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真能称得上小诸葛吗?

蓬岛仙师

前几天我写了国军的军事统帅,主要写了杜聿明和傅作义。许多网友说我为什么不写白崇禧?因为在历次作战中,没有显示出白崇禧优秀统帅潜质,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参谋长

1、统一广西,能算统帅吗?

白崇禧也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在武汉、南京、北京、保定都呆过,但距离登上历史舞台还很远。

1923年在孙中山的讨桂作战中,白作为参谋长,显示了其参谋才能,这也是其一生最擅长的。之后,白崇禧在到陆荣廷的作战中显露了其军事才能。并在1925年击败唐继尧的滇军。白崇禧在统一广西战斗中表现出的卓越策略才能使他获得“小诸葛”的雅号

这种规模的作战,大致相当于蒋介石在护法战争期间的福建作战,以及北方各省内部军阀混战的规模,是不能称其为统帅的

2、参谋才能展露无遗

北伐战争中,白崇禧随北伐军总司令部北上,其中对作战贡献良多。后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贡献也较多。

入抗日战争中,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主持制定抗战计划,提出对了日军作战的六条指导原则。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坚壁清野”、“焦土抗战”的策略。

(桂军)

3、大战多败,江郎才尽?

在北伐中,白崇禧一度指挥部队打到山东南部,但很快被反击,丢失徐州。

在蒋桂战争中,华北全线失势,武汉兵不血刃,在广西战场,被李明睿占领南宁。

之后,反击广东失败。在中原大战中,一路达到岳州,后路衡阳被切断,惨败。

抗战淞沪会战中,指挥桂军六个师反击,损失惨重,阵亡多位旅长。

其训练的广西民团,在日军两次进入广西后,如入无人之地,基本没有阻挡。

1944年底,以副总参谋长身份指挥桂柳会战,惨败。

(惨败的桂柳会战)

在淮海战役中,拥兵数十万,坐守武汉。在四野渡江后,屡战屡败,主力在十万大山中被消灭。

总结:

白崇禧擅长中等规模以下作战,统一广西,以及蒋桂战争及中原大战时,其在战场上的具体指挥都可圈可点。但大规模用兵作战,其指挥能力一般,难以成为统帅。

在参谋上面,战略眼光确实独到,这也是老蒋为啥北伐非要他在总司令部,抗战也基本在总参谋部。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白崇禧是个非常优秀的军人,小诸葛这个称呼绝非夸张。

第一,统一广西。

当时中国军界流传顺口溜: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解放军大将张云逸就是桂军出身,他的评价是:“桂军被反动宣传灌输得麻木,作战勇猛得如野人拼命,阵地上战至最后一人时,仍能坚决拼刺刀顽抗,直到被打死,反抗才停止”、“且战术灵活,动作熟练,认为桂军比同等条件下的日军更难对付”

