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白崇禧?

康定全


白崇禧是军事奇才,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出身于保定陆军军校,新桂系军阀首领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官拜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白崇禧的经典战略战役包括: 1924-25年谋划消灭陆荣廷和沈鸿英,击败唐继尧,和李宗仁、黄绍竑一起统一广西,奠定新桂系。



1926-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指挥北伐军从两广一直打到山海关,居功至伟。其中,其亲自指挥龙潭战役,力挽狂澜,消灭孙传芳部,稳定北伐战局。 1934年湘江战役,使红军从8万锐减至3万。 1938年与李宗仁合作指挥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 1938年指挥武汉会战江北部分,有效迟滞了日军。 1939年指挥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 1946年指挥四平街会战,击溃解放军林彪部。 1947-48年指挥华中对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区清剿,重创中原野战军,迫使其转移。 1949年指挥青树坪战斗,击溃解放军钟伟部。 白崇禧作为新桂系首领之一,在政治上与李宗仁配合默契,多次反蒋。蒋介石三次下野(1927年,1931年,1949年)全与白崇禧有直接关系。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为达到逼蒋下野的目的,以保卫华中为由,坐视蒋介石精锐在淮北地区全军覆灭,这场内讧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崩溃。 但在新桂系内,白崇禧又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北伐、抗战期间,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

抗战胜利后,又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在东北几乎将解放军林彪部全歼。白崇禧的军事天赋被蒋介石赏识,但其与李宗仁亲同手足共进退的密切关系,又让蒋介石对其时刻防备。蒋介石用人而疑,气量窄的缺点,使其在抗战后形势大好的解放战争初期中,舍弃了包括白崇禧在内的多名能将,一手好牌,却满盘皆输。最终,白崇禧拒绝指挥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放弃力挽狂澜的机会,国民党一战而亡。
白崇禧所代表的新桂系,是国民政府期间(1927-49年),除蒋介石之外最大的派系,同时和蒋介石在主要政治观点上基本一致。对北洋军阀、日本侵略者都态度强硬,坚决对抗;同时也反共坚决,从“四一二”开始,一直对抗到国民政府崩溃。这也是为什么白崇禧最终去台湾的原因。 白崇禧在政治上也多有建树。参与治理广西,实行军事化管理,将贫弱闹匪的广西建设成模范省。绥靖台湾,平息台湾反大陆民乱(史称“二二八事件”)。他又是非常开明的回民,始终视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反对回教中部分保守落后的陈规。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一方面,白崇禧的军事才能颇有口碑,享有"小诸葛"、"当代张良"等称号。毛泽东评价此人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全面抗战时期,白崇禧担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他提出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想,十分付合敌强我弱的国情。而且能够总结自己统兵作战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著有《军事抗战与政治抗战》《全面战争与全面技术》《军事战与经济战》《游击战纲要》《抗战中敌我战法之演变》等多种军事著作。


另一方面,白崇禧的地方集团观念很重,特别是抗战中后期,总把广西地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比如1939年11月,日军登陆钦州湾,蒋介石要求白崇禧坚守南宁,不得随意放弃,但广西军队士气低落,没有组织坚强抵抗,南宁很快失守。白崇禧袒护部下,只是轻办一个守城团长,毫无威慑作用。赴广西督战的政治部长陈诚认为,桂军之所以战力低下,乃白崇禧治军不严,过于纵容所致。再如1944年桂林保卫战,原本计划四个师坚守,白崇禧一门心思保存广西军队实力,临阵变卦,抽离两个师不参加守城战斗,导致桂林轻易丢失。

蒋介石为此非常脑火,苦于拿地方实力派没有办法,只得在日记发泄不满情绪,"桂军战斗意志与精神薄弱至此,实为意料所不及,以集中最新最良之武器与器材供给桂林之防务,战斗未及数小时即被敌寇以极少数之部队完全占领,实为抗战以来所未有之败债也"。

此外,白崇禧始终坚持"反共"立场,政权更迭之际,他选择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与后来回归大陆的另一位桂系核心人物李宗仁形成鲜明对比。




