沉浸在昔日榮光中也對製作出口碑佳作毫無幫助。葉京依舊在執著地在每一部作品中表現他們的青少年時代,馮小剛成了京派文化中名氣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從《一九四二》到《私人訂製》,離開了王朔的馮小剛顯得有些尷尬,而他口碑較好的作品包括《一地雞毛》《芳華》大都是作家成熟作品改編的。

很多導演一輩子都在拍同一個主題,這種被緬懷的情懷,只是少部分人的情懷,如果一味停留在符號層面,難以成為更有普世價值的作品。大院文化正在一點點消失,不禁好奇,根植於大院文化之上的大院電影會最終消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