可以说,统一广西的战争,绝对不亚于北伐打仗。

广西的地头蛇,没有一个好惹的。

当时白崇禧在己方绝对劣势下,三下五除二,统一广西全境,消灭众多强敌。

期间有多次巧妙用兵,甚至亲自观察位置下令炮兵炸断浮桥,导致敌人崩溃。


第二,北伐悍将

北方战争中,白崇禧又是百战百胜。

除了因为宁汉分裂,导致北伐暂停以外,白崇禧打仗基本势如破竹。

他从广西一直打到北京,赫赫战功,无需多说。


第三,玩不过蒋介石,是不懂政治

白崇禧打仗是第一流,可惜武夫一个,不懂政治。

随后和蒋介石几次交手,都是政治上惨败。

蒋桂战争,白崇禧部下大将廖磊、李明瑞、俞作柏倒戈投靠老蒋,还没打就损失大量兵力,又被中央军拦腰切断。这导致桂军不战自溃,地盘部队损失惨重,一蹶不振。

中原大战,白崇禧实力已经虚弱,又被中央军、湘军、滇军夹击,最终只能退守广西地盘。

随后,白崇禧基本固守广西省。广西是个穷省,只能养兵二三万人,已经无力和老蒋正面对抗。


第四,放走红军,再次保住地盘

湘江会战中,白崇禧巧妙的让开正面,放走长征的红军,从而避免中央军深入广西境内,又没损失实力。

而中央军先后进入湖南、贵州、四川、甘肃,将这里的军阀全部击垮。

随后发现老蒋要动手对付广西,白崇禧联络广东陈济棠一起反蒋。

但陈济棠部下很快叛变,陈自己落魄逃亡香港。

只剩下铁板一块的广西,依靠区区3万人对抗60万中央军。

因白崇禧治军有方,老蒋最终没有敢于动武,给予广西大体独立的地位。

第五,抗战中的中规中矩

抗战中,白崇禧和李宗仁不同。李宗仁做到战区司令长官,具有实权。

但白崇禧大体还是出于出谋划策的地位,主要是老蒋对他还是有戒心。

而白崇禧对于广西以外的作战,是非常积极的,指挥建议也很出色。

但是,日军攻入广西的南宁战役和桂柳会战,白崇禧都多少有保存实力的意图,导致作战似乎不利。

但客观来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指挥官,也要有好的部队才行。

当时桂军武器装备太差,1个师就装备2门过时的日式小炮,和日军天差地远。


第六,内战中表现不错。

政治原因,就不多说了。

但在淮海战争关键时期,白崇禧为了挤兑老蒋下台,在华中按兵不动,拒不支援,坐视杜聿明集团毁灭。

最终,解放军打到广西,白崇禧独木难支,也只能带着2万桂军跑路。

结束了军事生涯。

白崇禧的厉害之处,在于超强的军事战略头脑。

大家可以看看白崇禧参加的战略决策,他几乎都是正确的,没有犯过什么错误。

尤其是抗战中,白崇禧参加了很多会战的决策和建议,事实证明都是很厉害的。

综上所述,白崇禧是个优秀的军人,他的能力突出。指挥几千人时,无往而不胜。指挥几十万人,一样得心应手。面对弱敌川军滇军,游刃有余;面对日军、红军,也毫不畏惧,从容应对。

遗憾的是,白崇禧还有2大缺点。

第一,不懂政治。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打仗打的再好,不懂政治也是白搭。

白崇禧军事能力比老蒋强得多,但政治能力还不到老蒋十分之一,自然不是老蒋对手。

第二,军阀毕竟是军阀

军阀和小团体思想,阻碍了白崇禧。

因为以桂军团体自居,导致很多时候自私自利,保存实力,导致战功不大。

同时,为了掀翻老蒋,不顾大局,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鸡飞蛋打。

老蒋好歹还有个台湾可以退,还是大总统。白崇禧退到台湾就只能闲居养老,郁郁而终。


萨沙

正文:

白崇禧此人,讲军事才能在民国时代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属于人尖子的档次,很多人也喜欢称他为小诸葛,就是肯定他足智多谋,思维缜密,而且无论指挥作战还是练兵,都是一流人物,称其为民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这是不为过的。

但是,白崇禧的身上也存在着许多致命的弱点,一个是专横跋扈,不善于团结人,一个是狂妄自大,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一个是目光短浅,缺乏大智慧。这些弱点在日后给他带来了几次惨痛的失败。

北伐胜利以后,桂系军队发展到三十多万,地盘扩张到桂、湘、鄂三省,桂系实力发展到历史上的巅峰。但是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之后,蒋军却轻而易举就攻占武汉,数十万桂军迅速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狼狈下野,出逃海外。为何桂系败得如此快,如此惨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崇禧专横跋扈,心胸狭隘,出于跟桂系大将俞作柏的私人恩怨,对俞作柏的表弟、有赫赫战功的李明瑞进行压制,不予晋升军长,反而任用平庸怯懦的胡宗铎、陶钧为军长,致使李怀恨在心,在蒋介石重金收买下临阵倒戈,致使桂军阵脚大乱。而白倚重的胡、陶却扔下全军临阵脱逃,使白最终吃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后来因为俞作柏、李明瑞急于反蒋,迅速倒台,这才有了让李、黄、白重返广西的机会,不然,可能小诸葛就成了历史的一颗流星了。

(北伐胜利后的政治局面,图中紫色部分就是桂系地盘)