冯杰


白崇禧是广西临桂人,回族,1924年与李宗仁等人合作统一了广西,成为国民党新桂系的主角和骨干。北伐战争期间,白崇禧出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参谋长,在战场上多次与北洋军阀交手,从未失手。北伐胜利后,白崇禧成为西南地区军政首脑和实际控制者之一,割据一方,军而不阀,实力堪与蒋介石等人抗衡。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与李宗仁等西南军政人物摒弃前嫌,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合作,一致抗日。期间,白崇禧到中枢任职,指挥全局,先后参与指挥、策划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多场著名战役,战功显赫,威名远镇。1949年,白崇禧所部在大陆全军覆没,白氏飞往台湾,最后终老于此。

白崇禧之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经说过,白崇禧与蒋介石虽然矛盾重重,但蒋介石对其军事才华却是非常倚重,事实证明,两人合作事则成,两人分裂事则败。在硝烟弥漫的近代中国,白崇禧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桂系与蒋介石多次兵戎相见,但在最艰难的时刻,蒋介石都会启用白崇禧。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电召白崇禧共赴国难,当时白氏身边人都劝他不要出马,但白崇禧认为:“抗日是两广素来之主张,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要求,如今抗日时机成熟,正式我辈报效国家之时。如果不去南京,不但辜负蒋公之德意,则往昔之抗日口号也是自欺欺人,必将为国民所唾弃。”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从桂林乘专机飞抵南京,参与制定对日作战计划,随即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之职。抗战初期,白崇禧撰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成为对日作战的教科书之一;白还提出鉴于敌强我弱,以正规战难以取胜,必须以游击战配合正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作战思想,白崇禧的这些建议和主张大都被最高统帅部和蒋介石所采纳。

193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任命白崇禧为桂林行营主任。当时这个职务非常重要,下辖第三、第四和第九三个战区,曾任李宗仁和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在《政坛回忆》中说:“蒋介石几乎把半个这个交给了白,信任之专,一时无两。”

据白先勇回忆,抗战期间,白崇禧奔波在抗战前线,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偶尔回家,也是探望年迈的老母亲。由于长时间不回家,孩子们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白先勇说,有一次白崇禧带孩子们去乡下探望老母,白崇禧刚刚打了一场胜仗,非常高兴,在车上和孩子们唱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时隔多年后白先勇对此还记忆犹新。

虽然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世人皆知,但由于蒋桂之间的矛盾,蒋介石对其还是不完全放心,在很多时候都有所顾忌。解放战争期间,白崇禧担任了第一任国防部长,后来又到武汉主持“华中剿总”工作。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白崇禧和他所在的国民党一败涂地,难逃失败的命运。


民国年间那些事


白崇禧终生保持着北洋军阀的本色,虽然他并不是北洋系统出身。

说白崇禧一生保持北洋军阀本色主要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白崇禧私心太重,小团体利益至上,本质上和张作霖这样的北洋军阀没什么两样。

第二层含义,是说白崇禧军事知识结构依然是前近代化的,不知道近代化战争为何物。

先说第一层意思,为什么说白崇禧私心太重?这在白崇禧政治生涯中多次上演。

1936年,广东陈济棠与广西李宗仁、白崇禧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号,然后根据当时粤军将领高级李洁之披露:5月15日,白崇禧来广州游说陈济棠举兵时,曾表示:“只要我们挂起抗日的招牌,……舆论界必定会支持的,蒋介石也没有理由反对……大军到达武汉后,……马上转移东下袭取南京。……至于友邦方面,我们可再派人去联络,以过去几年我们同日本军方的关系来看,相信他们一定同情和帮助我们的。”

抗战爆发后,白崇禧也一再上演保存实力的把戏,根据桂系将领陆学藩回忆,在昆仑关战役进行过程中,白崇禧“只要能保存实力”与日本作战的“胜败”可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陆学藩原文如下:

反攻以后,夏威集团军在白崇禧亲自指挥下,有权使用部队,尽量使用别的部队,不动用自己的部队。夏威集团军始终在武鸣和邕钦路西侧方面,打些风流仗,看着敌人,可打可不打,因而不受到丝毫损失,争夺激烈,死伤惨重之昆仑关,始终是第五军和其他部队,这都是白崇禧保存实力的做法。蒋介石对他这一套,是早有戒心的。陈诚之监军,原因就在此,但白崇禧竟公开避开陈诚之监军,跑到宾阳白岩塘前进指挥所去。使陈诚失去监军之作用。他的目的,只要能保存实力胜败置之度外,实系民族罪人。

而在1944年桂林保卫战中,白崇禧的私心直接导致桂林保卫战的失败,白崇禧在开战前为了保存自己桂系的实力,调离战斗力最强悍的2个主力师,大大削弱了守军力量,导致军心动摇。再是桂林防守司令韦云淞缺乏固守的决心和信念,一见战局不利就匆忙部署撤退,结果一个在此前战斗中还未受到多少损失的师,就在混乱的撤退中溃败,根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实关于白崇禧私心过重,很多人其实是知道的,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白崇禧军事指挥水平也远远落后于自己对手,基本上在抗战之处完全不懂何谓近代化战争。

还是以淞沪抗战为例,胡宗南在战役末尾曾向何应钦表示,“桂军10个师只打1天”,不如胡宗南两个师表现好。

白崇禧为什么如此谦虚?实在是因为白崇禧自己在一天之内就断送了他和李宗仁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六个师的精锐部队。根据当时将领回忆,淞沪抗战中段,桂系的第7军、第31军的六个师到达淞沪战场。这支部队是李宗仁和白崇禧集团的嫡系部队,装备较好,在国内战争中属于能打善战的军队。

白崇禧也对这支部队充满信心,所以白崇禧极力主张利用这支部队在淞沪战场上来一次大规模的反攻。甚至白崇禧亲自到前线指挥这次反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桂系精锐部队在白崇禧的指挥下,毫无章法,事前没有细致地侦察好日军的火力点,又未能集中兵力攻其一点,也没有控制好预备队,白崇禧只是让进攻的部队一线平推。

同时步炮协同也做得非常差,桂系步兵释放的烟雾阻挡了炮兵视线,导致桂系这次反攻是在没有有利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展开的。

冲锋开始以后,在白崇禧指挥下,桂系精锐竟然端着刺刀,挺直身体向日军阵地发起“人海”式冲锋,而日军则早已准备好的火炮、机枪火力和坦克火力一齐射向蜂拥而上的桂系官兵,同时,日军炮兵又把桂系这支精锐的退路切断,使得桂系官兵们只得握紧刺刀冲向前方喷着火舌的各种火力点。结果大多数官兵中弹身亡,极少数幸存的官兵趴在地上等到夜间才爬回友军的阵地,被友军收容。

最终,一天之内,桂系兵强马壮的六个师只剩下几副破架子。当时人回忆,白崇禧为此几天没吃好饭,睡好觉。

之所以桂系6个师的精锐部队一天之内报销,这和白崇禧指挥是有直接关系的,淞沪会战打了几个月,白崇禧竟然一点也没有触动和学习,还是沿用军阀混战时人海冲锋的老套路,军阀混战的时候各个军阀都缺乏重武器,人海战术还能适用;但是当敌人变成侵华日军以后,人海战术就变成了驱赶战士去送死。

白崇禧一天之内断送桂系精锐,白崇禧指挥水平可见一斑了。


兰台


国民革命军著名的将领排列:白崇喜、王耀武、薛岳、卫立煌、罗卓英、朱培德、杜聿明、唐生智、孙立人、瑚琏、何应钦、陈诚、孙连仲、张灵甫、张发奎、张自忠、胡宗南、黄伯涛、黄维、戴安澜、刘湘、溥作义、赵承受、宋哲元、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龙云、郑洞国、廖耀湘、丘清泉、张眀达、钟松等。


君230835428


白崇禧军事谋略在当时天下无双,被日本人号称为当世军神,但是他的政治远见方面却让人不敢恭维。

白崇禧是保定军校毕业,再回到广西后帮助李宗仁建功立业,自己也成为了桂系军阀的二号人物,是桂系军阀最重要的大脑。


他一生战功赫赫,先是帮助了李宗仁平定广西,然后和李宗仁帮助了蒋介石完成北伐,后来又与蒋介石展开战争,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又加入南京政府,凭借着过人的才智为迎击日本人谋划出绝妙的计策以及大方略,是当之无愧的抗日英雄。