新桂系重新统治广西以后,白崇禧又自以为桂军战斗力强,自视甚高,不顾实际情况,悍然出兵攻打广东抢地盘。结果桂军在广州外围被粤军打得大败,一路败退回广西,不但没抢到广东地盘,还被粤军占了梧州。之后白崇禧还不吸取教训,自以为有张发奎加盟,实力大增,又贸然决定出兵湖南,企图重占武汉。结果桂军在湖南盛夏的酷暑中饥渴交迫,痛苦煎熬,最后在衡阳之战被蒋军杀得大败,张发奎的第四军几乎折尽了老本,桂军也元气大伤,一路败回广西。攻广东攻湖南两场战役都大败,又引发白崇禧对黄绍竑的攻击,结果新桂系发生内讧,黄跑到南京投蒋。同时滇军大举入桂,新桂系时隔一年又被逼到了灭亡边缘。好在滇军战斗力很渣,被桂军奇袭击败,退出广西,而广东方面也无意与广西继续交恶,这样才让新桂系得以度过难关。经此一场挫败,白崇禧才认识到自己的实力远不如老蒋,不得不闭关自守,休养生息。

抗战时期,白崇禧身为桂林行营主任,在日军两次进犯广西老家的时候都表现得很消极。昆仑关大捷,打主力的是中央军第五军,桂军部队则都在外围打打风流仗以保存实力,结果老蒋震怒,一气之下降了白崇禧的级;桂柳会战,白崇禧又把桂军装备最好的两个师以“外线作战”的借口拉走以保存实力,结果桂林城里就剩两个装备较差的师孤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桂林失守后是中央军在柳州组织防线,拼死抵抗日军,桂军精锐依旧没有全力投入,最后柳州失守,桂柳会战中国大败,日本顺利打通大陆交通线,白崇禧也是难辞其咎。

(占领昆仑关的中国军队,从头盔可以看出是中央军部队)

到了国共内战时期,白崇禧坐镇华中,手握四十多万军队,却在徐蚌会战国军火烧眉毛时压住部下,百般阻挠其增援徐蚌战场。华中剿总四十多万大军,最后只有一个黄维兵团东援。设想如果华中剿总全力支援徐蚌战场,国军就是以一百二十万军队对共军六十万军队,力量对比会发生很大的倾斜,这场国共的大决战胜负也就难说了。但是白从派系利益出发,眼睁睁看着国军最精锐的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然后逼蒋下台,以为靠着手里那几十万兵力,就可以和中共谈划江而治了。然而白完全错误估计了和对手的力量,也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蒋虽下台,但是军政大权和财政资源仍然牢牢掌握在他手里,李宗仁不过是个摆设。而我军此时已有四百万大军,打过长江统一中国是其坚定信念。白崇禧自己呢?真正能掌握的嫡系的桂系部队只有二十万人左右,其余的部队实际上都不会听他的。后来四野南下,华中剿总五个兵团里,宋希濂兵团自动脱离白的指挥,张轸兵团起义于金口,陈明仁兵团起义于长沙,一仗未打,白崇禧就只剩下了桂系的两个兵团了。但是白依然不能正确估计形势,还幻想依靠美援守住华南,继续和中共对抗。青树坪战斗,桂军依靠兵力优势打了一个不大的胜仗,更让白头脑发昏,在之后的衡宝会战中竟然以二十万兵力向五十多万解放军主动进攻,结果被打到崩溃,桂系赖以起家的主力第七军遭到毁灭性打击。此后广西战役,白又缺乏全盘考虑,一边幻想靠武装广西民团来阻止共军进攻,一边又企图守住雷州半岛以等待美援,一边还想把主力部队从海上撤到海南岛去。结果桂军的行动异常混乱,从南宁撤退的时候,十几万军队和家属,几百辆汽车全被堵在邕江边上,就靠一条小火轮来回运输,这时候白崇禧才想到应该预先在邕江上假设浮桥。因为桂军行动迟缓,共军硬是靠两条腿抢在桂军之前占领了钦州,把桂军全部包了饺子。广西战役之后,白崇禧已经失去了全部本钱,然而在蒋介石“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的许诺引诱之下,又一次利欲熏心,不顾李宗仁的劝说,飞往台湾,结果行政院长没当成,却成了老蒋实际上的囚徒,最后横死台湾。

(广西战役中,桂军行动迟缓,最终被全部消灭)