白崇禧聪敏的头脑以及过人的战争直觉在当时是很少有人能比拟的,他对蒋介石造成了两次巨大的威胁,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了日本人眼中的兵法之神。


在内战中也对我军的众多将领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是在内战期间他因为要对付蒋介石,所以接连对我军放任了很多致命的攻击,蒋介石在大陆的失败与白崇禧在后期的若有若离有着很重大的联系。

所以在当时有很多人评价白崇禧“素有某略,少有远见”,说的就是他缺乏政治方面的眼光。

蒋介石的两次下野和白崇禧都有着重大的关系,白崇禧两次为了扶持他的大哥李宗仁上台导致了蒋介石两次的下野,第一次是在北伐战争后与汪精卫等人的联系导致的蒋介石下台,第二次是在1948年蒋介石战局失利的情况下,迫使的蒋介石下野,因此招致了蒋介石深深的忌惮。


1949年退往台湾的时候,他明知道台湾已经成为了蒋介石的铁板一块,但是他仍然前往了台湾,其实当时他可以选择去美国,也可以选择去香港,但是他偏偏就去了台湾,这就造成了他后来的悲剧。

他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虽然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是所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在1965年李宗仁回到大陆之后没过多久,白崇禧就被蒋介石派人下毒毒死了,虽然后来白崇禧儿子的澄清说白崇禧是因为心脏病发作而死的,但是我觉得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所以我觉得白崇禧的军事智慧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在民国时期的整个战场上他绝对是最狡猾的一个人,在抗日战争中,也令日本人苦恼不已,但是在很多时候,他的聪明过了头,做出很多决定的时候往往没有太多的远见,所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他这样的人如果做军师,绝对是一顶一的顶尖军师,但如果做统帅的话,必定走得不太长远,内战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孤客生


白祟禧是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桂系军阀首脑与李宗仁合称“李白”,撑控桂系实权。白崇禧善于兵法谋略有“小诸葛”之称,白崇禧多次“倒蒋”但战争年代用人之际还是得到蒋介石重用被委从参谋总长等职身居高位,足见蒋公之胸襟广阔。世人皆以为小诸葛白祟禧足智多谋,我认为白崇禧有小聪明无大智慧,国民党由于派系之争而最终兵败退台,白崇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覆巢之下安有完卯?最终兵败退台“小诸葛”也走向末路


手机用户易水秋风




白崇禧,桂系军阀首脑之一,与李宗仁并称“李白”。白崇禧在早年的发迹和斗争中体现出出色的军事能力,在与蒋介石多次斗争中,体现出不凡的指挥才能。1937年,日军大军侵华,白崇禧放下个人恩怨,成为蒋介石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并提出“游击战与正规战相结合”“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在抗日战争中,白崇禧指挥部队顽强作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1938年武汉会战中,日军损失15万人,被迫收缩战线,停止大规模进攻。抗战后,白崇禧指挥国民党军进军东北,在四平击败装备落后的东北民主联军,后离开东北,在大别山围剿中原刘邓部队时,给我军带来很大麻烦。后来在淮海战役中,面对危局,拒绝指挥国民党部队,解放军渡江后白指挥其桂系主力在青树坪伏击四野146师,虽然给我军造成较大伤亡,但是因桂系装备较差,不善夜战,在得知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后,撤离战场。在随后的衡宝战役中,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企图以一己之力阻止解放军南下,结果被四野135师阻击,损失惨重。衡宝战役结束后,桂系无力再抗击解放军,白崇禧退守海南岛。后回台湾,晚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白崇禧政治并不高明,甚至在最后关头选择去台湾,最后落得悲惨下场。反思军事能力十分突出,素有“小诸葛”之称,更是桂系军队的核心人物,白崇禧胆气过人,善于谋略,指挥作战灵活多变,善于把握战机,记忆力超强,知识渊博,能够吃苦耐劳,是一位中国近代史少有的智谋型军阀。


军情大家谈


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是新桂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地位仅次于李宗仁,官至国军副参谋总长、国防部长。白崇禧军事才能卓越,善谋善断,但缺乏政治眼光。

白崇禧多谋善断,极富指挥才能,在军中号称“小诸葛”。在新桂系军阀统一广西的霸业中,他与李宗仁、黄绍竑等精诚合作,出谋划策,功不可没。在同旧桂系军阀争夺广西控制权的斗争中,李宗仁意图先联合陆荣廷夹击沈鸿英。白崇禧审时度势,足智多谋,建议李宗仁联沈倒陆。李宗仁依计而行,在白崇禧、黄绍竑等人的鼎力相助下,1925年李宗仁一扫群雄,统一广西。

北伐时期,白崇禧任国民革命军代理总司令部参谋长指挥战斗,战绩不俗,一路高歌猛进:

占江西樟树、进丰城、九仙岭大破孙传芳部、吴城镇全歼吴香亭部等。“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白崇禧在北伐中威名赫赫。

抗战时期,白崇禧出任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历次参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等。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中,他协助李宗仁指挥战斗,取得台儿庄大捷。抗日战争期间曾提出“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空间换时间”等价值重要的谋略。


白崇禧在军事上有谋有略,胆识过人,但在政治上始终不是老蒋的对手。桂系数次逼宫,白崇禧都是有力推动者,但每次皆以失败告终。白崇禧政治短视。1949年蒋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白崇禧在国共和谈中妄图划江而治,阻止解放军渡江作战。谈判破裂后,自恃手握兵力,负隅顽抗。随着桂军势力被解放军歼灭殆尽,1949年12月,白崇禧去台。

白崇禧去台前,犹豫不决,曾征求李宗仁的意见。李深知“李白”数次倒蒋,与蒋为敌,去台必为其不容。白崇禧在蒋的许诺下赴台,再次显示了他的政治短视。去台后便被解除实权,只给了个“总统府战略顾问”虚职,人身自由亦受到限制。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被发现死于家中卧室,据他的儿子白先勇称其父死于心脏病。


岁月是一条河流


无可否认,白崇禧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唐德刚说,李白二人各有所长,李长于政治,白长于军事。二人广西当时治理得也很不错,白崇禧出名甚早,北伐时过关斩将,名震天下。后来也常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在北伐时如何善战。毛评价他是中国境内第一个狡猾阴险的军阀。粤军名将张发奎在其晚年口述自传中评价白崇禧:他有军事天才,足智多谋,但非常阴险,不坦率,遮遮掩掩的。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邀白崇禧入京,参赞中枢,出任副参谋总长。淞沪会战中后期,桂系主力(21集团军)赶到,白崇禧提议发起反击。桂军冒着日军密集炮火英勇冲锋,伤亡惨重,数万大军几天内就垮了,白崇禧知道后几日水米不进。白崇禧吸取教训,提出了积小胜为大胜,后来桂军改变了训练和战法,在大别山区坚持抗战,卓有成效。然而白崇禧也显露了他的私心,在桂林保卫战中为保存实力,把精锐部队调走,以致遭到失败。

很多人说白崇禧在东北打败了林彪,这并不准确,四平战役的前线指挥官是郑洞国。史载白崇禧在5月17日到东北督战,可是19日林彪就败走四平了,可见这和白并没有什么关系。

国民党组织徐蚌会战,白崇禧本来答应统一指挥,后来又变卦。一般认为这与美国支持李宗仁,逼蒋下野有关,白崇禧是存心拆台。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蒋介石一再要张淦兵团加入战场,都被白崇禧拒绝。蒋无计可施,只好调更远的宋希濂兵团,也遭到白从中作梗,一再暗加掣肘,使计划落空。

淮海战役是关系国民党的存亡的殊死决战,当时共军的兵力已经用尽,蒋介石也无兵可调,白崇禧集团的兵力若能及时加入,或许可以扭转战局,即便不能取胜,国民党精锐也不至于全军覆没。白崇禧私心作祟,临阵拆台,可谓是罪大恶极。蒋介石对此自然是无法谅解,到台湾后白便遭到了冷落和监视。

综观白崇禧一生,聪明太过,缺乏政治智慧,本质上是一个军阀政客。可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晚景凄凉。薛岳的侄子回忆说:我大伯薛岳最看不起的人就是白崇禧,他觉得白崇禧是败国民党之功臣。不知道大陆这边的杂志,为什么还称他为“小诸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