所以,白如果光从军事才能上看,说“小诸葛”是没问题的,但是因为这些致命弱点的存在,我们就只能说他是一个欠缺大智慧和大胸怀的军阀,最终的成就也就只能限于此了。


军武次位面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出生在广西桂林县南乡山尾村的小商人家庭,中华民国时期一级上将,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参与指挥过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战役。

与国民党大部分将领相比,白崇禧有胆有识,深谙兵法谋略,记忆力惊人,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白狐狸”之称,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可见其有着较强的军事才能,“小诸葛”一词并非戏称。但纵观其战争经历,虽参与指挥取得过台儿庄大捷抗日战争重大胜利,但对日战争总体上胜负各半,在解放战争中被林彪击败。

1898年,白崇禧读私塾期间,成绩优异,爱打抱不平,常以心计制服那些爱欺负别人的大龄同学。1907年考入广西陆军小学,1909年投考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以第二名录取,入学后名列第一,被定为领班生。期间辛亥革命爆发,白崇禧与陆军小学同学多人一起加入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南北议和后,各省学生军解散,白崇禧被编人南京入伍生队,半年后又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三年学习期满后被分配到卢永祥军中当兵半年,后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养成了较好的军事素质。

1916年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白崇禧返回广西,被分配到广西第1师第3团见习,很快由副连长不路晋升至团长。面对军阀割据形势,白崇禧认为广西的前途不外有三:一为附合北洋军阀,一为支持赵恒惕所倡言之联省自治,一为归附广东孙中山的革命政府。权衡再三,他选择了归顺孙中山的道路。1923年至1925年,白崇禧任广西讨贼军参谋长,借助革命军的声望,与李宗仁、黄绍嬷采取分化瓦解旧桂系军阀的谋略,依靠联弱击强、再击弱的步骤,先联合沈鸿英击溃老军阀陆荣廷,最后又驱逐沈鸿英,从而控制广西。“小诸葛”的雅号即缘于此。

1924年白崇禧加入国民党,1926年桂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7军,白崇禧出任参谋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追随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至1937年间,以白崇禧等人为首的新桂系军阀与蒋介石几度失和,白崇禧等人企图以新桂系取代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期间爆发蒋桂战争,但均失败。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桂之间的矛盾暂时得以平息,1937年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去南京共商抗战大计。鉴于蒋桂之间的长期争战,白崇禧不敢贸然应允前往,后与李宗仁等老友旧部反复磋商,才于8月4日动身前往。白崇禧在南京不但未受到任何非难,而不久就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参与制定抗战计划。

白崇禧当时确定了对日军作战的六条指导原则,成为各战区作战的根据。淞沪抗战时,白崇禧以副参谋总长身份常到前线视察战况。

对于保卫首都南京,白崇禧本来认为,“南京是总理指定之首都,为总理陵寝之所在地,不忍为军事破坏,应宣布为不设防之城市,以主力退至城西部、西南部一带,一部集结于浦口,监视南京,掩护徐州,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但白崇禧在军事会议上见蒋介石首先宣布防守南京,便没有说出自己的计划。

1938年3月24日,白崇禧随蒋介石到徐州、台儿庄一带视察。事毕,白崇禧留下协助李宗仁指挥。在此期间,白崇禧除协助李宗仁策划部署之外,还经常代表蒋介石到前线慰问部队,鼓舞士气。中国军民英勇奋战,与日军台儿庄交锋获捷,顿时举国欢庆,民心大振。国民党武汉行都游行人数超过10万,游行队伍用卡车载着李宗仁、白崇禧的巨幅画像为先导。

1938年11月,白崇禧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国民党第三战区、第四战区、第七战区、第九战区,相继参与指挥南昌会战、桂南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但在指挥昆仑关作战时,由于未能按照命令击退日军,白崇禧被蒋介石召回重庆,专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从此至抗战结束,专司幕僚。

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与白崇禧秉承蒋介石旨意,以正副参谋总长名义,诬蔑中共抗日武装“破坏抗战”“不服从军令、政令”,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一个月内全部集中到黄河以北,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白崇禧认为,“为将之道,要能带兵,要能练兵,要能用兵。开诚布公,信赏必罚,此带兵之道;技艺纯熟,指臂相使,此练兵之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为用兵之道。此外.最要者,革命军应加强政治训练与教育。”抗战胜利后,白崇禧搜集有关军事教育材料,参考当时国民党军情,写成《现代陆军军事教育之趋势》一书。

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命白崇禧在九江设立国防部指挥所,对抗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 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和国民党军队的溃退,白崇禧也曾有过“备战求和”“求和备战”的两手准备,甚至秘送黄绍兹到香港找李济深调停他与中共的矛盾、派人到石家庄与中共领导人密谈,但其求和实质是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渡江的胜利,白崇禧的计划落空,被迫率部队由武汉溃退湖南和广西,最后与蒋介石一起退保台湾。


十亩桑闲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被神话了。白崇禧的军事才能要高于诸葛亮。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军事才能最卓著的是白崇禧和孙立人。此二人皆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今天不谈孙立人,只说白崇禧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抗战爆发后,白崇禧第一个提出持久抗战。

1938年,武汉军事会议上,白崇禧解析中日形式:日本强,中国弱。中国大,日本小。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打持久战。”这个方针为最高当局采用,遂成为抗日最高战略原则。日本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充分利用地域广袤,把日本给拖垮。

二、白崇禧准确的预判了红军长征路线。

在1934年4月的军事会议上,白崇禧提前六个月就预判红军将要做战略转移。当时红军要长征是最高机密,连彭德怀这样的高级将领都不知情。

白崇禧还对红军长征的路线和时间,都做了精准预判。

三、蒋桂会战的失败,白崇禧指挥没有问题。

很多人黑白崇禧,说他指挥的蒋桂会战,让桂军打了败仗。

在蒋桂会战前,蒋介石已经把桂军东调西派,使桂军兵力分散。白崇禧军事才能再高,也必然失败。

所以,蒋桂会战的失败,不能归于白崇禧指挥不利。


所以,白崇禧不应该成为小诸葛。应该称为大诸葛。


杨朱学派

从多方面考虑了一下,也对比了一下,经过深思熟虑。排除政治因素和主观意识,单方面讲军事才华“小诸葛”白崇禧绝对,不比开国元帅当中的任何一位弱。可能我这样说,有人会不服气。



白崇禧,善谋善断,胆气超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灵活运用。常常以少胜多,有常胜将军之称。连毛主席都说他是当时中国第一智谋军阀,抗战期间,日本人被他打得,心服口服,甚至有日本人称他为“战神”。


北伐时期,白崇禧从广西打到东北,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北洋军阀,服服帖帖。抗日期间,台儿庄歼日军一万多人,是抗日首次大会战胜利,后又血战昆仑关,死战武汉城,期间共计消耗日军15万人,歼灭了日军精锐的中村旅团。解放战争当中,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击败林彪,大别山上对战刘伯承,渡江战役后,青树坪又打败了林彪。

在军事理论上,白崇禧的“积小胜成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远早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白崇禧写的《游击战纲要》也是当时国共游击区学习的圣典。

白崇禧是绝对,对得起“小诸葛”这一称号的,这一点谁也不用否认。

如点评不到位,请条友们多多指点。


滚滚是国宝

回答:

当之无愧

仅就军事能力而言,白崇禧战略眼光确实一流。

我是针对抗日战争而言,解放战争可以简单谈一下。

1937年8月7日的南京国防会议的召开,是蒋介石从七.七事变中,与白崇禧密谈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开战后的局面走势,我方应对策略,敌我力量对比后,蒋介石採纳白崇禧的大局构想,经与何应钦,蒋百里等人完善后,一致认为,中国以软抗强,一旦战端一开,只有动员全国力量,利用中国广大


地域辽阔,纵深无穷的有利条件,开展以空间換时间的持久作战,拖垮来势汹汹敌军。

当日军得知蒋介石第一时间到达庐山的消息后,日军知道,中日必将开始战了。

通过南京保卫战,白崇禧在武汉痛定思痛,终于与蒋介石协商后一致确定,战武汉而不守武汉,战争在长江两岸展开,史称"武汉会战"。

虽然武汉终于丢失,然而日军兵力已捉襟见肘,再也无能力组织大规模会战,敌我双方


对峙。而蒋介石以大西南为战略后方,西北为左冀,与日周旋。

解放战争中,白崇禧以桂系兵力为骨干,组成武汉行營,他前往徐州面见准备徐蚌会战的黄埔军校高官,劝其放弃以徐州为中心的会战,而以淮海广大地区机动野战,而在黄埔将官们的不屑中忿然回武汉,中共得知白离开徐州后,第二天即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略"。


良人执戟2

白健生军事才能在国民党将领中应该算是佼佼者,很有水准!毛泽东也说过,白崇禧小诸葛,喜欢带兵。白崇禧打过不少胜仗、好仗,从北伐战争的副参谋总长,到国民党国防部长,都有相当军事表现。因与陈诚等不睦!又反过蒋,受蒋猜忌,故难在国军中重用。白崇禧不少好的建议,后都被蒋越级指挥搞坏了。这一点在《白崇禧口述自传》,《白崇禧传》,《李宗仁回忆录》,黄绍竑《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始末》等史料中都有介绍。不去深说;白崇禧军事才能较高,人品和接人待物二流。和国民党将领关系不太融洽,持才傲物瞧不起别人,甚至与李宗仁,黄绍竑,黄旭初等桂系首脑也有不协的一面,好在别人对他知根知底不与计较,故新桂系比较团结;白崇禧政治才能一般,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不知长远后果,国共北京谈判,蒋介石搅局固然是主要原因。南京政府不签字此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李宗仁劝他别去台湾,蒋介石略施小计就让其就范,白在台湾死因不明!悲夫,白崇禧政治上只能是阿斗!枉为小诸葛!


聊以自娱2

抗日名将白崇禧,统一广西以少敌多,击退滇军,小诸葛威名初现。后又策反唐生智倒戈革命促成北伐,又一马当先直奔长沙,江西一星期内四战四捷以三万敌十万,屡屡以少胜多屡战屡胜。宁汉分裂大军东下、孙十万兵临城下,白用车站电话连夜指挥,挽南京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力挽狂澜抛时国民元老谭延闿赞曰:指挥能回天地事,学语小儿知姓名!至此小诸葛之名名扬海内。后唐生智携二十万大军东下欲取南京。白何李三人通力合作逆江而上一取洪都二取武汉三克长沙,唐生智仅以身免,其二十万大军被桂系悉数收编。后蒋复出摘桃,李白为北伐胜果尊其为总司令兵峰直指京滦,从镇南关一路北上打到山海关,张闻风而归顺,至此海内一统。后蒋桂合作白欲陈兵北疆守卫国门,李身居南京以示合作诚意,在此国家初定百废待兴之际蒋竟背后开枪偷袭。至此国家又陷内乱矣。1937日军来袭,此时老蒋又想起其诸葛。怎奈新仇救恨弃消除岂易,谁知李白竟不计前嫌,旋即响应,白只身飞抵南京任参谋副总兼军训部长。李号召抗日,报名者百万,需靠抽签而定,国内罕见。抗战时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成为抗战时最高思想,台儿庄首挫日军,徐州指挥大军有序撤退大别山,武汉会战节节抵抗,日军处处受袭,昆仑关帝国钢军折戟。东北督战驱林彪,大别山败刘邓显英豪。内战蒋昏才不用,处处掣肘志难申。为国尽忠终不降,千古英名永流传。


淡定淡定axiba888

白崇禧在军伐混战和北伐时代就以足智多谋,精于运筹闻名,是桂系的智囊,这一点也被蒋介石所欣赏,青睐。一直想收为己用。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白崇禧李宗仁组合半生都在与蒋介石闹别扭!但是蒋、白在反共这一点上出奇的一致。白崇禧在反共上为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时,白准确的预测出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也看穿了蒋介石欲使“鹬蚌相争”的策略。虽然让红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却没有赶尽杀绝,这就是红军史上最为惨烈的“湘江之战”。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方面也是白崇禧结合各方面经验与条件,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并辗转于各大战区为打击日寇献计献策,立下了一定的功勋。解放战争中白崇禧遇到了自己军事生涯最强悍的对手,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伯承。两个以谋略著称的名将展开了一场殊死搏弈!白让刘伯承的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刘在白的肚子里生存了下来。这为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后来白又遇上中共军队另一个以机智著称的名将林彪,终于机关算尽的小诸葛大势已去!纵观其一生,小诸葛绝非浪得虚名,是国军中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堪称一代名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